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后股票短期收益率波動性探討
本文選題:IPO + 承銷商聲譽; 參考:《證券市場導報》2010年12期
【摘要】:本文分析中國A股市場2005年以來IPO數(shù)據(jù)后發(fā)現(xiàn):IPO后第一周收益率具有"高波動性",利用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從IPO公司特征、承銷商聲譽以及市場情緒等角度分析其原因,結果表明承銷商聲譽越好、市場情緒越低的股票在IPO后一周內的收益率波動性越大、風險越高;新股發(fā)行首日表現(xiàn)(首日波幅、首日漲跌幅以及首日換手率)與IPO后短期收益率波動性相關性顯著。
[Abstract]:After analyzing the IPO data of China's A share market since 2005,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first week yield of the stock market has "high volatility".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PO company characteristics, underwriter reputation and market senti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tter the reputation of underwriters, the greater the volatility of the yield and the higher the risk of the stocks with lower market sentiment in the week after the IPO. The first day's rise and fall as well as the first day turnover rate) and after the IPO short-term yield volatility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分類號】:F832.5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盧長洪;;基于內在價值的中國股市泡沫度量[J];經濟導刊;2010年03期
2 劉煜輝,熊鵬;股權分置、政府管制和中國IPO抑價[J];經濟研究;2005年05期
3 陳國進;張貽軍;王景;;再售期權、通脹幻覺與中國股市泡沫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研究;2009年05期
4 陳工孟,高寧;中國股票一級市場發(fā)行抑價的程度與原因[J];金融研究;2000年08期
5 肖曙光;蔣順才;;我國A股市場高IPO抑價現(xiàn)象的制度因素分析[J];會計研究;2006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向中興;中國股票市場價格操縱問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嚴小洋;;IPO中的價格管制及其后果[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2 郭威;張珍;成曦;;首次公開發(fā)行股票高抑價的原因探討[J];北方經濟;2007年10期
3 宋揚;中國A股市場發(fā)行抑價問題分析[J];商業(yè)研究;2003年03期
4 黃秀海;李愛喜;;基于局部多項式核估計的股市泡沫測度[J];財經論叢;2010年03期
5 曹鳳岐;董秀良;;我國IPO定價合理性的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06年06期
6 趙倩;;股權結構與IPO抑價關系實證研究[J];財會通訊;2009年18期
7 洪禮旺;;基于股改視角的IPO抑價研究[J];財會通訊;2010年09期
8 和楠;樊慧莉;;股權分置改革前后我國IPO抑價實證分析研究[J];財會通訊;2010年27期
9 赫然;;創(chuàng)業(yè)板新股上市首日畸高溢價的影響因素研究[J];財會通訊;2011年03期
10 蒙文翰;劉宏;;全流通下制造業(yè)公司IPO抑價問題研究[J];財會月刊;2008年3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田利輝;;金融管制、投資風險和新股發(fā)行的超額抑價[A];2005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一部分)[C];2005年
2 陽亞玲;;新股發(fā)行制度的均衡與變遷路徑分析[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柴亞軍;王志剛;;股改與IPO抑價:從公司治理角度的實證研究[A];中國企業(yè)運籌學[2010(1)][C];2010年
4 姚海鑫;;我國上市公司IPO定價及其影響因素的一個實證分析[A];中國會計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4年
5 李焰;張寧;;集團控股股東股權結構與上市公司融資約束程度——基于內部資本市場理論的實證分析[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06年年會暨第19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6 王化成;佟巖;盧闖;劉亭立;黎來芳;;關于開展我國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若干建議[A];中國會計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7 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課題組;孫立;;論股權分置改革對我國股票市場效率的影響[A];銀行與投資——中國投資學會2005—2006年度獲獎科研課題選編[C];2005年
