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管理論文 > 科研管理論文 >

民國時期《科學》雜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19 19:22

  本文關鍵詞:民國時期《科學》雜志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科學》雜志 中國科學社 科學思想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摘要】:一個民族的科學態(tài)度、思想、信仰和精神,總與該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中華民族從鴉片戰(zhàn)爭以后逐漸認識到了這一點,也認識到在傳播科學知識和思想的過程中,雜志所發(fā)揮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知識人自清末開始創(chuàng)辦科學雜志,如《科學世界》(1903)、《科學一斑》(1907)等,由于各種原因這些雜志均遭遇曇花一現(xiàn),未能延續(xù)發(fā)展的厄運。但中華民族從未間斷過追求創(chuàng)辦科學雜志的夢想。1915年,留美學生任鴻雋、趙元任、秉志、胡明復、周仁、楊銓等在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創(chuàng)辦了《科學》,1918年隨著科學社的回國,《科學》也在國內(nèi)生根成長,直至今天。 《科學》是民國時期具有極大影響力的科學期刊。它在極其艱苦、動蕩不安的環(huán)境中,以“為學之道,求真致用兩方面當同時并重”、“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幟志”的理念誕生并發(fā)展,這體現(xiàn)了當時熱血知識青年奮發(fā)圖強、救國圖存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展現(xiàn)了他們的勇敢和才智!犊茖W》作為傳遞最新科學信息、傳播科學知識、宣傳先進科學思想和方法、刊載國人研究成果和弘揚科學精神的陣地,為民國時期科學文化的發(fā)展和科學人才的培養(yǎng)做出了永垂史冊的貢獻。它為后世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財富,我們通過《科學》這一窗口,能夠回眸和反思民國時期學人對科學的態(tài)度、思想、信仰和精神,從而溫故知新,繼往開來。通過《科學》管窺民國時期科學研究和發(fā)展的水平,為研究民國時期科學史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條件。 《科學》雖為留美學生創(chuàng)辦發(fā)行,但因其創(chuàng)辦者的社會背景和教育經(jīng)歷等原因,辦刊之初就受到世界科學界的關注,它不僅為中國學者提供了科學交流的平臺,同時大量翻譯刊登歐美和日本學者的論著。就這一層面而言,《科學》不僅記錄了中國科學的發(fā)展史,也記錄了世界科學的發(fā)展史,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科學》從戰(zhàn)火紛爭中一路走來,雜志發(fā)行的背后,是強有力的編輯、作者群體的支撐,充分體現(xiàn)了一支有組織的團隊的力量。它啟示我們,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注重團隊理念和團結精神,有組織地發(fā)揮一個團隊的力量是至關重要的。 《科學》刊載的文章范圍寬泛,既包括自然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包括對科學的性質、作用、歷史、教育以及科學與社會關系的探討,本文主要以后者為研究對象。 以《科學》中文章為第一手資料,宏觀上對民國《科學》的辦刊歷程、欄目設置和主編的辦刊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以新的時空觀審視民國《科學》所折射的科學觀,包括其作者群對科學本質、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等的認識。從時間上,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結合近現(xiàn)代科學思想,縱向回顧《科學》中科學觀的發(fā)展歷程;從空間上,結合同時期國內(nèi)外學者的相關觀點,橫向審視這一科學觀,從而對其有較全面的認識。以《科學》為中心,論述民國時期科學史研究狀況,分析這一時期科學史的研究特點和研究方法。 論文共分為7章: 第1章,緒論。明確研究對象、研究內(nèi)容、研究方法和思路,闡述論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和創(chuàng)新之處。 第2章,《科學》發(fā)展概述。介紹《科學》的創(chuàng)刊緣起,通過對1915-1949年間《科學》辦刊歷程地詳細梳理,厘清其辦刊宗旨和欄目設置的變遷情況,總結在不同主編時期雜志辦刊風格的變化。 第3章,《科學》中關于科學的討論。包括:1.何謂科學。論述國人思維中的“科學”以及《科學》中對科學內(nèi)涵的討論。2.科學精神。討論的問題包括“什么是科學精神”和“科學家與科學精神”。3.科學的分類。以湯姆生《科學之分類》和任鴻雋《智識的分類及科學的范圍》兩篇文章為基礎,解讀前人提出的科學分類的觀點。4.科學方法。通過對比《科學》中涉及的科學方法,總結出演繹法和歸納法在當時頗受科學研究者的重視。 第4章,科學與文明。包括:1.科學與和平。討論了科學與和平的辯證關系。2.科學與工業(yè)。《科學》中對科學與工業(yè)的關系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科學為工業(yè)之母”,另一種認為科學與工業(yè)之間是理論與實踐、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3.科學與農(nóng)業(yè)。介紹科學興農(nóng)的觀點和科學在農(nóng)業(yè)領域的具體應用。4.科學與社會。認為科學的發(fā)展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社會體制的健全又可促進科學的研究。 