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成員高水平交換的策略
本文選題:交換能 + 領導者 ; 參考:《領導科學》2012年28期
【摘要】:正在考察組織中領導者與成員的活動關系時,格雷恩(G.B.Graen)等通過研究,在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基礎上提出了領導—成員交換理論(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即LMX)。一、領導—成員高水平交換路徑領導—成員交換理論認為,領導與成員是一個不斷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雙方交換各自資源。例如,領導通過計劃、組織、指揮、激勵等管理活動使成員努力工作,成員通過知識、技術、勞動等的支付得到相應的報酬,雙方通過相互交流獲得對方的感情、信任等。
[Abstract]:While examining the activ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 and members in the organization, Glen G. B. Graen and others put forward the 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 based on 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First, the leader-member exchange path theory holds that leadership and member exchange i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in which both sides exchange their resources. For example, leaders make members work hard through management activities such as planning, organization, command, motivation, etc., members receive corresponding remuneration through payment of knowledge, technology, labor, etc., and both sides get each other's feelings, trust and so on through mutual exchange.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教育組織中領導—成員交換行為研究”(9113019)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小學領導效能研究”(BFA070022)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C93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春梅;;淺談領導素質與領導效能[J];商情(教育經濟研究);2008年06期
2 高云慶;領導效能的過程理論[J];組織人事學研究;1999年03期
3 周敏;;領導力研究中的文化分析[J];湖北教育(領導科學論壇);2010年02期
4 何影;被領導者對領導效能的影響因素分析[J];農場經濟管理;2004年04期
5 陳同揚;;領導——成員交換關系質量的前因和結果變量的研究評析[J];引進與咨詢;2006年04期
6 張懋貞;影響領導效能的心理因素[J];黨政論壇;1999年08期
7 孫志強;有效調控下級間的紛爭[J];領導科學;2003年04期
8 孫志強;有效調控下級間的紛爭[J];黨的生活;2003年04期
9 鄧顯勇;領導者素質與組織文化匹配[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2002年02期
10 劉國峰;學會管理比你更專業(yè)的下屬[J];黨建與人才;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雷彎山;;提升領導思維方式 實現(xiàn)領導方式創(chuàng)新[A];構建和諧社會與領導科學創(chuàng)新——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羅鳳英;;構建領導過程中的人際和諧[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3 辛鋒;;論領導人際關系三原則[A];全國領導科學第八次學術討論會論文精選[C];2001年
4 盛璞;趙建民;;樹立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 提升領導者的魅力[A];科學發(fā)展觀與領導能力提升研究[C];2006年
5 申林;;基于職位特征的領導理論模型的研究[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6 邵景均;;論領導科學的若干基本概念[A];構建和諧社會與領導科學創(chuàng)新——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黎達明;;淺談秘書與領導的相互關系[A];中國當代秘書群星文選[C];1999年
8 牛君白;鄭伯塤;;領導范型對家長式領導及其效能的影響[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李聿e,
本文編號:20092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lindaojc/2009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