8 梁彤纓;許悅;陳修德;;高管團隊管理能力與IPO抑價關系的實證研究——來自中小企業(yè)板的經驗數(shù)據(jù)分析[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顧乃康;陳輝;;增發(fā)、配股費用影響因素分析[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賀炎林;;發(fā)行公司質量信息揭示——基于承銷方式的選擇[A];第四屆(2009)中國管理學年會——金融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萌娜;股權分置改革對民營上市公司大股東控制權的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章和杰;中國金融制度的風險機理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3 王性玉;中國證券市場博弈問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2年
4 陳蓉;中國首次發(fā)行新股市場化改革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5 梁洪昀;A股一級市場收益特性與一二級市場資金分離性[D];清華大學;2002年
6 張慎峰;證券市場監(jiān)管理論應用與創(chuàng)新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7 陳道江;中國證券市場演進的制度經濟學分析[D];浙江大學;2004年
8 趙林茂;中國證券市場新股發(fā)行(IPO)效率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9 王斌;IPO、市場有效與行為金融[D];復旦大學;2005年
10 汪宜霞;基于抑價和溢價的中國IPO首日超額收益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賽;我國IPO定價效率實證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張宇;基于混合理性投機理論的中國股市泡沫實證研究[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黃好芝;我國IPO抑價研究:制度、市場與上市公司注冊地[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4 張舟佳;IPO詢價制度改革效果的實證檢驗[D];浙江大學;2011年
5 李邈;創(chuàng)投持股與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公司IPO抑價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6 王蘇;詢價制度改革對IPO抑價影響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
7 張曉霞;股權分置改革中的資本利得稅問題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0年
8 陳呂棟;我國A股IPO抑價問題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9 儲真珍;我國新股發(fā)行制度變遷過程中IPO抑價問題研究[D];新疆財經大學;2010年
10 路婷婷;中國創(chuàng)業(yè)板市場IPO抑價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向中興;機構投資者與散戶在公司治理中的博弈分析[J];商業(yè)研究;2004年16期
2 吳曉求;股權流動性分裂的八大危害——中國資本市場為什么必須進行全流通變革[J];財貿經濟;2004年05期
3 張艷;;我國證券市場泡沫形成機制研究——基于進化博弈的復制動態(tài)模型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10期
4 謝康;西方微觀信息經濟學不完全信息理論[J];國外社會科學;1995年02期
5 向中興;;股價操縱與市場監(jiān)管的博弈分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6 胡向千,雷光龍,王松華;上市公司“做莊”行為的博弈分析[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S1期
7 張勝,陳金賢;深圳股票市場“莊股市場”特征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1年03期
8 劉元海,陳偉忠;市場操縱過程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3年05期
9 白仲光,張維;現(xiàn)代金融學的發(fā)展——金融不確定性與信息不對稱性研究演進[J];經濟問題;2002年06期
10 馬洪潮,張屹山;國外行為經濟理論模式綜述[J];經濟學動態(tài);2002年09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正德;郭艷梅;;證券承銷商聲譽機制:機理、缺失動因與路徑[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年03期
2 翟立宏;徐志高;;我國股票發(fā)行通道制與保薦制下IPO定價效率的比較研究[J];經濟問題;2009年05期
3 宋一淼;劉軍;;券商聲譽與IPO抑價關系的實證分析[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7年03期
4 蔡春;趙莎;;中國IPO市場審計質量的成本效益自選擇分析——來自滬深股市的經驗證據(jù)[J];中國會計評論;2008年01期
5 郭倩;;我國創(chuàng)業(yè)投資對中小企業(yè)板IPO的“認證作用”研究[J];經濟論壇;2010年04期
6 張凌宇;;創(chuàng)業(yè)投資機構對其支持企業(yè)IPO抑價度的影響[J];產業(yè)經濟研究;2006年06期
7 王亞民,朱榮林;不同資本市場發(fā)展模式比較及其理論探析[J];現(xiàn)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2003年10期
8 沈志軍;對我國IPO機制的博弈分析[J];金融與經濟;2004年05期
9 陳祥有;萬壽義;;A股發(fā)行公司IPO前盈余管理與IPO后市場表現(xiàn)的實證研究[J];現(xiàn)代管理科學;2009年10期
10 楊行,
本文編號:20346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huobilw/2034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