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qū)居委會行動邏輯演變歷程研究 ——以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4-17 02:34
社區(qū)居委會是城市社區(qū)場域的關鍵組織,其可作為一個中心觀測點來窺視城市社區(qū)的功能耦合樣態(tài)與治理之效。基于當前社區(qū)居委會運行研究較多聚焦共時性剖析與法理上探討,本文擬以新制度主義與結構功能主義為理論視角,從結構變遷與功能耦合的角度出發(fā),搭建一個制度環(huán)境——作用機制——行動邏輯的分析框架,將社區(qū)居委會演變歷程分為四個結構變遷期,探尋制度環(huán)境轉變對社區(qū)居委會行動邏輯的型構及其演變的結構性與制度性根源問題,進而明晰社區(qū)功能耦合與重塑城市社區(qū)共同體。本文遵循這樣的出發(fā)點:社區(qū)居委會的角色和地位決定其職能雜亂與功能多樣,必然形塑其行動邏輯的多重性,但不同的制度環(huán)境也嵌入某一主導行動邏輯,正是這一主導邏輯映射影響社區(qū)居委會運行的根本因素及其對社區(qū)場域的型構,故在邏輯提煉上緊扣主導邏輯這一主線。具體將社區(qū)場域作用機制分為:國家統(tǒng)合機制、社區(qū)配合機制和制度自治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57),社區(qū)場域作用機制主要由國家統(tǒng)合機制、社區(qū)配合機制與制度自治機制三部分構成:國家統(tǒng)合機制呈現(xiàn)政治性、社區(qū)配合機制初顯集體性、制度自治機制呈現(xiàn)自治性,三種作用機制形塑了社區(qū)居委會主導邏輯的集體性:呈現(xiàn)...
【文章來源】:廣西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7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論
1.1 研究緣起及意義
1.1.1 研究緣起
1.1.2 研究意義
1.2 文獻綜述
1.2.1 關于社區(qū)權力結構及秩序研究
1.2.2 關于社區(qū)治理政府角色研究
1.2.3 關于社區(qū)居委會職能及角色研究
1.2.4 關于社區(qū)居委會內部調適策略研究
1.2.5 簡要評述
1.3 核心概念、理論視角及研究方法
1.3.1 核心概念
1.3.2 理論視角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論文結構與分析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論文結構
1.4.3 分析框架
1.5 研究重點和難點
1.5.1 研究重點
1.5.2 研究難點
第二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社區(qū)居委會的行動邏輯(1949—1957)
2.1 社區(qū)居委會成立的基本脈絡
2.1.1 先用后換:保甲人員的處理策略
2.1.2 群眾動員:居民小組的成立方式
2.1.3 街居制度:社區(qū)居委會生成的制度保障
2.2 社區(qū)場域作用機制形成:國家統(tǒng)合機制、社區(qū)配合機制與制度自治機制
2.3 居委會主導行動邏輯集體性:國家統(tǒng)合的政治邏輯與制度安排的自治邏輯
2.4 小結:制度悖論與功能使然:行政化與自治性并行的根源
第三章 從大躍進到文革:社區(qū)居委會行動邏輯的調適(1958—1976)
3.1 歷史基本脈絡
3.1.1 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如火如荼的群眾運動
3.1.2 文革:領袖崇拜的階級斗爭
3.2 社區(qū)場域作用機制政治化:意識管控的政治機制與政治動員的集體機制
3.3 居委會主導行動邏輯政治性:意識管控的政治邏輯與集體主義邏輯
3.4 小結:“攫取之手”抑或“援助之手”:隨聲附和的附庸者
第四章 雙軌制時期社區(qū)居委會行動邏輯的迷亂(1977—1992)
4.1 歷史基本脈絡
4.1.1 雙軌體制:計劃主導與市場嵌入
4.1.2 街居體制:重建與式微
4.2 社區(qū)場域作用機制混亂性:市場嵌入的經濟機制與單位溢出的管理機制
4.3 居委會主導行動邏輯趨利性:振興轄區(qū)的經濟邏輯和角色迷亂的管理邏輯
4.4 小結:初顯“職能超載”:功能無法匹配結構的需要
第五章 新時代城市社區(qū)居委會行動邏輯的重塑(1993—)
5.1 歷史基本脈絡
5.2 社區(qū)場域作用機制制衡性:制度安排的服務機制與資源依賴的行政機制
5.3 居委會主導行動邏輯合法性:治理導向的服務邏輯與關系依附的行政邏輯
5.4 小結:去行政化悖論與內卷化困境:社區(qū)居委會改革樣態(tài)
第六章 結語
6.1 基本結論
6.2 討論
6.2.1 社區(qū)居委會改革的再認知
6.2.2 重塑城市社區(qū)共同體的思考
6.3 創(chuàng)新與不足
6.3.1 創(chuàng)新之處
6.3.2 研究不足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國家政權建設與居委會行政化的歷史變遷——基于“國家與社會”視角的考察[J]. 侯利文.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2019(01)
[2]中國城市基層社會的型構——1949-1954年居委會檔案研究[J]. 毛丹. 社會學研究. 2018(05)
[3]從計劃到市場:20世紀80年代中國價格改革思路的形成——以1984年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為中心[J]. 繆德剛. 中國經濟史研究. 2018(05)
[4]去行政化的悖論:被困的居委會及其解困的路徑[J]. 侯利文. 社會主義研究. 2018(02)
[5]制度、行動者與行動選擇——L市婦聯(lián)改革觀察[J]. 毛丹,陳佳俊. 社會學研究. 2017(05)
[6]城市社區(qū)居委會“去行政化”何以可能?[J]. 孫柏瑛. 南京社會科學. 2016(07)
[7]權宜性治理: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居委會行為邏輯探析[J]. 鐘海. 廣西社會科學. 2016(04)