第5章,《科學》中的科學教育。包括:1.科學教育。《科學》的作者們認為科學教育的內(nèi)容既包括對科學知識的教授,又包括對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的傳播;民國時期的科學教育存在諸如科學圖書和儀器的缺乏、教師的數(shù)量和素質等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對中小學科學教育中不足之處的討論,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介紹了賢妻良母式的女子科學教育,其目的是使女子在家庭生活中更好地相夫教子。2.科學教育方法。包括科學教學法和數(shù)學、地理、植物學等學科教學法。3.中國科學教育的發(fā)展導向。應當切實改進“生活化”的科學教育,努力推進“大眾化”的科學教育,迅速建立“中國化”的科學教育。 第6章,《科學》中的科學史研究。包括:1.數(shù)學史研究。對《科學》中數(shù)學史類文章進行了概述,總結了數(shù)學史研究具有注重史料和通過書信進行學術交流等特點。2.天文學史研究。對《科學》中天文學史方面的文章進行了梳理,重點介紹了新城新藏和飯島忠夫對中國古代天文學史的爭論。3.化學史研究。闡述了《科學》中化學史的研究狀況,,重點對曾昭掄、丁旭賢、王t的化學史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進行了介紹。4.科學史研究特點。 第7章,結語。闡述了《科學》對當時科學發(fā)展的推動作用及對今天科學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交代了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繼續(xù)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科學》雜志 中國科學社 科學思想 科學教育 科學史
【學位授予單位】: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K258;G239.29;G322.9
【目錄】: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目錄12-15
  • 第1章 緒論15-27
  • 1.1 研究目的與意義15-17
  • 1.2 研究問題17
  • 1.3 文獻綜述17-24
  • 1.3.1 中國科學社社員的回憶18-19
  • 1.3.2 國內(nèi)學者的研究19-23
  • 1.3.3 國外學者的研究23-24
  • 1.4 創(chuàng)新之處24
  • 1.5 研究方法與思路24-27
  • 1.5.1 研究方法25
  • 1.5.2 研究思路25-27
  • 第2章 《科學》發(fā)展概述27-53
  • 2.1 中國科學社27-35
  • 2.1.1 留美學生與中國科學社27-29
  • 2.1.2 中國科學社發(fā)展概述29-35
  • 2.2 《科學》的創(chuàng)刊及發(fā)展歷程35-42
  • 2.3 《科學》欄目變遷情況概述42-53
  • 2.3.1 楊銓時期(1915-1921)42-44
  • 2.3.2 王t時期(1922-1934)44-45
  • 2.3.3 劉咸時期(1934-1941)45-50
  • 2.3.4 盧于道時期(1942-1943)50-51
  • 2.3.5 張孟聞時期(1944-1949)51-53
  • 第3章 《科學》中的科學探討53-78
  • 3.1 何謂科學53-59
  • 3.1.1 國人意識中的“科學”53-56
  • 3.1.2 科學內(nèi)涵的討論56-59
  • 3.2 科學精神59-65
  • 3.2.1 何謂科學精神60-62
  • 3.2.2 科學家與科學精神62-65
  • 3.3 科學的分類65-73
  • 3.4 科學方法73-75
  • 3.5 唯科學主義75-78
  • 第4章 科學與文明78-102
  • 4.1 科學與和平78-84
  • 4.1.1 科學與戰(zhàn)爭79-81
  • 4.1.2 科學——戰(zhàn)爭——和平81-84
  • 4.2 科學與工業(yè)84-90
  • 4.2.1 科學與工業(yè)的討論85-88
  • 4.2.2 “科學與工業(yè)”專題座談會88-90
  • 4.3 科學與農(nóng)業(yè)90-92
  • 4.4 科學與社會92-102
  • 4.4.1 科學與社會發(fā)展92-94
  • 4.4.2 科學家的社會責任94-95
  • 4.4.3 《科學》中的廣告95-102
  • 第5章 《科學》中的科學教育102-117
  • 5.1 科學教育102-109
  • 5.1.1 科學與教育103-104
  • 5.1.2 科學教育的討論104-106
  • 5.1.3 中小學科學教育106-108
  • 5.1.4 女子科學教育108-109
  • 5.2 科學教育方法109-115
  • 5.2.1 科學教育方法討論109-110
  • 5.2.2 學科教育方法討論110-115
  • 5.3 中國科學教育的導向115-117
  • 第6章 《科學》中的科學史研究117-132
  • 6.1 數(shù)學史研究118-121
  • 6.1.1 數(shù)學史研究概述118-120
  • 6.1.2 數(shù)學史研究特點120-121
  • 6.2 天文學史研究121-125
  • 6.2.1 天文學史研究概述121-123
  • 6.2.2 新城新藏和飯島忠夫對中國古代天文學史的爭論123-125
  • 6.3 化學史研究125-129
  • 6.4 科學史研究小結129-132
  • 第7章 結語132-137
  • 7.1 《科學》的貢獻及影響133-136
  • 7.2 進一步研究的問題136-137
  • 參考文獻137-144
  • 博士在讀期間科研情況144-145
  • 致謝14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溫梁華;民國時期的云南高等教育[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05期

