基于跨學科視角的中美化學教育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02 13:19
從歷史長河中學科的演進歷程、現(xiàn)今整合教育理念的回歸、STEM教育在國內的迅速發(fā)展以及新高考的改革等發(fā)展趨勢的共通點出發(fā),皆可追溯至跨學科性教育理念,這一理念也愈加得到各國教育領域的重視。在對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和綜述的基礎上比較研究我國、英國和美國的跨學科模式在化學教育中的特征和發(fā)展趨勢,此方面的研究結論就明晰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其主要體現(xiàn)為:我國在化學教育領域內相關的跨學科性研究增長速度比較快,說明我國逐漸意識到了其重要意義,但總的研究成果尚還不足;在團隊合作模式上的研究比例偏少;忽視與“遠緣”學科的關聯(lián)性等。同時美國的科學教育與我國較為相似,因此以跨學科內容為切入點對中美兩國高中化學教育進行比較研究,不僅能為研究者和一線教育者提供新視角去探討跨學科性教育,也能豐富和發(fā)展教育者對我國新版教材進行解讀和實施方面的理論體系,以推動跨學科性教育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首先,在文獻研究基礎上逐步形成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圍繞核心問題:“基于跨學科視角的中美化學教育比較研究”,主體上包涵以下四個部分內容:中美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分析--中美高中化學教材分析--中美高中標準考試分析--跨學科主題教學設計,并得到相關...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9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跨學科研究模式的分類框架??
寬,感悟科學、技術、社會和環(huán)??境的相互影晌;應適當融合跨學科知識,發(fā)展學生鮮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地方和學在此建議部分的“學校課程建設”中提出“學校根據(jù)學生多樣??校實施�;男枨�,當?shù)厣鐣�、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需要,以及學校辦學??本課程建特色等設計的校本課程”:??在“校內校外化學教學資源的幵發(fā)和利用”中,特別強調了信???息技術資源與化學教學的深度交融。???3?12?1課程內容中的跨學科內容??《新課標》將課程內容從課程結構的維度進行劃分,其具體的內容設計如圖3-1??所示,并且在三類課程中均對跨學科內容有著相關描述,特別是在必修課程中“主??題5:化學與社會發(fā)展”中關于跨學科內容的論述最多,凸顯了跨學科內容的重要性。??在課程內容部分,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中跨學科內容的說明主要呈現(xiàn)于“教??學提示”和“學業(yè)要求”內容中,在“內容標準”部分稍有提及,而在“教學提示”中,又??主要是在其“情境素材建議’’部分對跨學科內容做出了闡述,這說明跨學科內容通常??應用于化學教學的情境素材提供上。??imiiSii?" ̄ ̄5?ii ̄ ̄???(0-碎分?>???(?0-4嗲分?>???|投塊h化<2卞分)?|?|系列I:劣於化令?|??塊;/物船,1!構1?jft;炎(27分)??[^3??Ym<i:^?^rc?3^?^?1?f?系列的化¥科孕?|??f>?.?<>??必修深權??(樣分)??魏!?t〖fcfl將:與實驗探究:??常絶約£攸鈞及其礙川#??主題3^锪廣結構觸_及化孕反應鍥_??m4t??娜;齡社會纖??Fis.3-1?Course?Structur
邊界并建立一個清??晰的系統(tǒng)模型可以為進一步了解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知識或理論提供相應的測試工??且.??v、》???能量和物質(流動、循環(huán)和守恒理解能量和物質在系統(tǒng)中是以怎樣??的方式流動以及其又是怎么流入和流出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生物體或者物體的形狀和結構決定了它的許多特性和功能:???穩(wěn)定和變化--對于自然和人造系統(tǒng),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系統(tǒng)演化或變化的??決定因素是研宄的重點。???Fig.3-2?Scientific?learning?of?3d?graphics??圖3-2科學學習的三維圖形??3.2.2跨學科概念下的科學標準??NGSS中跨學科概念提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學生在高階水平上去理解各科學??