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品牌性和名牌性
本文關鍵詞: 三國演義 三國志傳 《三國志》 全漢志傳 三國戲 說唐后傳 三國英雄傳 東周列國志 皇越春秋 宋太祖三下南唐 出處:《文藝評論》2013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按當前商界的說法,"品牌"是指能夠給企業(yè)帶來溢價,產生財富增值的一種動態(tài)無形資產。它通過名稱、術語、象征、記號,或設計及其組合等這些載體來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并與競爭對手建立差異,使其特定的內涵在目標消費群心中代表著特定的消費價值和情感。①品牌是一個集合概念,它包括產品質量、形象、技術、功能、效用等諸多內容,代表了一種認可。品牌是產品的核心內容,品牌效應是其他營銷
[Abstract]:As the current business world puts it, "brand" is a dynamic intangible asset that can bring a premium to a business and generate wealth appreciation. It is marked by names, terms, symbols, and symbols. Or design and combination of these carriers to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with consumers and build differences with competitors. Making its specific connotation represent a particular consumption value and affective brand is a set concept in the heart of the target consumer group. It includes product quality, image, technology, function, utility and so on. The brand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product, and the brand effect is the other marketing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博士后流動站;廣東培正學院人文部;石家莊學院教育系;
【基金】:廣東培正學院重點項目(編號13pzxmzd007) 廣東培正學院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項目
【分類號】:I207.413
【正文快照】: 按當前商界的說法,“品牌”是指能夠給企業(yè)帶來溢價,產生財富增值的一種動態(tài)無形資產。它通過名稱、術語、象征、記號,或設計及其組合等這些載體來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并與競爭對手建立差異,使其特定的內涵在目標消費群心中代表著特定的消費價值和情感。①品牌是一個集合概念,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段春旭;;天馬行空——玄幻小說中的“三國”題材作品——兼論《三國演義》的續(xù)書[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2 沈伯俊;;赤壁之戰(zhàn)與電影《赤壁》[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3 譚紅梅;;《三國演義》在朝鮮廣為流傳之原因[J];東疆學刊;2006年04期
4 趙美玲;;試論《三國演義》在泰國[J];電影評介;2010年05期
5 沈伯俊;面向新世紀的《三國演義》研究[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6 胡圖;從《紅樓夢》到《三國演義》——訪著名電視劇導演王扶林[J];電影評介;1995年01期
7 沈永正;;品牌為何需要性格?[J];21世紀商業(yè)評論;2006年04期
8 王麗娜;杜維沫;;《三國演義》的外文譯文[J];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04期
9 夏露;;《三國演義》對越南漢文歷史小說的影響[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10 趙伯陶;《三國演義》文化品格論[J];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韓霄;《三國演義》的現(xiàn)代傳播[D];武漢大學;2005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勇星;;論《三國演義》之“義”——“義”與戰(zhàn)爭的關系[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楊紹華;論《三國演義》的悲劇觀[J];武陵學刊;1996年04期
3 馮月;;《三國演義》鄧羅譯本評析[J];大學英語(學術版);2013年01期
4 趙常玲;;互文性視角下的羅譯《三國演義》副文本研究——以跋及注釋為例[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5 岑園園;;淺析《皇越春秋》中神話傳說[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6 王瑩;;淺談《三國演義》在韓國的傳入[J];才智;2014年29期
7 文軍;李培甲;;國內《三國演義》英譯研究:評述與建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8 隋婧文;;試論文化因素對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書名英譯的影響[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9 鄭錦懷;;《三國演義》早期英譯百年(1820-1921)——《〈三國演義〉在國外》訂正補遺[J];明清小說研究;2012年03期
10 程南昌;侯敏;;平行語料檢索技術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2年3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武林(Burin Srisomthawin);漢語熟語在泰國的流傳及借用[D];浙江大學;2009年
2 桂樸成(Supachai Jeangjai);漢泰熟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3 郭素媛;《三國演義》詮釋史論[D];山東大學;2009年
4 李玉寶;謝肇m塾臚礱鞲=ㄎ難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蔡靖杰;福建農產品品牌競爭力評價[D];福建農林大學;2010年
6 裴氏翠芳;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在越南[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聚寶;《三國演義》在蒙古地區(qū)的傳播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2年
8 黃晉;《三國演義》在明清時期的傳播與影響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9 桑哲;《三國演義》字頻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
10 秀云;《三國演義》滿文翻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文爽;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文化缺省及翻譯補償[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2 葉希聰;語料庫輔助《三國演義》戰(zhàn)爭詞語翻譯比較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3 杜小琴;論三國故事文藝作品中孫尚香形象的演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趙彥博;翻譯美學視角下的羅慕士《三國演義》英譯本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吳璐倩;概念隱喻理論與文學作品中的隱喻翻譯[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6 肖艷麗;明末清初《三國演義》續(xù)書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7 劉丹;電視劇《三國演義》與《三國》的比較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8 左巖;近二十年《三國演義》影視傳播及價值實現(xiàn)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9 李學仙;試論金庸武俠小說在泰國的傳播[D];重慶大學;2011年
