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增值稅稅源與稅收省際背離研究
本文選題:增值稅稅源 切入點:稅收省際背離 出處:《當代財經》2015年04期
【摘要】:由于中國增值稅在征收時主要由銷售方向其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而應稅貨物或勞務(稅源)的跨省區(qū)流動會導致增值稅的來源地與負擔地背離,違背了區(qū)域間的稅收公平原則,從而引發(fā)地區(qū)之間惡性競爭。運用區(qū)域間投入產出模型構建了該問題的數(shù)學模型,提出了相應的算法。以2007年數(shù)據(jù)為例計算表明:江蘇、浙江、廣東、河北、山東等經濟發(fā)達省份一般為增值稅的"凈流入省",而新疆、上海、山西、河南、陜西、云南等為增值稅的"凈流出省"。建議通過中央財政層面構建協(xié)調機制,更好地體現(xiàn)增值稅的"省際公平"。
[Abstract]:Since China's value-added tax is mainly declared and taxed by the competent tax authorities in the direction of sale when it is collected, the movement of taxable goods or services (tax sources) across provinces and regions will lead to a departure from the source and burden of the value-added tax. It violates the principle of tax fairness among regions, and thus leads to vicious competition among region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is problem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input-output model among reg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algorithm is put forward. Guangdong, Hebei, Shandong and other economically developed provinces are generally "net inflow provinces" of value-added tax, while Xinjiang, Shanghai, Shanxi, Henan, Shaanxi and Yunnan are "net outflow provinces" of value-added tax. Better reflect the value added tax "provincial equity."
【作者單位】: 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西財經大學財稅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區(qū)域間稅收競爭的效應評估及協(xié)調機制研究”(71340004)
【分類號】:F812.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黃夏嵐;劉怡;;增值稅收入地區(qū)間轉移的衡量——生產地原則與消費地原則的比較[J];財貿經濟;2012年01期
2 周全林;;論“三層次”稅收公平觀與中國稅收公平機制重塑[J];當代財經;2008年12期
3 李建軍;;稅收背離與地區(qū)間財力差異[J];經濟評論;2013年04期
4 靳萬軍;;關于區(qū)域稅收與稅源背離問題的初步思考[J];稅務研究;2007年01期
5 陜西省國家稅務局課題組;趙恒;劉明權;劉軍;王曉濱;;稅收與稅源背離問題探討[J];稅務研究;2007年05期
6 甘家武;;稅收與稅源背離對區(qū)域協(xié)調的影響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7 楊志安;郭矜;王輝;;我國地區(qū)間稅收與稅源背離的調節(jié)對策[J];涉外稅務;2012年12期
8 謝貞發(fā);李夢佳;;我國地區(qū)間增值稅負擔與收入歸屬不對稱問題研究——基于生產地原則和消費地原則的比較分析[J];稅務研究;2012年02期
9 楊虹;總部經濟模式下的稅源特點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4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軍;;對電力多經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的思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2 張本英;評英國“1830年代理論家”[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3 張本英;;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英國在印度的“文明使命”[J];安徽史學;2009年02期
4 黃澤海;;解析“理性經濟人”假設的五個維度[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5 丁艷華;霍軍亮;;如何應對中國農村人力資本與智力資源的流失[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03期
6 李武;胡振鵬;;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中間層組織與廠商理論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6期
7 米本家;;我國基礎設施投資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13期
8 溫麗;薛繼亮;;基于模塊化分工的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30期
9 王玉玲;唐華陶;;城鄉(xiāng)統(tǒng)籌與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問題的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28期
10 姚壽福;;中國農業(yè)區(qū)域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歷史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3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溫俊彬;;略論可持續(xù)的生產與消費方式[A];黑龍江省生產力學會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2 吳秋蘭;;論對自利本能的道德關注——兼評近年道德評價熱點事件[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尹德洪;;早期的法和經濟學思想研究[A];2005年中國法經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4 柯華慶;;法律效率論[A];2008年度(第六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上)[C];2008年
5 晏鷹;朱憲辰;;理解諾斯制度分析理論的變化[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6 王漢生;;效用度量的新方法及其度量結果[A];陜西省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2010年年會“西部大開發(fā)10年”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丁華;;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現(xiàn)狀[A];第七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張曙光;;資源要素租金與國有企業(yè)改革——兼論重建“全民所有制”[A];“市場化三十年”論壇論文匯編(第二輯)[C];2008年
9 黃少安;韋倩;;合作與經濟增長[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樊國萍;;試論墨子“名實論”對分析金融危機的啟示[A];“回顧與前瞻:中國邏輯史研究30年”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偉;海洋空間資源性資產產權效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張偉;經濟福利測度:理論分析與中國經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王貴榮;新疆奶業(yè)結構、行為與績效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王玉冬;高新技術企業(yè)資金運營模式與機制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6 袁日新;經營者集中救濟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7 郁方;中國銀行業(yè)壟斷與規(guī)制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8 劉茜;公共物品供給機制與政府定位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王賀東;不確定性、能力與企業(yè)制度[D];南開大學;2010年
10 齊晶晶;創(chuàng)新型經濟圈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阮曉毅;我國柑橘產業(yè)化中的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吳薇;鄱陽湖區(qū)域水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張磊;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王朋良;基于漁民視角的相互制漁業(yè)保險模式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游振華;種子產業(yè)鏈企業(yè)合作績效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7 肖彥梅;煤炭企業(yè)跨區(qū)域擴張能力評價與決策方法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8 張晉華;我國中小民營企業(yè)資本運營模式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9 王艷;政府在群眾性體育賽事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10 張磊;基于突變級數(shù)法的企業(yè)成長性評價實證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凌;盧洪友;;我國省際間財政差異趨勢與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7年08期
2 熊巍;使財富由農村流向城市的增值稅制度[J];財經研究;2003年03期
3 劉溶滄,焦國華;地區(qū)間財政能力差異與轉移支付制度創(chuàng)新[J];財貿經濟;2002年06期
4 施文潑;賈康;;增值稅“擴圍”改革與中央和地方財政體制調整[J];財貿經濟;2010年11期
5 劉亮;;中國地區(qū)間財力差異的變化趨勢及因素分解[J];財貿研究;2007年01期
6 劉鳳偉;;財政轉移支付對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差距的影響——以甘肅為例[J];財貿研究;2007年04期
7 葉振鵬;周金榮;;我國企業(yè)所得稅匯總納稅跨地區(qū)稅收轉移問題研究[J];財政研究;2008年02期
8 賈康;梁季;;中央地方財力分配關系的體制邏輯與表象辨析——客觀存在的地區(qū)間“橫向不均衡”,需要合理的中央、地方間“縱向不均衡”機制加以調節(jié)[J];財政研究;2011年01期
9 周全林;我國開征污染稅研究[J];當代財經;1998年07期
10 周美多;顏學勇;;省內轉移支付的財力均等化效應——基于1999~2004年縣級數(shù)據(jù)的實證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盧洪友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城鄉(xiāng)環(huán)境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程度評估及均等化路徑研究”首席專家、武漢大學教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本文編號:16918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1691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