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與公共政策研究述評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ublic policy (STPP) is a hot spot and mainstream after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TPP research has shown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asic position,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osition of jud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ke a balanced position on public policy, and integrate science and humanities under the purpo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e the people". In methodology, it advocates practice orientation, method integration,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flexive tension. STPP has formed a unique research content, problems and literature, but it needs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and matured.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基金】: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當代美國另類科學哲學研究”(12XNJ023)
【分類號】:N02;C9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劉大椿;楊會麗;;公共政策何以攸關國家的科技定位[J];教學與研究;2011年12期
2 劉大椿;黃婷;楊會麗;;論需要公共政策應對的科技發(fā)展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3 劉海波;劉金蕾;;科研機構治理的政策分析與立法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4 田鵬穎;;從公共政策分析的視角看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5 徐治立;;科學治理多元參與政策理念、原則及其模式[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啟福;論科學的目標追求[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2 王英;李曉樂;;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學研究范式特點探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賀長元;;原始發(fā)明的內涵,特點、主體與路徑[J];安慶科技;2011年03期
4 張燕;;默頓的學院科學范式述評[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5 郭自力;基因治療與法律調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6 師曾志;網絡環(huán)境下出版理念的變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7 翟秀文,巨乃岐,張志國,盧曉莉;“第一生產力理論”與知識經濟[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8 陳洪捷;論寂寞與學術工作[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9 金永兵;文學理論的客觀性與主體間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10 李科;;大科學時代科學倫理悖論合理性消解的“第三條道路”——兼論當代科學倫理觀[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維杰;;基于心理學方法論擴展性探索的心理學理論創(chuàng)新[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師曾志;;網絡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學術傳播模式的變革及構建[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3 段冬林;李小魯;;論和諧社會構建中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劉益宇;;兩種信仰系統(tǒng)的“和而不同”——科學與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付恒陽;段聯(lián)合;;論科學發(fā)現(xiàn)的非偶然性——默頓的科學多重發(fā)現(xiàn)思想評析[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6 陳其榮;;唯科學主義:基本特征、合理性與局限性及其超越[A];第二屆中國南北哲學論壇暨“哲學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王翔;;略論《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推進中的十大關系[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10科普理論國際論壇暨第十七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韓彩英;;關于西方哲學-科學之形式邏輯范式的理性批判[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9 趙云波;;技術理性批判向度下中國現(xiàn)代化沉思[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10 龐俊來;;技術與倫理的和諧與悖結[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鄺小軍;科技工作者社會分層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來容;院士制度與民國學術[D];南開大學;2010年
3 劉曉飛;自由軟件運動背景下的自由軟件倫理精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吳愷;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5 李蓉;論庫恩科學哲學的社會學轉向[D];武漢大學;2010年
6 任相梅;張煒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輝;科研誠信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邵南征;社會道德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張留華;數(shù)學、指號學與實用主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鄭鐘揚;科研成果生產制度及其在中國的實踐[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U,
本文編號:24857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lindaojc/2485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