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科普作品社會需求研究
本文選題: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 + 戰(zhàn)略性科普; 參考:《科普研究》2015年02期
【摘要】:隨著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推進,我國科普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取向日趨凸顯。闡述經(jīng)濟社會轉型升級對科普作品產生的沖擊,指出科技與產業(yè)環(huán)境變化催生戰(zhàn)略性科普作品的發(fā)展,并對其創(chuàng)作和傳播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認為面向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科普作品擁有很大的社會需求空間和受眾面,要求科普作品創(chuàng)作與傳播工作者創(chuàng)新思維,擴大視野,滿足受眾的消費需求和偏好,提升和豐富科普作品的戰(zhàn)略價值和時代內涵,同時回歸科學理性。結合推廣普及有關新能源汽車等新興技術產業(yè)的實踐,對新時期科普作品如何支撐和服務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等社會需求問題進行了探索性思考。
[Abstract]:With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strategic sexual orient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n popular science works, points out that the cha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environment give birth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popular science works, and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ir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popular science works facing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have a great space of social demand and popularity, and require the creative thinking of the writers and communicators of the popular science works,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satisfy the consumer needs and preferences of the audiences. Promote and enrich the strategic value of popular science works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at the same time return to scientific rationality.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popularizing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and other new technology industries, this paper makes an exploratory thinking on how to support and serve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new period of popular science works.
【作者單位】: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分類號】:G3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李黎;孫文彬;湯書昆;;科普產業(yè)的功能分析及特征研究[J];科普研究;2012年03期
2 謝小軍;;科學傳播的功利性和超功利性[J];科學與社會;2011年04期
3 滕廣青;田依林;董立麗;張凡;;知識組織體系的解構與重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年09期
4 諸大建;理解科學文化:中國新世紀科學普及的戰(zhàn)略性課題[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5 朱盛鐳;;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對汽車產業(yè)的影響[J];上海汽車;2013年04期
6 朱盛鐳;;產業(yè)競爭點前移對汽車技術創(chuàng)新的影響[J];上海汽車;2014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麗君;;生態(tài)文明視野中科普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趨勢[J];東岳論叢;2015年03期
2 林堅;;大力推進“人文科普”——人文社會科學也需要普及[J];科學中國人;2007年06期
3 關穎;;科學發(fā)展語境下的社會科學普及[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08年04期
4 侯春旭;;論中國社區(qū)科普問題與改進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03期
5 楊在寶;張杰;湯松;;“媒體理論”網(wǎng)絡課程建設探索[J];教育與職業(yè);2013年15期
6 章軍杰;;論科普產業(yè)適用文化產業(yè)政策的合法性[J];科普研究;2014年02期
7 楊勇;李素文;包菊芬;;科普產業(yè)空間集聚度及發(fā)展模式識別[J];經(jīng)濟地理;2015年03期
8 翟翔;張智;劉彪;廖珊;洪濤;;弘揚科學精神,發(fā)揮開放實驗室的科學普及作用[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年06期
9 伏紹宏;;涵養(yǎng)科學精神 促進“科教興川”[J];天府新論;2007年02期
10 陸浩東;;基于本體的用戶信息消費效益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4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徐懷科;;科普服務市場化機制研究[A];安徽首屆科普產業(yè)博士科技論壇——暨社區(qū)科技傳播體系與平臺建構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2 任偉宏;;科普產業(yè)的內涵、成因及意義[A];科普惠民 責任與擔當——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二十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3 陸浩東;;基于知識本體的用戶信息消費問題和對策研究[A];廣西圖書館學會2014年年會暨第32次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滕廣青;基于概念格的數(shù)字圖書館知識組織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吳曉江;科技傳播視角下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知識問答平臺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2 許冠寧;報紙氣候變化報道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3 馬步勻;《中國國家地理》文本風格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13年
