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心理偏差與價值投資策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0-24 08:53
1952年,馬科維茨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現(xiàn)代投資組合理論”,在其后的二十多年中,傳統(tǒng)主流金融理論得到快速發(fā)展,產生了“預期效用理論”,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了一系列經典的金融理論模型,如資產定價模型、套利定價模型和期權定價模型。隨后,法馬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有效市場是指這樣的市場,其中的證券價格總是可以充分體現(xiàn)可獲信息變化的影響。從而,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形成了以投資者理性假設和有效市場假說為基礎,以資產定價模型和套利定價模型為支柱的傳統(tǒng)主流金融理論體系。 然而,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后隨著金融市場上各種異象的發(fā)現(xiàn),投資者理性假設和有效市場假說開始受到一些質疑和指責,如實證中發(fā)現(xiàn)股市存在“股票溢價之謎”、“動量效應”、“反轉效應”、“日歷效應”等異,F(xiàn)象,傳統(tǒng)主流金融學并不能很好的解釋這些異,F(xiàn)象,于是隨著認知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嘗試從實驗心理的角度來研究經濟行為問題,試圖以此來修正傳統(tǒng)理論的假設。在這種情況下,行為金融理論開始興起。 理論的發(fā)展應當為實踐服務。目前行為金融理論已經成為金融研究的前沿領域,那么行為金融的研究成果應當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投資建議,指導投資者的投資活動。著名的行為金融學家卡尼曼通過引述決策理論專家哈沃德·瑞法(1968)的觀念指出投資研究應該分為以下三類:①規(guī)范性分析,它關注的是決策問題的理性解決,它詳細的說明了實際的決策行為應當追求的近似理想值;②描述性分析,它關注的是人們在進行決策時的實際行為方式;③指示性分析,它關注的是人們可用來更有效的進行決策的實用建議,它類似于“案例教學”,“一般而言并沒有系統(tǒng)的理論可以依據(jù),而大多是一些給人以啟迪的經驗之談”。由于在傳統(tǒng)金融學的理性分析框架下,作為決策標準和決策目標的“預期效用最大化”準則其本身就是“理性決策的實用建議”,為此它將會自動實現(xiàn)“規(guī)范性”分析所希望的“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近似理想值,這意味著傳統(tǒng)金融分析框架下,規(guī)范性分析和指示性分析并無區(qū)別,卡尼曼在此卻對兩者進行了刻意的區(qū)分,他認為“沒有一種理論是既在規(guī)范上合適又在描述上合適的”,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更接近描述性與指示性分析。而本文的研究范式正是“描述性”和“指示性”的。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過對行為金融關于心理偏差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梳理,將其與投資者的投資實踐相結合,從而來對中國股市的投資者提出投資建議,在此過程中應用行為金融關于心理偏差的研究成果對價值投資策略的代表人物沃倫·巴菲特的投資行為進行了分析,以期望給中國股市的價值投資策略應用者以啟示,對投資者心理偏差的總結和梳理是描述性的,而對于巴菲特的分析和對中國股市投資者的投資建議則是指示性的。 總體上,本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理論總結部分,在綜合國內外行為金融領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點對投資者心態(tài)與行為研究的成果進行總結及梳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會受到認知過程、情緒過程以及意志過程的影響,因此,在本部分作者從認知、情緒和意志三個方面來對投資者的心理偏差進行了總結和梳理,在此過程中應用了行為金融學以及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在投資過程中,投資者的認知偏差主要包括代表性啟發(fā)造成的認知偏差、可得性啟發(fā)法造成的認知偏差以及錨定效應和框定效應;投資者的情緒偏差主要包括心理賬戶、損失厭惡以及后悔厭惡;投資者意志偏差則主要包括過度自信、事后聰明以及羊群效應。在該部分,筆者對這些心理偏差產生的原因、各種心理偏差的表現(xiàn)及特征做了詳細的分析。 第二部分根據(jù)前文總結的行為金融理論成果對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的投資行為及思想進行了分析,分析的要點有兩點,一是巴菲特如何在股票投資中堅持自己的理性原則并克服自己的心理偏差;二是巴菲特是如何利用他人的心理偏差來買入便宜的股票,從而獲得投資成功的。最后作者分析了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與理性投資行為對投資者的啟示,指出在應用價值投資策略進行投資的過程中,投資者應注意對自己的認知、情緒及意志偏差進行克服,以理性的對股票進行估值和判斷買入賣出時機。 