[8]社區(qū)居委會去行政化改革的悖論及其原因探析[J]. 張雪霖,王德福.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16(01)
[9]我國經濟轉軌中的“雙軌制”特征及對策研究[J]. 胡海龍,宋劍奇. 商業(yè)研究. 2015(05)
[10]實踐中的城市社區(qū)權力結構[J]. 宋辰婷. 新視野. 2015(01)
博士論文
[1]城市醫(yī)養(yǎng)融合過程中不同參與主體的行動邏輯及其調適策略研究[D]. 陳宇.華中師范大學 2018
[2]非對稱性依賴結構下的居委會及其行動策略[D]. 吳永紅.上海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142645
【文章來源】:廣西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7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論
1.1 研究緣起及意義
1.1.1 研究緣起
1.1.2 研究意義
1.2 文獻綜述
1.2.1 關于社區(qū)權力結構及秩序研究
1.2.2 關于社區(qū)治理政府角色研究
1.2.3 關于社區(qū)居委會職能及角色研究
1.2.4 關于社區(qū)居委會內部調適策略研究
1.2.5 簡要評述
1.3 核心概念、理論視角及研究方法
1.3.1 核心概念
1.3.2 理論視角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論文結構與分析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論文結構
1.4.3 分析框架
1.5 研究重點和難點
1.5.1 研究重點
1.5.2 研究難點
第二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社區(qū)居委會的行動邏輯(1949—1957)
2.1 社區(qū)居委會成立的基本脈絡
2.1.1 先用后換:保甲人員的處理策略
2.1.2 群眾動員:居民小組的成立方式
2.1.3 街居制度:社區(qū)居委會生成的制度保障
2.2 社區(qū)場域作用機制形成:國家統(tǒng)合機制、社區(qū)配合機制與制度自治機制
2.3 居委會主導行動邏輯集體性:國家統(tǒng)合的政治邏輯與制度安排的自治邏輯
2.4 小結:制度悖論與功能使然:行政化與自治性并行的根源
第三章 從大躍進到文革:社區(qū)居委會行動邏輯的調適(1958—1976)
3.1 歷史基本脈絡
3.1.1 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如火如荼的群眾運動
3.1.2 文革:領袖崇拜的階級斗爭
3.2 社區(qū)場域作用機制政治化:意識管控的政治機制與政治動員的集體機制
3.3 居委會主導行動邏輯政治性:意識管控的政治邏輯與集體主義邏輯
3.4 小結:“攫取之手”抑或“援助之手”:隨聲附和的附庸者
第四章 雙軌制時期社區(qū)居委會行動邏輯的迷亂(1977—1992)
4.1 歷史基本脈絡
4.1.1 雙軌體制:計劃主導與市場嵌入
4.1.2 街居體制:重建與式微
4.2 社區(qū)場域作用機制混亂性:市場嵌入的經濟機制與單位溢出的管理機制
4.3 居委會主導行動邏輯趨利性:振興轄區(qū)的經濟邏輯和角色迷亂的管理邏輯
4.4 小結:初顯“職能超載”:功能無法匹配結構的需要
第五章 新時代城市社區(qū)居委會行動邏輯的重塑(1993—)
5.1 歷史基本脈絡
5.2 社區(qū)場域作用機制制衡性:制度安排的服務機制與資源依賴的行政機制
5.3 居委會主導行動邏輯合法性:治理導向的服務邏輯與關系依附的行政邏輯
5.4 小結:去行政化悖論與內卷化困境:社區(qū)居委會改革樣態(tài)
第六章 結語
6.1 基本結論
6.2 討論
6.2.1 社區(qū)居委會改革的再認知
6.2.2 重塑城市社區(qū)共同體的思考
6.3 創(chuàng)新與不足
6.3.1 創(chuàng)新之處
6.3.2 研究不足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國家政權建設與居委會行政化的歷史變遷——基于“國家與社會”視角的考察[J]. 侯利文.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2019(01)
[2]中國城市基層社會的型構——1949-1954年居委會檔案研究[J]. 毛丹. 社會學研究. 2018(05)
[3]從計劃到市場:20世紀80年代中國價格改革思路的形成——以1984年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為中心[J]. 繆德剛. 中國經濟史研究. 2018(05)
[4]去行政化的悖論:被困的居委會及其解困的路徑[J]. 侯利文. 社會主義研究. 2018(02)
[5]制度、行動者與行動選擇——L市婦聯(lián)改革觀察[J]. 毛丹,陳佳俊. 社會學研究. 2017(05)
[6]城市社區(qū)居委會“去行政化”何以可能?[J]. 孫柏瑛. 南京社會科學. 2016(07)
[7]權宜性治理: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居委會行為邏輯探析[J]. 鐘海. 廣西社會科學. 2016(04)
[8]社區(qū)居委會去行政化改革的悖論及其原因探析[J]. 張雪霖,王德福.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16(01)
[9]我國經濟轉軌中的“雙軌制”特征及對策研究[J]. 胡海龍,宋劍奇. 商業(yè)研究. 2015(05)
[10]實踐中的城市社區(qū)權力結構[J]. 宋辰婷. 新視野. 2015(01)
博士論文
[1]城市醫(yī)養(yǎng)融合過程中不同參與主體的行動邏輯及其調適策略研究[D]. 陳宇.華中師范大學 2018
[2]非對稱性依賴結構下的居委會及其行動策略[D]. 吳永紅.上海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1426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shequguanli/314264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