4 江閃閃;網(wǎng)絡社區(qū)的知識組織體系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5 何葉兵;汽車零部件行業(yè)ERP系統(tǒng)實施策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6 曾華麗;課堂權力結構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長波;;論科普的公益性特征與產業(yè)化發(fā)展道路[J];科普研究;2009年04期
2 曾國屏;古荒;;關于科普文化產業(yè)幾個問題的思考[J];科普研究;2010年01期
3 陳超;;借鑒國外科普經(jīng)驗 發(fā)展我國科普事業(yè)[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6年02期
4 馬武松;;第四屆中國(蕪湖)“科博會”共建創(chuàng)新平臺 發(fā)展科普產業(yè)[J];中國科技產業(yè);2010年10期
5 肖云;王閏強;王英;畢宏宇;;手機科普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與趨勢研究[J];科普研究;2011年S1期
6 王知津;從情報組織到知識組織[J];情報學報;1998年03期
7 張劍波;盧蘭光;李哲;;車用動力電池系統(tǒng)的關鍵技術與學科前沿[J];汽車安全與節(jié)能學報;2012年02期
8 金彥龍;;我國科普產業(yè)運作機制研究[J];商業(yè)時代;2006年36期
9 賴茂生;屈鵬;謝靜;;知識組織最新研究與實踐進展[J];圖書情報工作;2009年02期
10 江兵;耿江波;周建強;;科普產業(yè)生態(tài)模型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9年1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車義;現(xiàn)代汽車發(fā)動機技術的發(fā)展趨勢[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關于在全省開展科普作品(含攝影)有獎征文活動的通知[J];云南科技管理;2005年02期
2 ;關于在全省開展科普作品(含攝影)有獎征文活動的通知[J];云南科技管理;2005年04期
3 陳芳烈;;科普作品中的知識點、趣味點、創(chuàng)新點[J];科技與出版;2009年02期
4 ;我校兩部科普作品喜獲“安徽省優(yōu)秀科普作品”殊榮[J];宿州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5 ;我要的科普我做主 “公眾喜愛的科普作品”推介活動全面展開[J];新農業(yè);2013年15期
6 ;8月1日正式啟動 給你喜愛的科普作品投一票![J];新農業(yè);2013年15期
7 ;優(yōu)秀科普作品[J];河北冶金;1985年01期
8 劉國祥;科普作品的科學性、趣味性與讀者群——談談科普作品的寫作[J];武漢交通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5年Z1期
9 ;海南省科學技術廳關于轉發(fā)《科技部辦公廳關于推薦2014年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的通知》的通知[J];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報;2014年08期
10 ;《自然與科技》首屆“優(yōu)秀科普作品”評選通知[J];自然與科技;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董仁威;程婧波;;科普作品的分類研究[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8《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五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8年
2 趙仲龍;;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普作品[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3 陳華;趙波燕;;科普作品創(chuàng)新集成與發(fā)展的思考[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9《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9年
4 周顯俊;;影視科普作品發(fā)行之路探索[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四卷)[C];2010年
5 鄭軍;;發(fā)展高科技的輿論環(huán)境正在惡化[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5:高科技的未來——正面與負面影響[C];2007年
6 周顯俊;;努力探索影視科普作品發(fā)行之路[A];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2010年論文集[C];2010年
7 汪華僑;;醫(yī)學科普作品的寫作特點與創(chuàng)作體會[A];廣東科普創(chuàng)作事業(yè)發(fā)展論壇論文選集[C];2009年
8 鄧杰;;《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學設計[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2012年中小學教師優(yōu)秀案例作品展論文集[C];2012年
9 陳曉紅;;鄭復光及其《費隱與知錄》[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9《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9年
10 浦慶余;;李四光的一部科普力作介紹[A];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專業(yè)委員會第23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恕;科普作品也能拿國家科技大獎[N];科技日報;2005年
2 ;2013年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名單[N];科技日報;2013年
3 放可;國產科普作品為何少人買賬[N];中國文化報;2001年
4 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員 武夷山;國外科普作品觀對我們的啟示[N];光明日報;2000年
5 齊立潔;中醫(yī)科普作品如何適應新形勢[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艾賢;科普作品粵味濃[N];廣東科技報;2012年
7 記者 路平 通訊員 粵科普;我省多個科普作品獲全國獎[N];廣東科技報;2013年
8 尹傳紅;中國科普作協(xié)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評獎活動啟動[N];大眾科技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安娜 實習生 王紅霞;我市表彰優(yōu)秀科普作品和科技調研成果[N];榆林日報;2010年
10 辭淑;大家寫的科普作品[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本文編號:21041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keyanlw/2104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