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管理論文 > 科研管理論文 >

把科學傳播納入科研評價的相關問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15 23:05

  本文關鍵詞:把科學傳播納入科研評價的相關問題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科研評價 科普 科學傳播


【摘要】:傳統上科研評價看重的往往是論文和著作的數量、科研經費和科研項目等可以量化的指標,科研人員從事科學傳播工作并沒有被納入到考核體系中,而隨著科研與科普結合的趨勢不斷加強,在科研評價中將科學傳播作為一個指標納入進來存在著必要性和緊迫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試圖通過梳理文獻等方式分析在科研評價中納入科學傳播的相關問題,包括科研評價的現狀,科學傳播工作作為科研工作的有益補充和延展,在科研評價中納入科學傳播指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最后,提出了如何促進科研與科學傳播的有機結合,并推動科學傳播作為科研評價指標之一的措施。
【作者單位】: 中國科普研究所媒體科技傳播研究室;
【分類號】:G311
【正文快照】: 1引言科研評價是是通過對體現科研績效的相關要素進行分析判斷,以進行科學決策、實現有效管理、達到科研目標的一個管理過程[1]。在科研評價過程中,不論是評價者還是被評價者都把注意力集中于在SCI,EI,CSSCI等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研究的論文的數量、撰寫的著作的數量、申請到的科研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翟杰全,楊志堅;對“科學傳播”概念的若干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2 劉恩允;高?蒲性u價的問題與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3 葉良均;;完善我國科研評價機制的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6期

4 石順科;;英文“科普”稱謂探識[J];科普研究;2007年02期

5 朱效民;談談科學家的科普責任[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0年03期

6 張香平;劉萱;梁琦;;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中科學傳播與普及的政策設置及路徑選擇——英國研究理事會的科學傳播政策與實踐的案例研究[J];科普研究;2012年01期

7 朱虹凌;;高校科研評價現狀及對策研究[J];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8 周光召;;中國科普事業(yè)的現狀和發(fā)展方向[J];科學;2001年01期

9 袁汝兵;王彥峰;郭昱;;我國科研與科普結合的政策現狀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俞路;吉曉芹;姜愛蘭;沙建國;;農業(yè)科技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年11期

2 周紅莉;;傳媒報道中的科學與迷信之我見[J];今傳媒;2010年11期

3 劉成璐;尹章池;;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J];今傳媒;2012年04期

4 王洪鵬;;談科技館中噴水魚洗展覽的背景信息[J];博物館研究;2011年01期

5 胡仙萍;戴劍;;試析科普在科技與道德互動中的作用[J];重慶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1期

6 童雯婷;;國家科技傳播能力評估模型[J];成功(教育);2007年06期

7 周瑞瑞;;STS視閾下如何理解科學[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年12期

8 陳勁;王鵬飛;;以實踐為導向的管理研究評價[J];管理學報;2010年11期

9 張增一;李亞寧;;科學素質概念的演變[J];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08期

10 藍俊康;陳余道;蔣亞萍;;加大“應用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力度與實施策略[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曹立軍;;科技館可持續(xù)發(fā)展之思考[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論壇暨第十八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陳建新;周亮;;試論科學家的社會責任與公民科學素質教育[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荊筱槐;;公眾參與規(guī)約技術價值觀解析[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4 陶柱標;余桂華;;論三位一體的科學普及創(chuàng)新理念[A];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四)[C];2008年

5 范春萍;;數據庫:新媒體時代不可忽視的科技傳播平臺[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4)[C];2009年

6 鐘曉青;;科普工作性質及創(chuàng)作過程的規(guī)范化、科學化[A];廣東科普創(chuàng)作事業(yè)發(fā)展論壇論文選集[C];2009年

7 許珂;;科學技術傳播學研究現狀[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朱少鄂;;加強農民科學素質教育 發(fā)展農業(yè)低碳經濟[A];2010湖北省科協工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胡俊平;;我國科研人員參與科普事業(yè)的現狀和前景思考[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8《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五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8年

10 祝永華;;淺議科普與科學傳播[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10科普理論國際論壇暨第十七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愷;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2 高紅陽;外在技術預見與國家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3 毛寶銘;科技政策的公眾參與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4 陳發(fā)俊;社會語境與公眾科學素養(yǎng)測評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5 張婷;科學傳播研究的可視化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6 劉新芳;當代中國科普史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7 荊筱槐;技術價值觀進化機理探析[D];東北大學;2007年