領域之間的聯(lián)系,由此將各科學領域進行綜合并劃分為三大類:物質科學、生命??NGSS?Lead?States.?Next?Generation?Science?Standards?,Volume?l:The?Standards?Arranged?by??Disciplinary?Core?Ideas?and?by?TopicsfM].?Washington:?The?National?Academies?Press,2014.??National?Research?Council.?A?Framework?for?K-12?Science?Education:?Practice.?Crosscutting?Concepts,?and??Core?Ideas[M].?Washington:?The?National?Academies?Press,?2011:84.??28??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英化學教育跨學科研究模式比較——基于中英4種化學教育期刊的內容分析[J]. 陸孟君,王世存. 化學教育(中英文). 2020(01)
[2]美國高中化學教材中跨學科內容分析——基于《化學:概念與應用》的教材分析[J]. 陸孟君,王世存,王紅梅. 化學教學. 2019(11)
[3]基于腦科學研究的幼兒STEM課程研究[J]. 李靜. 新課程研究. 2019(20)
[4]基于STEM理念的活動開發(fā)——以制定營養(yǎng)平衡的一日食譜為例[J]. 羅佳美,嚴文法,馬圓. 化學教與學. 2018(10)
[5]面向STEM教育的設計型學習研究:模式構建與案例分析[J]. 秦瑾若,傅鋼善. 電化教育研究. 2018(10)
[6]STEM教育理念在高中有機化學教學中的滲透——以“檸檬精油的提取工藝”為例[J]. 盧苗苗,鄭雅君,占小紅. 化學教學. 2018(07)
[7]對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若干問題的理論闡釋及實踐解讀[J]. 王磊,于少華.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18(13)
[8]在改革中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考制度[J]. 袁振國.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8(03)
[9]科學工程實踐、跨學科概念與學科核心知識的整合——從《下一代科學教育標準》視角看WISE項目[J]. 陳錢錢,趙國慶,王曉靜. 遠程教育雜志. 2018(02)
[10]美國高中教科書《化學:概念與應用》中“學科交叉”內容案例分析[J]. 吳育飛,田穎. 化學教育(中英文). 2018(03)
博士論文
[1]基于思維導圖的中學物理教學實證研究[D]. 董博清.東北師范大學 2013
[2]跨學科研究與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D]. 趙曉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高中化學跨學科教學研究[D]. 侯愛靜.河北師范大學 2013
[2]高等教育中的跨學科研究及其對跨學科高等教育研究的啟示[D]. 程靜.南京師范大學 2011
[3]一流大學交叉學科建設研究[D]. 胡衛(wèi)鋒.中南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260543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9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跨學科研究模式的分類框架??
寬,感悟科學、技術、社會和環(huán)??境的相互影晌;應適當融合跨學科知識,發(fā)展學生鮮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地方和學在此建議部分的“學校課程建設”中提出“學校根據(jù)學生多樣??校實施�;男枨�,當?shù)厣鐣�、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需要,以及學校辦學??本課程建特色等設計的校本課程”:??在“校內校外化學教學資源的幵發(fā)和利用”中,特別強調了信???息技術資源與化學教學的深度交融。???3?12?1課程內容中的跨學科內容??《新課標》將課程內容從課程結構的維度進行劃分,其具體的內容設計如圖3-1??所示,并且在三類課程中均對跨學科內容有著相關描述,特別是在必修課程中“主??題5:化學與社會發(fā)展”中關于跨學科內容的論述最多,凸顯了跨學科內容的重要性。??在課程內容部分,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中跨學科內容的說明主要呈現(xiàn)于“教??學提示”和“學業(yè)要求”內容中,在“內容標準”部分稍有提及,而在“教學提示”中,又??主要是在其“情境素材建議’’部分對跨學科內容做出了闡述,這說明跨學科內容通常??應用于化學教學的情境素材提供上。??imiiSii?" ̄ ̄5?ii ̄ ̄???(0-碎分?>???(?0-4嗲分?>???|投塊h化<2卞分)?|?|系列I:劣於化令?|??塊;/物船,1!構1?jft;炎(27分)??[^3??Ym<i:^?^rc?3^?^?1?f?系列的化¥科孕?|??f>?.?<>??必修深權??(樣分)??魏!?t〖fcfl將:與實驗探究:??常絶約£攸鈞及其礙川#??主題3^锪廣結構觸_及化孕反應鍥_??m4t??娜;齡社會纖??Fis.3-1?Course?Structur
