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消費特征檢視:由社會保障和信貸方式雙重約束
[Abstract]:Under the premise that the expected income of farmers is not stable at this stage, the imperfe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indirectly reduces the expected level of peasants' income, which makes farmers habitually form the phenomenon of relying on high savings for the aged and medical treatment, and low levels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low income, low credit rating, lack of guarantees and collate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farmers have insufficient confidence in consumer credit, further reducing expecta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umer credit market, so as to enhance the power of farmers' consumption demand and further develop the rural consumption market.
【作者單位】: 華南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人事部留學人員科技活動擇優(yōu)資助項目“社會保障制度缺失下農戶消費信貸決策行為機制的實證研究”
【分類號】:F323.8;D632.1;F832.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烏爾里!へ惪藸;文姚麗;;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文化背景——價值理念與法律在社會保障中的影響[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2 汪波;鄒海貴;;試論社會救助法制建設中的政府責任[J];行政與法;2010年01期
3 宋清;;在發(fā)展中重識社保改革與社會公正[J];理論學習;2010年01期
4 劉麗麗;;當下中國社會建設的思路與重點[J];理論視野;2010年01期
5 張克義;;增強“三種力量”推動社會救助事業(yè)科學發(fā)展[J];中國民政;2010年01期
6 汪楊;;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基于最優(yōu)資本存量的分析[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雷玉瓊;王坤寧;趙營營;;農民工文化生活“孤島化”現象探析[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8 于沛;;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世界現代史的主線[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9 李丁;;外來務工青年參與和諧社會建設途徑探討[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10 蘇黃寧;;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J];特區(qū)實踐與理論;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喻文光;;德國社會救助法律制度簡介及其對我國的啟示[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唐秀英;;關于我國老齡化社會下農村養(yǎng)老問題的探討[A];福壽文化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李賓華;;城中村改造后城市邊緣弱勢群體社會保障路徑研究——對昆明市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現狀分析[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趙明;于明霞;;我國農村五保供養(yǎng)的現狀及法制保障思考[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劉沂江;劉德軍;;試論完善貴州省社會保障制度的背景[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2輯)[C];2010年
6 李家成;;“空巢老人”生存狀況和對策芻議[A];陜西老年學通訊2010年第4期(總第84期)——人口老齡化戰(zhàn)略研究與養(yǎng)老服務社會化體系建設文選[C];2010年
7 呂學靜;李靜;;借鑒世界城市經驗 發(fā)展完善北京的社會保障制度[A];世界城市北京發(fā)展新目標——2010首都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岑大明;;推進失地農民小康建設的思考[A];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區(qū)科學發(fā)展理論研究[C];2010年
9 王思彩;;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中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分析[A];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區(qū)科學發(fā)展理論研究[C];2010年
10 李輝;;淺議跨國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險問題[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3輯)[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邱耕田;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要以人為本[N];學習時報;2010年
2 實習生 王琨;精神殘疾人可免費服藥[N];北京社區(qū)報;2010年
3 記者 徐民強 李微;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記者會人社部等三部門負責人談保障和改善民生[N];中國人事報;2010年
4 記者吳婷 通訊員翟文忠;中日韓專家共同探討“東亞社會保障模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尹健;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0年
6 ;今年共收到大會發(fā)言758篇[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7 本報全國兩會特派記者 孟浩 劉柏錄 梁紅建 楊冰 徐紅芳;駐我省全國政協(xié)委員建言錄[N];協(xié)商新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黃嫻 實習生 農薇;關愛老人,,讓“夕陽”更美[N];北海日報;2010年
9 周誼生;優(yōu)化結構 普惠民生[N];工人日報;2010年
10 武昌區(qū)政協(xié)辦公室 盧賢華 張經仁;推動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幾點建議[N];湖北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麗偉;政治哲學視域下的福利國家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2 耿永志;農村社會保障與農地制度的關系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李平;中國轉型時期城市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4 胡威;社會保障制度及其政治價值原則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5 孟曙初;統(tǒng)籌城鄉(xiāng)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6 王建華;人口流動下的城鄉(xiāng)社會保障制度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7 胡繼曄;社;鹜顿Y資本市場:理論探討、金融創(chuàng)新與投資運營[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盧海元;實物換保障:完善城鎮(zhèn)化機制的政策選擇[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李光勇;東亞社會保障制度的制度主義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02年
10 韓文麗;當代中國人口社會養(yǎng)老保障制度的風險分析與道路選擇[D];西南財經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芮s
本文編號:24393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huobilw/2439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