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CI數據庫的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合著網絡——演化、模式及機理
發(fā)布時間:2024-05-31 23:10
伴隨學術研究要求日益提高,科研合作已成為我國旅游學科的普遍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中國旅游學者國際發(fā)文數量攀升,且已發(fā)表的高質量論文中以共同署名為主?蒲泻献魇蔷哂袆討B(tài)性、關系性與結構性特點的復雜過程,旅游學者作為旅游學術共同體的重要部分,其科研合作關系背后反映的不僅是學者個人研究軌跡及獲取社會資本的能力,還是旅游學術共同體間的學術交流與關系互動。研究該議題對提升我國旅游學者學術影響力、推動我國旅游學科發(fā)展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本研究基于1983-2017年期間SSCI數據庫收錄的2816條文獻記錄、學者資料數據及深度訪談內容,結合社會網絡與社會交換理論,從網絡動態(tài)演化視角探討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的合著網絡演化、合著模式及形成機理。研究發(fā)現(xiàn):1、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的合著網絡演化具有階段性與流動性特點。(1)根據各階段合著網絡特征及學者背景信息,呈現(xiàn)出新生代、中間代和開創(chuàng)代三種學者類型。(2)合著網絡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派系獨立到派系交叉、從結構分散到結構集中的演變路徑。自組織小群體不斷更替,合作關系與合作對象變動頻繁。2、按合作主體身份異質性與地理距離維度分析,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存在四類合著模式:師生型...
【文章頁數】:12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1.1.1 知識創(chuàng)新是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重要途徑
1.1.2 合著發(fā)文已成為旅游學術研究的普遍現(xiàn)象
1.1.3 旅游學科高績效學者合作脈絡有待挖掘
1.2 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4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1.4.1 研究內容
1.4.2 技術路線
第2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2.1 學者創(chuàng)新績效相關研究
2.1.1 創(chuàng)新績效概念與內涵
2.1.2 高績效旅游學者概念
2.1.3 旅游學者創(chuàng)新績效評價研究
2.1.4 創(chuàng)新績效影響因素研究
2.1.5 總體研究述評
2.2 科研合作網絡相關研究
2.2.1 科研合作概念與內涵
2.2.2 科研合著網絡
2.2.3 旅游科研合作
2.2.4 科研合作網絡
2.3 理論基礎
2.3.1 社會網絡理論
2.3.2 社會交換理論
第3章 研究設計與基礎統(tǒng)計
3.1 數據收集與處理
3.1.1 數據收集
3.1.2 數據處理
3.2 研究對象選擇
3.2.1 研究對象選擇原則
3.2.2 科研績效評價方法
3.2.3 研究樣本名單
3.3 數據分析方法
3.3.1 文獻檢索與數據庫建立
3.3.2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網絡模型構建
3.4 基本數據統(tǒng)計
3.4.1 數據庫基本情況統(tǒng)計
3.4.2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基本情況統(tǒng)計
第4章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網絡演化分析
4.1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合著網絡階段劃分原則
4.2 旅游學者科研合作生命周期
4.3 網絡演化分析指標選取
4.4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網絡演化的定量分析
4.4.1 新生代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網絡演化
4.4.2 中間代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網絡演化
4.4.3 開創(chuàng)代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網絡演化
第5章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模式及形成機理
5.1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模式分析維度
5.2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模式
5.2.1 師生型合著模式
5.2.2 團隊型合著模式
5.2.3 跨平臺型合著模式
5.2.4 綜合型合著模式
5.2.5 科研合著模式演化路徑
5.3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網絡形成機理
5.3.1 科研合著網絡形成的理論探討
5.3.2 多案例研究設計
5.3.3 案例研究對象
5.3.4 案例分析結果
5.3.5 基于不同模式的合著網絡形成路徑
第6章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與討論
6.2 研究啟示
6.2.1 我國旅游學者層面
6.2.2 科研團隊發(fā)展層面
6.2.3 高校及科研院所管理層面
6.3 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
6.4 研究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A SSCI數據庫23 本旅游類期刊名錄
附錄 B 高績效學者科研合作訪談提綱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3985211
【文章頁數】:12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1.1.1 知識創(chuàng)新是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重要途徑
1.1.2 合著發(fā)文已成為旅游學術研究的普遍現(xiàn)象
1.1.3 旅游學科高績效學者合作脈絡有待挖掘
1.2 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4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1.4.1 研究內容
1.4.2 技術路線
第2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2.1 學者創(chuàng)新績效相關研究
2.1.1 創(chuàng)新績效概念與內涵
2.1.2 高績效旅游學者概念
2.1.3 旅游學者創(chuàng)新績效評價研究
2.1.4 創(chuàng)新績效影響因素研究
2.1.5 總體研究述評
2.2 科研合作網絡相關研究
2.2.1 科研合作概念與內涵
2.2.2 科研合著網絡
2.2.3 旅游科研合作
2.2.4 科研合作網絡
2.3 理論基礎
2.3.1 社會網絡理論
2.3.2 社會交換理論
第3章 研究設計與基礎統(tǒng)計
3.1 數據收集與處理
3.1.1 數據收集
3.1.2 數據處理
3.2 研究對象選擇
3.2.1 研究對象選擇原則
3.2.2 科研績效評價方法
3.2.3 研究樣本名單
3.3 數據分析方法
3.3.1 文獻檢索與數據庫建立
3.3.2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網絡模型構建
3.4 基本數據統(tǒng)計
3.4.1 數據庫基本情況統(tǒng)計
3.4.2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基本情況統(tǒng)計
第4章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網絡演化分析
4.1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合著網絡階段劃分原則
4.2 旅游學者科研合作生命周期
4.3 網絡演化分析指標選取
4.4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網絡演化的定量分析
4.4.1 新生代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網絡演化
4.4.2 中間代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網絡演化
4.4.3 開創(chuàng)代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網絡演化
第5章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模式及形成機理
5.1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模式分析維度
5.2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模式
5.2.1 師生型合著模式
5.2.2 團隊型合著模式
5.2.3 跨平臺型合著模式
5.2.4 綜合型合著模式
5.2.5 科研合著模式演化路徑
5.3 我國高績效旅游學者科研合著網絡形成機理
5.3.1 科研合著網絡形成的理論探討
5.3.2 多案例研究設計
5.3.3 案例研究對象
5.3.4 案例分析結果
5.3.5 基于不同模式的合著網絡形成路徑
第6章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與討論
6.2 研究啟示
6.2.1 我國旅游學者層面
6.2.2 科研團隊發(fā)展層面
6.2.3 高校及科研院所管理層面
6.3 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
6.4 研究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A SSCI數據庫23 本旅游類期刊名錄
附錄 B 高績效學者科研合作訪談提綱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39852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98521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