10 許崇鈺;[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厚艷芬;《三國演義》版本演變述略[J];北方論叢;1996年04期
2 金海救,于永和,陳維新;論民族文化持續(xù)發(fā)展的動態(tài)規(guī)律[J];東疆學刊;2000年04期
3 金永壽;朝鮮15、16世紀漢文翻譯本初探[J];東疆學刊;2002年02期
4 潘建國;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5 何佳訊;;品牌關系質量本土化模型的建立與驗證[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6 劉勇強;作為當代精神文化現(xiàn)象的明清小說——兼論明清小說的閱讀與詮釋[J];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02期
7 吳瓊;《三國演義》在泰國[J];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04期
8 郭英德;元明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接受[J];求是學刊;1999年02期
9 傅繼馥;;《三國》人物是類型化典型的光輝范本[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3年04期
10 丘振聲;劉名濤;;萬古云霄一羽毛——諸葛亮藝術形象的生命力[J];文學評論;1985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伯俊;1999年《三國演義》研究綜述[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姚正武;論《三國演義》的人文意識[J];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01期
3 吳微;第十三屆《三國演義》學術研討會綜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4 劉治立;《傅子》與《三國演義》[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5 唐基蘇,王家宏;《三國演義》儒家人文精神的再審視[J];廣西社會科學;2000年02期
6 胡世厚;第12次《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綜述[J];晉陽學刊;2000年01期
7 喻鎮(zhèn)榮;《三國演義》的以人為本思想[J];晉陽學刊;2000年01期
8 徐龍年;《三國演義》寫作技巧三題[J];麗水師范?茖W校學報;2000年01期
9 劉永良;《三國演義》的典故運用[J];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漢文版);2000年01期
10 朱鐵梅;《三國演義》的悲劇態(tài)勢及其形成[J];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管仁福;;試論《三國演義》“氣”的文化意蘊[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2 林憲亮;;論《三國演義》之“白帝城托孤”[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喻斌;;曲直隨剪裁 善惡任取舍——析《三國演義》中上庸之戰(zhàn)的虛與實[A];水滸爭鳴[第七輯]——2002中國水滸學會聯(lián)會暨全國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藍曉光;;從《三國演義》看中國古代的竹兵器[A];中國林學會首屆竹業(yè)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5 單長江;;《女仙外史》乃刻意模仿《三國演義》之作[A];水滸爭鳴[第七輯]——2002中國水滸學會聯(lián)會暨全國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馬顯慈;;《三國》、《水滸》之修辭藝術[A];水滸爭鳴(第九輯)——2006年全國《水滸》與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陳文新;;小說史上的一處重要分野——追尋《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的差異之源[A];水滸爭鳴(第五輯)[C];1987年
8 曹亦冰;;考論《三國演義》關羽的“重棗臉”[A];2006中國山西·關公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2006年
9 關四平;;劉備與宋江比較論——《三國演義》與《水滸傳》比較研究之三[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10 關四平;;劉備與宋江比較論——《三國演義》與《水滸傳》比較研究之一[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后法;《三國演義》的美學悲哀[N];中華讀書報;2007年
2 李云崢;三國演義、航海信托與股市文化[N];證券時報;2006年
3 李曉明邋劉學斌;千米石刻《三國演義》獲基尼斯之最[N];山西日報;2008年
4 記者 張維維;漫畫版《三國演義》走進日本[N];濱海時報;2010年
5 南方日報記者 吳敏 蒲荔子 實習生 周曉婷;《三國演義》“不靠譜”卻真實[N];南方日報;2011年
6 易中天;《三國演義》的“性之病”[N];南方周末;2010年
7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馮立鰲;文以觀史 武以爭勝[N];光明日報;2014年
8 康小川;另一種方式讀“三國”[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9 雷鳴;《三國演義》實例解讀彈性管理[N];中國質量報;2008年
10 記者奚平;《三國演義》主要版本數(shù)字化工程完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郭素媛;《三國演義》詮釋史論[D];山東大學;2009年
2 趙瑩;《三國演義》在日本的譯介與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3 聚寶;《三國演義》在蒙古地區(qū)的傳播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2年
4 秀云;《三國演義》滿文翻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古旭;《三國演義》研究三題[D];重慶工商大學;2010年
2 武志國;論《三國演義》中的軍事謀略描寫[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3 閆麗麗;《三國演義》數(shù)理批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鄒彬;《三國演義》在明清時期的傳播研究[D];揚州大學;2010年
5 孫廣碩;《三國演義》志怪成分研究[D];延邊大學;2009年
6 陳剛;論《三國演義》的當代傳播[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7 洪云;《三國演義》“擇主”描寫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韓得志;《三國演義》“賊”義解析[D];廣西師范學院;2011年
9 韓霄;《三國演義》的現(xiàn)代傳播[D];武漢大學;2005年
10 田靜;《三國演義》智謀描寫初探[D];山東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4534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1453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