第三部分對我國的股票市場的一些非理性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在中國股市上,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非理性行為的宏觀表現(xiàn)包括:我國股票市場的波動性非常大而且非常頻繁,中國股票市場的換手率非常高,反映出中國股民的過度交易傾向,中國股票市場的市盈率遠遠高于發(fā)達國家較成熟的股票市場的市盈率;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非理性行為的微觀表現(xiàn)包括:中國股市投資者存在過于重視股票的差價及送股,而輕視股票分紅的心理偏差,賭博心理偏差,暴富心理偏差,過度恐懼的心理偏差以及政策依賴情結。針對這些中國股市的非理性特點,作者指出投資者要堅持價值投資理念就必須深刻認識這些非理性現(xiàn)象并努力克服自己的心理偏差。 第四部分為具體投資建議部分,根據(jù)前面幾章的研究內容并結合股票投資的一些典型的投資策略對中國股市的個體投資者提出了投資建議。在此部分,作者首先分析了在應用價值投資策略進行投資的投資決策過程中時,投資者容易出現(xiàn)的一些心理偏差,并對如何克服這些心理偏差給出了一些建議;其次對行為金融指導下的一些具體投資策略進行了簡要的介紹,主要包括反向投資策略和動量投資策略,小盤股投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策略以及集中投資策略,這些投資策略已經在投資實踐中得到了較廣泛的應用;最后作者指出投資者應當應用行為金融對心理偏差的研究成果以及價值投資理念對整個投資過程進行管理,筆者將整個投資過程分為投資的準備階段,資產組合管理階段,以及業(yè)績評估及投資者休整階段三個階段,并對在這三個階段中投資者容易出現(xiàn)的一些心理及行為偏差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一些具體建議。
【學位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0
【中圖分類】:F832.48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導論
1.1 選題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文章的結構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創(chuàng)新
1.4 行為金融學的發(fā)展狀況綜述
2.投資決策過程中的認知、情緒及意志偏差
2.1 投資者投資決策過程中的認知偏差
2.2 投資者投資決策過程中的情緒偏差
2.3 投資者投資決策過程中的意志偏差
3.對巴菲特價值投資行為的分析 #16——基于行為金融關于心理偏差研究的理論成果
3.1 對巴菲特投資成果的分析
3.2 巴菲特投資策略簡析
3.3 對巴菲特如何在投資中避免心理偏差進行理性投資的分析
3.4 巴菲特給我們的啟示
4.中國股票市場投資者非理性行為表現(xiàn)
4.1 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非理性行為的宏觀表現(xiàn)
4.2 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非理性行為的微觀表現(xiàn)
4.3 中國股市投資者的非理性特征對投資者的啟示
5.對中國股市個體投資者的投資策略建議
5.1 價值分析投資策略中容易產生的心理偏差分析
5.2 投資實踐中幾種典型行為投資策略分析
5.3 應用行為金融對心理偏差的研究成果對投資過程進行管理
5.3.1 投資的準備階段
5.3.2 資產組合管理階段
5.3.3 業(yè)績評估及投資者休整
6.結束語
參考文獻
后記
致謝
在讀期間科研成果目錄
【引證文獻】
本文編號:2854263
【學位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0
【中圖分類】:F832.48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導論
1.1 選題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文章的結構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創(chuàng)新
1.4 行為金融學的發(fā)展狀況綜述
2.投資決策過程中的認知、情緒及意志偏差
2.1 投資者投資決策過程中的認知偏差
2.2 投資者投資決策過程中的情緒偏差
2.3 投資者投資決策過程中的意志偏差
3.對巴菲特價值投資行為的分析 #16——基于行為金融關于心理偏差研究的理論成果
3.1 對巴菲特投資成果的分析
3.2 巴菲特投資策略簡析
3.3 對巴菲特如何在投資中避免心理偏差進行理性投資的分析
3.4 巴菲特給我們的啟示
4.中國股票市場投資者非理性行為表現(xiàn)
4.1 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非理性行為的宏觀表現(xiàn)
4.2 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非理性行為的微觀表現(xiàn)
4.3 中國股市投資者的非理性特征對投資者的啟示
5.對中國股市個體投資者的投資策略建議
5.1 價值分析投資策略中容易產生的心理偏差分析
5.2 投資實踐中幾種典型行為投資策略分析
5.3 應用行為金融對心理偏差的研究成果對投資過程進行管理
5.3.1 投資的準備階段
5.3.2 資產組合管理階段
5.3.3 業(yè)績評估及投資者休整
6.結束語
參考文獻
后記
致謝
在讀期間科研成果目錄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肖莉;非預期收益對個人行為參照點變動的影響[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8542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huobilw/2854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