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長下民生科技發(fā)展趨勢的探究
本文關鍵詞:包容性增長下民生科技發(fā)展趨勢的探究
【摘要】:“包容性增長”體現了新的發(fā)展理念,相對于以往的理念,它更多的強調公平公正,讓社會所有階層都能享受發(fā)展成果,最終實現共享式增長。對國家而言,包容性增長意味著消除社會群體和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隔閡和裂隙,讓所有個體都融入經濟發(fā)展的潮流中,享有平等發(fā)展的機會,共同分享發(fā)展成果;對于國際社會而言,不管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又或是不發(fā)達國家,都應該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各自的和平發(fā)展,共同享受經濟發(fā)展的成果。它具體包括了對經濟增長、民生、教育、自然、社會和諧等多方面的包容,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多方面協(xié)調、多方面和諧共處的新型增長方式。 民生科技,簡單說就是指與老百姓相關的科技,它與百姓日常生活存在著最直接的關聯(lián),,立足于解決“學有所教、病有所醫(yī)、勞有所得、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等一些基本問題,屬于非贏利性質的公共服務科技。具有實用性、普適性、發(fā)展性、適用性等特征,是最貼近民生的科技,也是解決民生問題最重要的措施和手段。通常國家為了增強綜合國力,往往只重視高新科技的研究與發(fā)展,在軍備競賽、載人航天技術、國防科技等領域,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卻忽視了民生科技——這個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貧民科技的發(fā)展。包容性增長強調各方面協(xié)調增長,更加傾向于重視民生,因此在包容性增長下民生科技的發(fā)展就顯得極為重要。本文首先介紹了包容性增長和民生科技的內涵及特征、包容性增長與民生科技之間的關系,而后從包容性增長下民生科技發(fā)展的優(yōu)先領域、民生科技的新特征和民生科技發(fā)展的戰(zhàn)略需求這三個方面探討了在包容性增長這個大背景下民生科技的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包容性增長 民生科技 發(fā)展趨勢
【學位授予單位】:武漢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32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緒論8-10
- 1.1 研究目的與意義8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8-9
-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創(chuàng)新點9-10
- 第二章 包容性增長與民生科技的關系10-23
- 2.1 包容性增長的內涵及特征10-15
- 2.1.1 “包容性增長”一詞提出的歷史背景10
- 2.1.2 包容性增長的內涵10-14
- 2.1.3 包容性增長的特征14-15
- 2.2 民生科技的內涵及特征15-18
- 2.2.1 民生與科技的淵源15-17
- 2.2.2 民生科技的內涵17-18
- 2.2.3 民生科技的特征18
- 2.3 包容性增長與民生科技18-23
- 2.3.1 包容性增長要求發(fā)展民生科技18-19
- 2.3.2 民生科技可以體現包容性增長19-21
- 2.3.3 民生科技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支撐21
- 2.3.4 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問題的解決亟待民生科技的發(fā)展21-23
- 第三章 包容性增長下民生科技發(fā)展的趨勢23-35
- 3.1 包容性增長下民生科技發(fā)展的戰(zhàn)略需求23-27
- 3.1.1 黨的宗旨及執(zhí)政為民的需求23-24
- 3.1.2 解決弱勢群體問題的需求24
- 3.1.3 產、學、研一體化的需求24-25
- 3.1.4 生態(tài)環(huán)保的需求25-26
- 3.1.5 國際化的需求26-27
- 3.2 包容性增長下民生科技發(fā)展的優(yōu)先領域27-29
- 3.2.1 公共衛(wèi)生與健康領域27
- 3.2.2 食品安全領域27-28
- 3.2.3 生產和社會安全領域28
- 3.2.4 綠色建筑技術與低碳和諧社區(qū)領域28-29
- 3.3 包容性增長下民生科技發(fā)展的新特點29-35
- 3.3.1 公共安全科技得到全面發(fā)展29-30
- 3.3.2 綠色環(huán)?萍汲蔀橹髁30-32
- 3.3.3 全民健康科技蓬勃發(fā)展32-33
- 3.3.4 廣泛服務于現代航運與生活基礎設施方面33
- 3.3.5 民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yè)化速度加快33-35
- 結束語35-36
- 參考文獻36-39
- 致謝3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鈴丁;張瑞新;趙志剛;張偉;劉煜;;煤礦應急救援指揮與管理信息系統(tǒng)[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2 任保平;;從“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經濟發(fā)展的轉型及其創(chuàng)新支持[J];改革與戰(zhàn)略;2009年08期
3 黃少蘭 ,胡迎春;基層醫(yī)院實施健康教育的難點及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04年06期
4 尹紅亮,王煒,王曉紅,周啟兆;道路交通事故成因的新思考[J];公路交通科技;2000年04期
5 陳芳烈;;傳真機之祖[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綜合版);2006年12期
6 周元;王海燕;趙剛;;關于加強“民生科技”的幾點思考[J];決策咨詢通訊;2008年03期
7 蔡榮鑫;;“包容性增長”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內涵[J];經濟學家;2009年01期
8 陸岷峰;張惠;;“包容性增長”的內涵辨析及實現要點[J];江南論壇;2010年11期
9 胡學軍;王宗敏;;科技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助推民生科技發(fā)展[J];科技成果縱橫;2008年05期
10 李德仁;加強創(chuàng)新“源動力”建設 促進產學研一體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杜志雄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孟憲平;[N];光明日報;2008年
3 中央黨校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執(zhí)筆 吳忠民 ;[N];光明日報;2008年
4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孫翎;[N];光明日報;2010年
5 胡錦濤;[N];人民日報;2010年
6 周建軍;[N];人民日報;2010年
7 記者 王亞光 王希;[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8 王志學;[N];學習時報;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黃正元;論代際公平[D];湘潭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8331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keyanlw/833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