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權變革與農(nóng)村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秩序——以中央蘇區(qū)革命前后的民間借貸為中心
本文選題:債權變革 切入點:民間借貸 出處:《中國農(nóng)史》2010年02期
【摘要】: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借貸在中央蘇區(qū)革命中幾乎停止,民間債權被徹底廢除。貧苦工農(nóng)雖然因"一概廢債"的革命行動而暫時免除了"高利盤剝",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產(chǎn)條件和生活狀態(tài),但是隨之而來的后果卻是農(nóng)村金融的停滯和農(nóng)村經(jīng)濟發(fā)展所需資金的短缺,他們反而深受"閉借"之苦和"剪刀差"的嚴重侵害。盡管國民政府在戰(zhàn)爭塵埃落定之后,承認并恢復了蘇區(qū)革命以前的債權,明確了"欠債還錢"的原則,但是贛閩邊區(qū)又進入了一個債務糾紛重重的時期,戰(zhàn)亂后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秩序嚴重失衡。贛閩邊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隨著債權的廢除與恢復而激蕩沉浮,傷筋動骨。中央蘇區(qū)革命前后贛閩邊區(qū)債權變革與農(nóng)村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秩序及其興衰的史實說明,保護債權與保護物權一樣,它們都應是人類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基本守則。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lending almost stopped during the revolution in the Central Soviet region. Private creditor's rights were completely abolished. Although the poor workers and peasants were temporarily relieved of the "exploitation of high interest" because of the revolutionary action of "abolishing all debt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y also improved their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living conditions. But as a result of the stagnation of rural finance and the shortage of funds needed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suffered greatly from "borrowing" and "scissors", even though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settled in the dust of the war. The creditor's rights before the Soviet revolution were recognized and restored, and the principle of "paying off debts" was clearly defined. However, the border region of Jiangxi and Fujian entered a period of heavy debt disputes. After the war, the order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seriously out of balance. With the aboli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reditor's rights, the social economy of the Jiangxi and Fujian border areas rose and went up and down. Before and after the revolution in the Central Soviet region,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reditor's rights, the order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rural economy in the border area of Jiangxi and Fujian show that the protection of creditor's rights and the protection of real right should be the basic rules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作者單位】: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項目編號:Ls0702)
【分類號】:F83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徐暢;高利貸與農(nóng)村經(jīng)濟和農(nóng)民生活關系新論——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浙、皖三省農(nóng)村為中心[J];江海學刊;2004年04期
2 溫銳;民間傳統(tǒng)借貸與農(nóng)村社會經(jīng)濟——以20世紀初期(1900—1930)贛閩邊區(qū)為例[J];近代史研究;2004年03期
3 李金錚;;革命策略與傳統(tǒng)制約:中共民間借貸政策新解[J];歷史研究;2006年03期
4 李金錚;舊中國高利貸與農(nóng)家關系新解——以長江中下游鄉(xiāng)村為中心[J];浙江學刊;2002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屈茂輝;張彪;章小兵;;產(chǎn)權概念的經(jīng)濟學與法學比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2 石文玉;毛澤東婦女觀研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03期
3 莊福齡;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王偉,楊桂宏;對建國初期農(nóng)業(yè)發(fā)展道路爭論的思考[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5 蘇黎明;毛澤東與村落家族文化變革[J];北京黨史;2001年01期
6 王志強;民國時期的司法與民間習慣——不同司法管轄權下民事訴訟的比較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0年04期
7 張小強,呂賽英,成孝義;論科技期刊編輯與作者權利的界限及其統(tǒng)一性[J];編輯學報;2005年01期
8 付中秋;吳利平;;作者與科技期刊編輯權利及其權利限制[J];編輯學報;2005年06期
9 方明東;革命根據(jù)地農(nóng)村社區(qū)的社會變革[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10 李陽;企業(yè)信用缺失的根源及其出路[J];長白學刊;200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張錫恩;梁桂蓮;;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國家政體思想探析[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社會主義基本理論與當今社會主義實踐”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2 黃道炫;;1920-1940年代中國東南地區(qū)的土地占有——兼談地主、農(nóng)民與土地革命[A];“1920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羅志田;;科舉制廢除在鄉(xiāng)村中的社會后果[A];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首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黃東;;“解放”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煩擾——中共對蘇區(qū)婚姻改造述論[A];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首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建嶸;轉(zhuǎn)型期中國鄉(xiāng)村政治結構的變遷——以岳村為表述對象的實證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吳波;現(xiàn)階段中國社會階級階層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阿風;徽州文書所見明清時代婦女的地位與權利[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黃和新;馬克思所有權思想述要[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5 高峻;新中國治水事業(yè)的起步(1949~1957)[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6 薛其林;民國時期學術研究方法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程玉春;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產(chǎn)業(yè)組織合理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8 孫東雅;民事優(yōu)先權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9 王寶蒞;斷了線的等價交換?!——合同的倫理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10 楊小勇;企業(yè)轉(zhuǎn)制前后的國有資本流失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敏;清代華北地區(qū)田房契約文書粘連結構及其契約觀念[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2 吳紅艷;我國古代擔保制度研究[D];安徽大學;2001年
3 張茂梅;試論清末民初中國婦女的法律地位(1901—1928)[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4 韓(王君);親權制度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5 楊健;論企業(yè)財務制度安排[D];暨南大學;2002年
6 葉士東;晚清鐵路立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7 彭善民;現(xiàn)代中國國家形態(tài)轉(zhuǎn)型中的蘇維埃政權[D];江西師范大學;2002年
8 許曉晴;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關于農(nóng)民問題的思想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9 范崴;油污侵權損害的賠償范圍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3年
10 張異h,
本文編號:16633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huobilw/166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