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網絡實名制問題及對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04 14:27
本文關鍵詞:當前我國網絡實名制問題及對策研究
【摘要】:網絡的誕生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網絡空間的虛擬性消解著我國自古以來在熟人社會形成的倫理規(guī)范,為人們現(xiàn)實社會真實身份之外提供了一個表達自我的虛擬空間,在這個場所中人們可以暢所欲言,自由進行宣泄。然而,匿名的環(huán)境以及網絡約束的乏弱,使得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實行經濟犯罪,也為許多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受道德約束的人提供了一條發(fā)泄的渠道,從而在網絡中毫無顧忌的肆意謾罵,甚至發(fā)展為網絡暴力!熬W絡實名制”作為國家規(guī)制網絡的一個措施,曾引起了社會的廣泛熱議。對此各方觀點不一,有支持也有反對。因此,基于網絡有待規(guī)范的現(xiàn)實需要,對網絡實名制的合理性進行全面的探討顯得必要而緊迫。 文章運用文獻研究、經驗總結、功能分析、邏輯分析等方法,綜合了近年來對實施網絡實名制的各種觀點,探討了實施網絡實名制所帶來的正負效應。文中指出了實名制的四點積極效果:它為網絡經濟發(fā)展提供有序的環(huán)境保障、規(guī)范網民行為、便于政府對突發(fā)事件的應急管理、遏制敵對利益集團惡意利用媒體制造輿論。同時,實名制具有壓縮網民訴求空間、增大侵犯網民隱私風險、限制網絡輿論監(jiān)督功能、監(jiān)管成本較高的缺點。同時,文章從制度、技術、文化、業(yè)界四方面對雙重效應深層次的原因進行了剖析。 本文認為,應該在保護網民的言論自由、隱私權等合法權益和優(yōu)化網絡生態(tài)秩序之間求得平衡,應有步驟、有限度地實現(xiàn)網絡管理,實行“有限實名制”,同時借鑒國外經驗,在政府、網絡經營商、網民的協(xié)同共舉之下,對網絡加以規(guī)范,為廣大網民營造一個良好的上網環(huán)境,促進網絡環(huán)境的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網絡空間 匿名 網絡實名制 有限實名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206;F49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錄7-9
- 引言9-14
- 一、 研究意義9
- 二、 研究現(xiàn)狀9-13
- (—)國外研究現(xiàn)狀10
- (二) 國內研究現(xiàn)狀10-13
- 三、 研究方法與基本思路13-14
- 第一章 網絡實名制基本概念及現(xiàn)狀概述14-23
- 一、 網絡實名制依賴的媒介背景介紹14-17
- (一) 互聯(lián)網的產生所帶來的影響14-15
- (二) 網絡環(huán)境的特點15-16
- (三) 匿名制的影響16-17
- 二、 網絡實名制的緣起與發(fā)展現(xiàn)狀17-19
- 三、 現(xiàn)存各領域的實名制對網絡實名制的借鑒意義19-23
- (一) 現(xiàn)實世界的實名制對網絡實名制的啟示20-21
- (二) 網絡中已有的實名制對網絡實名制的啟示21-23
- 第二章 網絡實名制的雙刃效應分析23-30
- 一、 網絡實名制所帶來的正效應23-27
- (一) 為網絡經濟發(fā)展提供有序的環(huán)境保障23-24
- (二) 促進網民行為的規(guī)范24-25
- (三) 便于政府對突發(fā)事件的應急管理25-26
- (四) 遏制敵對利益集團惡意利用媒體制造輿論26-27
- 二、 網絡實名制所帶來的負效應27-30
- (一) 網民訴求的空間被壓縮,話語權遭擠壓27-28
- (二) 網民隱私權易遭受侵犯,信息泄露風險加大28
- (三) 網絡輿論監(jiān)督功能受到限制,不利于反腐28-29
- (四) 實名制的監(jiān)管成本較高,實施主體壓力大29-30
- 第三章 網絡實名制負效應產生的原因30-37
- 一、 缺乏技術保障30-32
- (一) 必要設備技術尚不完善30-31
- (二) 網民真實身份難以確認31
- (三) 網絡媒體的虛擬本質與實名精神相制約31-32
- 二、 缺乏制度保障32-34
- (一) 國民訴求渠道體系不健全32
- (二) 服務型政府尚未完全建立32-33
- (三) 缺少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guī)支撐33-34
- 三、 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34-35
- (一) 網民自身素質參差不齊34
- (二) 傳統(tǒng)文化中民主意識淡薄34-35
- 四、 互聯(lián)網業(yè)界的缺陷35-37
- 第四章 網絡實名制的實施辦法37-45
- 一、 實行有限實名制37-40
- (一) 不需實名制的領域里加強把關人建設38
- (二) 需要實名制的領域逐步過渡到實名制38-40
- 二、 政府、網絡經營商、網民的協(xié)同共舉40-45
- (一) 政府提供服務與管理40-41
- (二) 媒介發(fā)揮一線管理者的直接把關作用41-42
- (三) 社會公眾樹立信息時代新型社會契約意識42-45
- 結論45-46
- 參考文獻46-49
- 后記49-50
-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5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羅昕;;網絡輿論暴力的形成機制探究[J];當代傳播;2008年04期
2 黃冬;汪曉程;;“實名”是否能“治”——從文化角度淺析中國網絡實名制的可行性[J];東南傳播;2010年09期
3 王佳;;我國現(xiàn)階段互聯(lián)網真實身份管理的路徑分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年32期
4 胡泳;;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條狗[J];讀書;2006年01期
5 范敏;王保東;;網絡實名制及其實現(xiàn)方案設計[J];福建電腦;2009年07期
6 李麗;;“秩序”還是“自由”——有關網絡實名制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9年23期
7 彭蘭;;網絡社會的網民素養(yǎng)[J];國際新聞界;2008年12期
8 杜駿飛;;網絡群體事件的類型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9年07期
9 楊新敏;國外網絡文化研究評介[J];國外社會科學;2002年03期
10 馮曉光;王珊;;博客實名制之辯[J];傳媒;2008年05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高閩;網絡空間中的人際信任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2 艾竹;網絡實名體系模型中的用戶實名度生成算法[D];復旦大學;2008年
3 崔磊;中國網絡實名制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4 李召穎;網絡傳播中的暴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9年
5 侯靜;網絡實名制的法律構建[D];蘭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7920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sjfx/792065.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