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大學生政治認同研究
本文選題:新形勢 切入點:大學生 出處:《天津商業(yè)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政治認同是關(guān)乎一個政黨長期執(zhí)政、一個國家長治久安、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問題。在全球化、信息化、網(wǎng)絡(luò)化不斷深入發(fā)展的過程中,各國間的交流日漸頻繁,相互間的影響也日益增加,從而影響著人們的政治認同,走在時代前沿的大學生更是最先受到影響。同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呈現(xiàn)出一系列新的形勢,在這個全面、持久、深刻變化的時期,時刻關(guān)注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現(xiàn)狀是我們的工作任務(wù)之一。及時地掌握新形勢下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動向,適時加以引導(dǎo),不僅與他們政治素養(yǎng)的提升有莫大的關(guān)聯(lián),還對維護國家安定至關(guān)重要,同時還有助于國家凝聚力的提高、民族向心力的增強。本文立足于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nèi)外局勢的新變化對大學生的影響,結(jié)合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方針政策與新發(fā)展理念,分析新形勢下培養(yǎng)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重要方針政策與發(fā)展理念,不僅更加明確了我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也為新形勢下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培養(yǎng)指出了更加明晰的內(nèi)容與方法,在此背景下,通過文獻資料及數(shù)據(jù)資料分析,探究新形勢下大學生的政治認同。首先,對相關(guān)的概念進行梳理分析,在前人已有成果基礎(chǔ)上明確政治認同的定義與內(nèi)涵,認為其主要的內(nèi)容是: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政治制度的認同、政治績效的認同;同時還梳理了政治認同的特征與類型。其次,闡述了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特殊價值與影響因素。然后,分析了新形勢下大學生政治認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在意識形態(tài)認同中有危機潛伏、對政治制度的認同有弱化趨勢、對政治績效的認同有削弱傾向;并對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即大學生自身、學校教育、外部環(huán)境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增強大學生政治認同的路徑:一是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增強社會主義理論認同;二是強化社會主義制度公正,促進社會主義制度認同;三是改進黨的領(lǐng)導(dǎo),鞏固社會主義道路認同。
[Abstract]:Political ident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governance of a political party,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a country and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a 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ing,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Mutual influence is also increasing, thus affecting people's political ident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are the first to be affected. At the same time,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China's economy and politics have been affected first. All aspects of cultural and social life present a series of new situations, in this period of comprehensive, lasting and profound change,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is our work, Ren Wuzhi. To grasp the trend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in a timely manner and guide it at the right time is not only greatly related to the promotion of their political literacy. It is also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maintenance of national stabi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tributes to the enhancement of national cohesion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national centripetal forc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new changes in the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that have affected college students. Combining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put forward by the party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s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concepts put forward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It not only clarifi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ur country, but also points out more clear contents and method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 this contex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nd data, To explore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First of all, the related concepts are combed and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achievements,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are clearly defined, and the main contents are: ideological identity. The identity of political system, the identity of political performa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political identity. Secondly, the special value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polit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expound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uch as the latent crisis in ideological identity, the weakening trend of political system identity, and the tendency of weakening political performance identity. And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that is,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school educati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re analyzed. Finally, the way to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put forward: first, to strengthen the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socialist theoretical identity; second, strengthen the socialist system justice, promote the socialist system identity; third, improve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nsolidate the socialist road identity.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商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G64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道銀;;政治認同建設(shè)與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天府新論;2006年05期
2 丁忠甫;;論基層的政治認同[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3 孔德永;;政治認同的邏輯[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薛中國;;政治認同概念解讀[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5 孔德永;;當代中國社會政治認同問題研究芻議[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6 程波輝;;論構(gòu)建現(xiàn)代政治認同的政治基礎(chǔ)[J];銅仁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7 袁其波;;政治認同的概念與特征初探[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8 楊勇;婁淑華;;論政治認同[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9 劉包產(chǎn);;當前中國政治認同問題研究述評[J];萍鄉(xiāng)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1期
10 胡岳鵬;倪大偉;;政治認同與利益表達相關(guān)性探析[J];前沿;2008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陳自強;;“創(chuàng)造性政治”視角下農(nóng)民政治認同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換[A];全國博士生論壇“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農(nóng)村與農(nóng)民問題”論文集[C];2012年
2 周敏凱;;政治認同建構(gòu)與和諧社會建設(shè)[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3 方旭光;;政治認同: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基礎(chǔ)[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4 袁文偉;;擴大公民權(quán)利 強化政治認同[A];中國共產(chǎn)黨理論創(chuàng)新歷程與經(jīng)驗——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黨史分會場論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薛中國;關(guān)于“政治認同”的一點認識[N];光明日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白樂;學者建議 歐洲公民學習歐盟語言促進政治認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3 齊衛(wèi)平;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接續(xù)”與“重構(gòu)”[N];學習時報;2012年
4 黃鑄;中華民族應(yīng)該堅持何種政治認同[N];中國民族報;2013年
5 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孔德永;動態(tài)理解政治認同與政治穩(wěn)定[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6 陳春燕 戴玉;提高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新途徑[N];吉林日報;2010年
7 王岳川;精神對峙與價值滑動[N];中華讀書報;2002年
8 李欣宏 劉佳祥 田長春;信息化條件下心理動員面臨新挑戰(zhàn)[N];中國國防報;2008年
9 記者 姚學文;創(chuàng)新活動載體 力戒形式主義[N];湖南日報;2009年
10 揚州市江都區(qū)法院院長 袁江華;核心價值觀促進法院科學發(fā)展[N];江蘇法制報;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戴均;當代中國轉(zhuǎn)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素華;對政治認同的功能和資源分析[D];復(fù)旦大學;2005年
3 孔德永;當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政治認同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劉貝貝;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5 韓曉峰;大學生政治認同狀態(tài)模型理論構(gòu)建與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6 方旭光;政治認同的基礎(chǔ)理論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6年
7 張國平;當代政治認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元修成;我國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9 薛中國;當代中國政治認同心理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貝貝;社會轉(zhuǎn)型期中國公民政治認同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2 馬冰冰;論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政治認同建設(shè)[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程波輝;轉(zhuǎn)型期中國政治認同重構(gòu)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張璐;利益、制度與價值—政治認同的邏輯研究[D];復(fù)旦大學;2011年
5 孟令輝;城鄉(xiāng)政治認同比較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6 王志超;網(wǎng)絡(luò)空間中公民政治認同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7 高雅;政治認同視域下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基礎(chǔ)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5年
8 胡俊;西南邊疆民族地區(qū)村干部政治認同研究[D];云南民族大學;2015年
9 李海洋;非公有制經(jīng)濟組織從業(yè)人員黨的政治認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5年
10 雷于佳;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培育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6480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jixiaoguanli/1648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