8 丁誠;生物醫(yī)學信息的傳輸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9 劉萱;基于PUS指標的“科學文化”指數模型及效度分析[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10 王可煒;中醫(yī)藥從業(yè)者科學素養(yǎng)評價模型的構建及測評[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曙;廣州創(chuàng)新型城市建設中的科普公共政策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傅翹楚;科學傳播理論視野下的科學博客研究[D];中原工學院;2011年

3 鄧曉芳;互聯網時代科學傳播的受眾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王玉;我國報刊中類科學內容傳播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5 向曉瓊;我國科學課程設置對公眾科學素養(yǎng)的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張琛;吳忠市農業(yè)科技發(fā)展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梁濤;科學家的社會責任[D];新疆大學;2011年

8 司楠;新時期我國科普工作的對策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9 張善濤;新中國科學傳播視野下的《十萬個為什么》探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10 張勇;科技博物館科學傳播模式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束義明,陳敬良;我國基礎研究原始性創(chuàng)新能力的現狀及提高對策[J];科技導報;2002年12期

2 胡社榮;關于建立科研評價體系若干問題的討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年05期

3 姜聯合;袁志寧;馬強;;發(fā)達國家和我國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現狀比較[J];科普研究;2010年05期

4 翟杰全;構建面向知識經濟的國家科技傳播體系[J];科研管理;2001年01期

5 ;現行科研評價機制將進行改革[J];中國石油和化工;2001年1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兵;侯強;;科學傳播中的科學與常識[J];科學;2005年05期

2 譚小琴;;科學傳播:我們迷失了什么[J];科普研究;2007年02期

3 謝彥;;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期的科學傳播[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年01期

4 楊建華;舒志彪;;不同學部院士科學傳播行為對比研究[J];科學經濟社會;2008年03期

5 楊清媛;;從傳統科學普及到科學傳播[J];中外企業(yè)家;2011年14期

6 翟杰全;;科學傳播:時代的發(fā)展和科學的開放[J];科普研究;2012年05期

7 孟靜雅;;淺談科學“危機”下的科學傳播[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13年05期

8 許志晉,毛寶銘;風險社會中的科學傳播[J];科學學研究;2005年04期

9 張晶;尹兆鵬;;科學傳播理論的歷史考察:將“傳播”理念引入“科學”的歷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05期

10 李婧;;淺談科學傳播[J];天津科技;2006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曾鐵;;科學傳播應重視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以近年幾家大報的若干文章為例[A];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九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張香平;;科學傳播需要雙力驅動[A];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九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石國進;;應急條件下的科學傳播機制探究[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4 李秀菊;何薇;;歐盟科研框架計劃項目中科學傳播的政策與實踐分析[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論壇暨第十八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任杰;李秀菊;張永鋒;;淺析“科學與社會”在歐盟框架計劃中的發(fā)展[A];科普惠民 責任與擔當——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二十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6 曹昱;;公眾理解科學理論發(fā)展研究——對約翰·杜蘭特的“民主模型”的反思[A];慶?茖W技術與辯證法創(chuàng)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7 肖云;王閏強;;泛在融合的科學傳播云服務[A];科學與藝術·數字時代的科學與文化傳播——2012科學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8 李智強;;提高科學傳播能力 促進科學素養(yǎng)建設[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論壇暨第十八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黃時進;;網絡時代促進科學傳播事業(yè)發(fā)展的思考——基于上海地區(qū)的實證分析[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9《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9年

10 劉佳;;虛擬社會視域下的科學傳播[A];科普惠民 責任與擔當——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二十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尹兆鵬;科學傳播的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黃時進;哲學視野中的科學傳播受眾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3 王細榮;清末民初新型知識分子科學中國化實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凡;簡論科學傳播的歷史演變[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2 施徑科;科學傳播中的公眾理解問題初探[D];中南大學;2004年

3 李泳涵;科學傳播的學科基礎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史曉雷;科學傳播的演變研究[D];東華大學;2006年

5 李魏;城市社區(qū)科學傳播系統模式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趙明月;互聯網時代科學傳播的新路徑探析[D];暨南大學;2013年

7 倪欣然;科學傳播視野中的轉基因議題媒介呈現[D];安徽大學;2013年

8 馬丹;科學傳播“民主模型”在中國的實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9 朱海曼;新媒體條件下科學傳播的困境和突破[D];云南大學;2014年

10 劉雁翎;網絡時代科學傳播在公共事件中的傳播特點及影響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119143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keyanlw/119143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4d5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