邊界并建立一個清??晰的系統(tǒng)模型可以為進一步了解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知識或理論提供相應的測試工??且.??v、》???能量和物質(流動、循環(huán)和守恒理解能量和物質在系統(tǒng)中是以怎樣??的方式流動以及其又是怎么流入和流出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生物體或者物體的形狀和結構決定了它的許多特性和功能:???穩(wěn)定和變化--對于自然和人造系統(tǒng),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系統(tǒng)演化或變化的??決定因素是研宄的重點。???Fig.3-2?Scientific?learning?of?3d?graphics??圖3-2科學學習的三維圖形??3.2.2跨學科概念下的科學標準??NGSS中跨學科概念提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學生在高階水平上去理解各科學??領域之間的聯(lián)系,由此將各科學領域進行綜合并劃分為三大類:物質科學、生命??NGSS?Lead?States.?Next?Generation?Science?Standards?,Volume?l:The?Standards?Arranged?by??Disciplinary?Core?Ideas?and?by?TopicsfM].?Washington:?The?National?Academies?Press,2014.??National?Research?Council.?A?Framework?for?K-12?Science?Education:?Practice.?Crosscutting?Concepts,?and??Core?Ideas[M].?Washington:?The?National?Academies?Press,?2011:84.??28??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英化學教育跨學科研究模式比較——基于中英4種化學教育期刊的內容分析[J]. 陸孟君,王世存. 化學教育(中英文). 2020(01)
[2]美國高中化學教材中跨學科內容分析——基于《化學:概念與應用》的教材分析[J]. 陸孟君,王世存,王紅梅. 化學教學. 2019(11)
[3]基于腦科學研究的幼兒STEM課程研究[J]. 李靜. 新課程研究. 2019(20)
[4]基于STEM理念的活動開發(fā)——以制定營養(yǎng)平衡的一日食譜為例[J]. 羅佳美,嚴文法,馬圓. 化學教與學. 2018(10)
[5]面向STEM教育的設計型學習研究:模式構建與案例分析[J]. 秦瑾若,傅鋼善. 電化教育研究. 2018(10)
[6]STEM教育理念在高中有機化學教學中的滲透——以“檸檬精油的提取工藝”為例[J]. 盧苗苗,鄭雅君,占小紅. 化學教學. 2018(07)
[7]對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若干問題的理論闡釋及實踐解讀[J]. 王磊,于少華.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18(13)
[8]在改革中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考制度[J]. 袁振國.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8(03)
[9]科學工程實踐、跨學科概念與學科核心知識的整合——從《下一代科學教育標準》視角看WISE項目[J]. 陳錢錢,趙國慶,王曉靜. 遠程教育雜志. 2018(02)
[10]美國高中教科書《化學:概念與應用》中“學科交叉”內容案例分析[J]. 吳育飛,田穎. 化學教育(中英文). 2018(03)
博士論文
[1]基于思維導圖的中學物理教學實證研究[D]. 董博清.東北師范大學 2013
[2]跨學科研究與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D]. 趙曉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高中化學跨學科教學研究[D]. 侯愛靜.河北師范大學 2013
[2]高等教育中的跨學科研究及其對跨學科高等教育研究的啟示[D]. 程靜.南京師范大學 2011
[3]一流大學交叉學科建設研究[D]. 胡衛(wèi)鋒.中南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2605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326054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