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措施及啟示
本文關鍵詞: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措施及啟示,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吉林大學》 2015年
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措施及啟示
劉佳琪
【摘要】: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美國經濟狀況急劇惡化,金融市場遭受重創(chuàng),大部分金融機構瀕臨倒閉破產,失業(yè)率水平居高不下,金融市場體系崩潰,且傳統(tǒng)的貨幣政策面對巨額的財政赤字壓力和極低的利率政策無法正常發(fā)揮作用,不能有效救市。面對此種危機情況,美聯(lián)儲在此后五年多的時間內,連續(xù)啟動實行了共計四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此項貨幣政策的實施,為市場注入大量的流動性,緩解了流動性陷阱,,失業(yè)率水平開始逐步下滑,就業(yè)市場狀況逐漸回暖,就業(yè)率水平得到明顯改善,資產負債表的惡化情形得以修復。美聯(lián)儲四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刺激了金融市場復蘇,提振經濟,能夠帶動各項經濟數(shù)據指標趨于好轉,經濟狀況穩(wěn)健持續(xù)回升,是美國全面實現(xiàn)經濟平穩(wěn)復蘇的有效政策手段。本文逐步分析了美聯(lián)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策略中值得關注的焦點問題,如退出時機選擇、退出指標選取、退出工具及退出步驟、退出過程中的內外部雙重約束壓力,進而對我國貨幣政策的調整提供實踐參考,對我國確定貨幣政策的走向及全球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本文主要內容如下:第一,對美聯(lián)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時機進行衡量與判斷,闡述退出時機選擇的重要性。美聯(lián)儲如果過早地實施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則會泯滅經濟復蘇所帶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將使經濟形勢再度惡化,帶來種種難以估量的風險與損失,導致經濟二次衰退,經濟危機重演。反之,如果過遲地實施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則造成巨額流動性無法及時收回,將誘發(fā)新一輪的大規(guī)模通貨膨脹,引發(fā)資產價格泡沫風險,所以合理化的退出時機判斷與選擇至關重要。第二,總結了美國歷次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時機選擇,對此次QE退出的時機指標判定與選取進行分析,主要考量是失業(yè)率、通貨膨脹率和經濟穩(wěn)步復蘇。第三,歸納了美聯(lián)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戰(zhàn)略中的三種工具選擇,即進行公開市場操作、提高存款準備金利率、提高聯(lián)邦基金利率和貼現(xiàn)率。但得出結論認為:工具的運用條件及預期成效往往受制于相應約束,所以應根據經濟市場狀況靈活及時地進行轉換與調整,才能保證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穩(wěn)健有序地退出。第四,分析探討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步驟的安排及預測,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即退出步驟可采取自動收縮階段和主動縮減階段分步走機制,具體包括短期流動性的自動收縮階段、貨幣政策的局部微調階段、聯(lián)邦基金利率和貼現(xiàn)率的提高即主動退出階段。第五,分析了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過程中所受到的內外部雙重約束,包括財政赤字壓力、就業(yè)率壓力與自身貨幣政策工具約束,闡明這些約束會對美聯(lián)儲的退出決策和過程增設怎樣兩難的障礙困境,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并不是美聯(lián)儲單方面可決策與執(zhí)行的結果。第六,根據以上一系列研究,給出了關于中國貨幣政策走向的調整對策與思考內容。 美聯(lián)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本質可以說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貨幣政策實驗,其對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影響巨大而深遠,不僅對我國及其他國家提供了諸多啟示,產生指導理論意義,并且在人類歷史及世界貨幣政策演變史、銀行發(fā)展史起到了空前絕后的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對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和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所帶來的沖擊,應冷靜清醒地加強預判,多措并舉,綜合全面地把握國內外宏觀經濟的變動,創(chuàng)新科學的貨幣政策工具,靈活運用宏觀調控政策,放眼關注長期目標,汲取歷史經驗教訓,努力確保自身經濟健康有序地發(fā)展,進而穩(wěn)定世界經濟局勢。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F827.12;F822.0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戴金平;張華寧;;后危機時代美國非傳統(tǒng)貨幣政策的退出機制[J];財經科學;2010年06期
2 胡艷妮;周鋒;;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策略[J];銀行家;2009年12期
3 王樹同;劉明學;欒雪劍;;美聯(lián)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原因、影響與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09年11期
4 譚小芬;;美聯(lián)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10年02期
5 戴金平;靳曉婷;許鋆;;非傳統(tǒng)貨幣政策的退出指標和時機選擇[J];國際金融研究;2012年01期
6 劉波;張明睿;;美國第四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及我國應對策略[J];區(qū)域金融研究;2013年02期
7 范德勝;;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邏輯、影響和中國對策研究[J];國際貿易;2013年01期
8 韓秀云;;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基礎、步驟與影響[J];國際貿易;2013年07期
9 邊衛(wèi)紅;陸曉明;高玉偉;陶川;;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調整的影響及對策[J];國際金融研究;2013年09期
