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結(jié)構(gòu)體育社團群體凝聚力與群體績效關(guān)系的實證研究
本文選題:非正式結(jié)構(gòu)體育社團 + 群體凝聚力 ; 參考:《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05期
【摘要】:非正式結(jié)構(gòu)體育社團是社會治理背景下的重要體育組織,對非正式結(jié)構(gòu)體育社團群體凝聚力與群體績效關(guān)系進行探討有助于全民健身組織的網(wǎng)絡化建設(sh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采用非正式結(jié)構(gòu)體育社團群體凝聚力與群體績效的修訂問卷,對武陵山片區(qū)1 253名非正式結(jié)構(gòu)體育社團成員進行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群體凝聚力量表(2個維度,8個條目)和群體績效量表(3個維度,9個條目)的信效度檢驗結(jié)果良好。群體凝聚力量表的2個維度健身吸引、社交吸引和群體績效的3個維度健身績效、群體滿意度、組織演進相關(guān)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健身績效和年齡有弱相關(guān)關(guān)系,群體滿意度、組織演進都與學歷有弱相關(guān)關(guān)系;逐步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健身吸引、社交吸引和年齡可以解釋健身績效36.2%的變化;社交吸引、健身吸引能夠解釋群體滿意度35.5%的變化;社交吸引、健身吸引和學歷對組織演進具有協(xié)同效應,可解釋其29%的變化。以量化研究和質(zhì)性研究相結(jié)合的形式對非正式結(jié)構(gòu)體育社團群體凝聚力與群體績效的關(guān)系展開討論,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管理啟示。
[Abstract]:The informal structure sports association is an important sports organ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governance. It is helpful for the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organization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up cohesion and the group performance of the informal structure sports association. A revised questionnaire on group cohesion and group performance of sports associations with informal structu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1 253 members of sports associations with informal structure in Wulingshan area.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group cohesion scale (2 dimensions, 8 items) and group performance scale (3 dimensions, 9 items) were good. The two dimensions of fitness attraction, social attraction and group performance, group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itness performance was weakly correlated with age, and group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 The results of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fitness attraction, social attraction and age could explain 36.2% change of fitness performance, social attraction and fitness attraction could explain the change of group satisfaction. Social attraction, fitness attraction and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have synergistic effects on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accounting for 29% of the changes.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cohesion and group performance of informal sports associations is discussed in the form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ies, and on the basis of this, management enlightenment is put forward.
【作者單位】: 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4BTY087)
【分類號】:G812.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鳳祥;崔星;;提高體育教師群體凝聚力的若干問題研究[J];四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陳鵬;徐文;;體育中群體凝聚力研究綜述[J];現(xiàn)代交際;2011年04期
3 牛耕;;如何增強群體凝聚力[J];開放時代;1991年02期
4 漆昌柱;運動群體凝聚力研究的現(xiàn)狀與方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4年03期
5 邸敏玲;;提升學校群體凝聚力之管見[J];現(xiàn)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0年05期
6 王淵;國內(nèi)外關(guān)于群體凝聚力研究的綜述及發(fā)展[J];淮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7 卞進勝;;對發(fā)展運動隊群體凝聚力方法的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8 葉珊;趙梅;;影響高校群體凝聚力的因素分析及應對策略[J];醫(yī)學教育探索;2006年04期
9 歐勝虎;符明秋;;運動隊的群體凝聚力研究綜述[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10 高潔;;淺談如何增強大學生群體凝聚力[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歐勝虎;龔高昌;符明秋;;運動隊的群體凝聚力研究綜述[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2 趙國祥;宋衛(wèi)芳;;領(lǐng)導-成員交換關(guān)系差異、公平感與群體凝聚力的關(guān)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張影;馬紅宇;;不同項目運動隊凝聚力形成機制的多層分析[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張志濤;小王為何不能當先進[N];解放軍報;2006年
2 上海 包蕾萍;看“看‘超女’的人們”[N];社會科學報;2005年
3 華中科技大學 李振文 江洪洋;運動會的心理功能探析[N];光明日報;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牛志培;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群體凝聚力:結(jié)構(gòu)及訓練比賽滿意感的關(guān)系[D];北京體育大學;2012年
2 楊勇;我國優(yōu)秀青少年籃球隊群體凝聚力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佳薇;山東省高校競技健美操群體凝聚力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2 李慧娥;簡短曝光對群體凝聚力判斷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3 洪兮;我國部分男子職業(yè)足球隊群體凝聚力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6年
4 薛馳;北京市高校男排群體凝聚力影響因素的調(diào)查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6年
5 張影;不同項目運動隊群體凝聚力的多層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陳梁;轉(zhuǎn)型時期學校在群體凝聚力方面所面臨的挑戰(zhàn)及其對策[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7 宋翠榮;高校啦啦隊中群體凝聚力的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8年
8 張智剛;山東魯能球迷群體凝聚力的社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9 朱宇波;影響上海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隊群體凝聚力若干因素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10 宋衛(wèi)芳;領(lǐng)導—成員交換關(guān)系差異、公平感與群體凝聚力的關(guān)系[D];河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956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jixiaoguanli/2095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