2 王天獎;;民國時期河南“土匪”略論[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04期

3 何開庸;民國時期南京的著名教育家(四)[J];南京社會科學;1992年06期

4 單輝;關于民國時期方志經(jīng)費支出的幾點啟示[J];黑龍江史志;1995年03期

5 曾偉;民國時期的廣東糧食狀況[J];廣東史志;1999年04期

6 ;貴州城鎮(zhèn)史跡(二) 民國時期的貴陽縣[J];理論與當代;2002年09期

7 王正元;民國時期的"夏時制"[J];鐘山風雨;2003年01期

8 齊志全;;民國瓷器的鑒別之法[J];收藏界;2005年08期

9 鄭大華;;關于民國鄉(xiāng)村建設運動的幾個問題[J];史學月刊;2006年02期

10 ;北京舉人村——靈水[J];中國供銷商情(村官);200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別必亮;;民國時期我國高校校歌探微[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謝曉鵬;;民國時期河南匪禍及其成因[A];中國現(xiàn)代社會民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宋海燕;;民國鄉(xiāng)村書院的演變——對廬陵兩本書院志的解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戚厚杰;;民國時期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歷程及教訓[A];百年滄桑論香港——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舉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5 王欣;;馬長壽先生的康藏研究[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6 馮敏;;辛亥革命與民國時期國家審計的發(fā)展[A];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論文集[C];2001年

7 王波;任俊;;民國時期甘肅發(fā)行“節(jié)約建國儲蓄券”歷史背景及其版式[A];第二屆西北五省區(qū)錢幣學會協(xié)作會議專輯[C];2002年

8 慈鴻飛;;民國時期中國西部農(nóng)業(yè)資源開發(fā)[A];中國農(nóng)業(yè)歷史學會第九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劉偉;;民國時期職業(yè)補習教育對現(xiàn)今中等職業(yè)學校教育教學的啟示[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一專輯)[C];2006年

10 夏紅艷;;民國時期湖北省棗陽縣商會及其錢票[A];湖北錢幣?偟诹赱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嘉賓;民國時期成縣的馬幫和腳騾店[N];民主協(xié)商報;2005年

2 張聲和;匹馬曾經(jīng)地盡頭[N];溫州日報;2006年

3 記者 陶瑋邋實習生 劉莎;通元發(fā)現(xiàn)民國時期建筑[N];嘉興日報;2008年

4 李萬萬;民國時期的改良年畫[N];團結報;2010年

5 陳江濤 王俊明;特品特藏 雙人雙鎖[N];中國檔案報;2005年

6 林南中;紀念章見證民國時期漳州的一次體育盛會[N];閩南日報;2006年

7 陳香;學界反饋力量大《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出《續(xù)編》[N];中華讀書報;2007年

8 記者 劉華;有力駁斥“民國時期西藏獨立說”[N];團結報;2010年

9 薛其林;民國時期學術的主要特色與成就[N];光明日報;2004年

10 張艷華 章慕榮;民國時期的一場中外香煙大戰(zhàn)[N];團結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敏;民國時期《科學》雜志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3年

2 馬廷中;云南民國時期民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3 薛其林;民國時期學術研究方法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楊常偉;民國時期山西農(nóng)業(yè)科技[D];山西大學;2009年

5 程森;明清民國時期直豫晉魯交界地區(qū)地域互動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陸漢文;民國時期城市居民的生活與現(xiàn)代性(1928—1937)[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7 黃正林;黃河上游區(qū)域農(nóng)村經(jīng)濟研究(1644-1949)[D];河北大學;2006年

8 吳秀梅;民國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9 楊茜;民國時期上海民俗書刊出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金兵;民國時期職業(yè)指導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志娟;科學本土化:民國時期科學發(fā)展必由之路[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2 李曉平;民國時期福建的土匪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3 吳靜;民國時期學位制度探析[D];浙江大學;2002年

4 劉月華;民國時期新疆石油開發(fā)研究[D];新疆大學;2005年

5 劉斌;民國四書文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劉方;民國時期的新興職業(yè)女性[D];吉林大學;2006年

7 蘇剛;民國時期職業(yè)教育立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呂敏霞;民國時期中小學德育制度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李金軻;額濟納旗土爾扈特史述論[D];蘭州大學;2007年

10 宋慶欣;民國時期北京娼妓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88345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keyanlw/88345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ab3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