10 潘錫泉;;美聯(lián)儲加速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及對我國的啟示[J];當代經濟管理;2014年08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汪源;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袁桂林;;析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2 李永剛;;美國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影響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胡威;孫程程;;中國救市政策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資產價格的視角[J];中國城市經濟;2012年03期
4 戴金平;張華寧;;后危機時代美國非傳統(tǒng)貨幣政策的退出機制[J];財經科學;2010年06期
5 王曉雷;劉昊虹;;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下美國的消費投資與全球流動性泛濫[J];財經科學;2011年02期
6 劉海鶯;張華新;;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迫切性及困境分析[J];財經科學;2011年02期
7 許欣欣;李天德;;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制造了世界性高通脹嗎——基于次貸危機后不同經濟體通貨膨脹差異的分析[J];當代財經;2012年04期
8 張瑞潔;劉明龍;;淺析后危機時代我國面臨的通脹壓力[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0年15期
9 劉紅超;王路;;全球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1年02期
10 高劼;;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1年1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李艷秀;;經濟危機背景下貨幣政策作用機制的比較[A];第十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經濟管理與人文科學分冊)[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徐瀅;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理論、實踐與效應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汪源;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阿燃燃;中美經濟相互依賴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4 孫穎;金融危機政府救助:理論與實踐[D];遼寧大學;2010年
5 李蕊;貨幣政策的以鄰為壑效應與國際協(xié)調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6 趙嚴冬;貨幣數(shù)字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7 李柏林;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8 侯鵬;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9 張素芹;我國的輸入型通貨膨脹:理論和實證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10 杜德明;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葉清芳;全球金融危機中美國的貨幣政策及其退出機制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2 虞斐;2007-2010年美聯(lián)儲非傳統(tǒng)型貨幣政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馮肖肖;非常規(guī)貨幣政策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4 杜志勇;江蘇KY集團戰(zhàn)略轉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1年
5 白貽民;危機背景下貨幣政策效果分析[D];河北大學;2011年
6 呂明;后金融危機時代美國投資銀行經營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趙慧超;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在美國的實踐及效果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
8 武錦;美國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
9 董偉;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D];北京郵電大學;2012年
10 曾紅;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理論與實踐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李永剛;;美國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影響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李媛媛;趙越;;美國QE2對歐、日的影響及其反應——基于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分析[J];中國城市經濟;2011年26期
3 王東;;“定量寬松”政策的實質及對中國的影響[J];財經科學;2009年07期
4 劉勝會;;危機中美國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視角[J];財經科學;2009年10期
5 戴金平;張華寧;;后危機時代美國非傳統(tǒng)貨幣政策的退出機制[J];財經科學;2010年06期
6 王曉雷;劉昊虹;;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下美國的消費投資與全球流動性泛濫[J];財經科學;2011年02期
7 李永剛;;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影響及中國對策[J];財經科學;2011年04期
8 陳磊;侯鵬;;量化寬松、流動性溢出與新興市場通貨膨脹[J];財經科學;2011年10期
9 胡艷妮;周鋒;;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策略[J];銀行家;2009年12期
10 巴曙松;;全球復蘇分化下中國金融政策的基調[J];財經問題研究;2010年08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7條
1 陶冬;[N];經濟參考報;2010年
2 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常務理事、和諧戰(zhàn)略研究聯(lián)盟理事長 景學成;[N];金融時報;2010年
3 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分行副行長 張慶昉;[N];金融時報;2010年
4 何東;[N];學習時報;2010年
5 馬巖 國家統(tǒng)計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孫玉紅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副主任;[N];中國企業(yè)報;2014年
7 國家信息中心 趙碩剛;[N];上海證券報;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朱廣臣;“流動性陷阱”與中國經濟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2 楊浩;日本“流動性陷阱”的實證分析及貨幣政策有效性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3 孫文濤;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聯(lián)儲貨幣政策操作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4 曾紅;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理論與實踐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李素梅;中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浙江金融;2000年09期
2 吉可為,苑德軍;金融創(chuàng)新對貨幣政策影響的理論分析[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3 張鵬;不穩(wěn)健銀行體系對貨幣政策的負面作用[J];經濟研究參考;2000年05期
4 戴相龍;戴相龍表示 繼續(xù)實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J];領導決策信息;2000年30期
5 錢敏華;;正確認識貨幣政策拉動內需的作用[J];對外經貿財會;2000年04期
6 于惠玲;;我國貨幣政策運行中的問題及對策[J];華北金融;2000年11期
7 黃健;;貨幣政策:尋求新工具[J];資本市場;2000年11期
8 李春琦;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搭配[J];當代財經;2001年01期
9 朱正元;美國聯(lián)邦儲備體系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辯證否定與啟示[J];南方金融;2001年05期
10 宋立;繼續(xù)實施財政、貨幣政策的探討[J];宏觀經濟管理;2001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帥;徐長生;;貨幣狀況指數(shù):我國貨幣政策的信息指示器[A];2009年全國博士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高珂;時光;;2008年我國貨幣政策出現(xiàn)倒‘V’型轉變原因淺析[A];中國會計學會審計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許晉波;;新時期我國的貨幣政策[A];論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C];2002年
4 徐洪才;;2012年貨幣政策及金融改革展望[A];中國經濟年會(2011-2012)會刊[C];2012年
5 李翀;;關于近年來我國宏觀貨幣政策力度的存疑[A];外國經濟學說與中國研究報告[C];2012年
6 孫日瑤;;論貨幣政策的不完備性與我國對策[A];當今中國經濟學八大理論熱點[C];1994年
7 劉降斌;潘慧;;我國貨幣政策外部傳導機制有效性研究——基于1998-2010年季度數(shù)據的實證檢驗[A];第十三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李琳;趙世君;吳冰晶;;企業(yè)對外投資對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反應研究[A];中國對外經濟貿易會計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9 李艷秀;;經濟危機背景下貨幣政策作用機制的比較[A];第十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經濟管理與人文科學分冊)[C];2013年
10 劉莉亞;;不同經濟背景下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影響差異化的實證研究[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10)[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趙江山 王迎暉;[N];中國改革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何馨;[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3 林妙云;[N];中國審計報;2006年
4 周明;[N];中國證券報;2007年
5 魯政委;[N];中國證券報;2007年
6 林純潔;[N];第一財經日報;2006年
7 李揚;[N];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
8 王東京;[N];21世紀經濟報道;2007年
9 楊雪婷;[N];北京商報;2007年
10 冀遠;[N];證券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趙偉;中國貨幣政策績效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2 李虹檠;多重二元結構與中國貨幣政策差異效應[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3 胡新智;金融創(chuàng)新對貨幣政策理論與實踐的影響[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侯超惠;論中國的貨幣政策[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5 李昱;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貨幣政策[D];吉林大學;2006年
6 吳丹;支持貨幣政策的利率期限結構模型及其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7 趙海云;中國貨幣政策體系框架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8 王姣姣;我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王宗林;資產價格與我國最優(yōu)貨幣政策[D];南開大學;2012年
10 張尚學;就業(yè)優(yōu)先的貨幣政策結構效應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成光灝;基于省際數(shù)據的央行統(tǒng)一貨幣政策實施效果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2 孫敬祥;近年來中國貨幣政策的調整及其有效性分析[D];天津財經大學;2009年
3 王萍;開放條件下中國貨幣政策的演進及其效果評價[D];天津財經大學;2009年
4 卞立建;貨幣政策透明度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5 朱建勛;轉型經濟條件下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楊昀;開放經濟下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沖突[D];蘭州大學;2009年
7 申嵐;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9年
8 陳飛;我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9 于倩;試析我國當前經濟形勢下的貨幣政策措施與取向[D];山西財經大學;2009年
10 韓梅;我國主要貨幣政策工具的效應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措施及啟示,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13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huobilw/24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