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產率與金融發(fā)展關系研究——基于廣東省數據
本文關鍵詞:全要素生產率與金融發(fā)展關系研究——基于廣東省數據
更多相關文章: 全要素生產率 金融規(guī)模 金融效率 政府金融干預
【摘要】:金融是現代經濟核心,影響經濟增長速度,更影響經濟增長方式和效率。全要素生產率(TFP)是衡量經濟增長方式和發(fā)展效率的重要指標,因此如何通過金融手段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目前研究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問題。根據廣東省1985~2010年數據,首先測算廣東省全要素生產率值,然后研究金融規(guī)模、金融效率、政府金融干預、金融增加值等金融發(fā)展指標與全要素生產率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全要素生產率并沒有隨GDP的增長而快速提高,反而表現出下滑趨勢;金融規(guī)模、金融效率、政府金融干預與全要素生產率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而金融增加值與全要素生產率關系不顯著;金融規(guī)模、政府金融干預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存在雙向因果關系;金融效率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單向格蘭杰原因。
【作者單位】: 廣東商學院金融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073031) 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09JJ3131) 全國統(tǒng)計科學研究項目(2008LZ026)
【分類號】:F224;F127;F83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巨大成就下帶來能源消耗過度,環(huán)境破壞嚴重,資源效率低下,產業(yè)結構不合理,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是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因此,廣東呈現出來的諸多問題在中國其他地方亦普遍存在。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姚耀軍;;中國金融發(fā)展與全要素生產率——基于時間序列的經驗證據[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毛海濤;呂增順;趙驥;;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分解與測度——基于中國1987~2009年的時間序列數據[J];管理學家(學術版);2011年08期
2 杜吉明;于渤;姚西龍;;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期的全要素生產率研究[J];情報科學;2010年10期
3 胡文國,吳棟;中國經濟增長因素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4 潘文卿;劉慶;;中國制造業(yè)產業(yè)集聚與地區(qū)經濟增長——基于中國工業(yè)企業(yè)數據的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5 王小平;;青海跨越式發(fā)展與金融產業(yè)化問題研究[J];青海金融;2010年04期
6 劉建輝;梁玉桂;黎智俊;;金融支持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研究——以西北地區(qū)為例[J];青海金融;2011年12期
7 張學志;才國偉;;基于VECM模型的石油消費與經濟增長因果關系檢驗[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5期
8 俞穎;;地區(qū)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及作用機制[J];求索;2008年10期
9 金甌;;區(qū)域金融發(fā)展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實證分析——以溫州為例[J];企業(yè)經濟;2011年06期
10 胡淙海;吳偉軍;劉慧;;江西省銀行業(yè)促進經濟發(fā)展實證研究[J];企業(yè)經濟;2011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何威風;;分權化改革、制度環(huán)境與企業(yè)債務期限結構[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8年學術年會(第十五屆年會)暨中央在鄂集團企業(yè)財務管理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2 曲兆鵬;姜曉華;;二元性勞動力市場政策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證據(討論稿)[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3 盧有紅;彭迪云;;基于成長階段的我國區(qū)域金融差異化發(fā)展定位[A];2008年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發(fā)展研究中心學術年會暨中部區(qū)域發(fā)展與理論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汪陽潔;姜志德;王繼軍;;中國耕地保護制度發(fā)揮效力了嗎?[A];2010年“海右”全國博士生論壇(公共經濟學)“經濟社會發(fā)展轉型的公共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劉憲;;技術進步與制度變遷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08)[C];2009年
6 王翔;李凌;;中國的金融發(fā)展、經濟波動與經濟增長——一項基于面板數據的研究[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08)[C];2009年
7 干春暉;鄭若谷;;改革開放以來產業(yè)結構演進與生產率增長研究——對中國1978~2007年“結構紅利假說”的檢驗[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09)[C];2009年
8 方軍雄;;所有制與經營績效之謎:政策優(yōu)勢還是管理優(yōu)勢?[A];全球化與中國經濟 創(chuàng)新·發(fā)展·安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經濟·管理學科卷)[C];2006年
9 劉憲;;勞動者報酬下降、技術進步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A];中國經濟60年 道路、模式與發(fā)展: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經濟、管理學科卷[C];2009年
10 胡永剛;;體制變革中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型與實證分析[A];2004年中國經濟特區(qū)論壇:科學發(fā)展觀與中國的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立,胡鞍鋼;中國金融發(fā)展的地區(qū)差距狀況分析(1978—1999)[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李廣眾;銀行、股票市場與長期經濟增長:中國的經驗研究與國際比較[J];世界經濟;2002年09期
3 陳釗,陸銘,金煜;中國人力資本和教育發(fā)展的區(qū)域差異:對于面板數據的估算[J];世界經濟;2004年12期
4 郭慶旺,趙志耘,賈俊雪;中國省份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分析[J];世界經濟;2005年05期
5 孫琳琳;任若恩;;中國資本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J];世界經濟;2005年12期
6 傅曉霞;吳利學;;前沿分析方法在中國經濟增長核算中的適用性[J];世界經濟;2007年07期
7 賀菊煌;;我國資產的估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2年08期
8 任若恩,劉曉生;關于中國資本存量估計的一些問題[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7年01期
9 李賓;曾志雄;;中國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再測算:1978~2007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年03期
10 宋海巖,劉淄楠,蔣萍,吳桂英;改革時期中國總投資決定因素的分析[J];世界經濟文匯;2003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盧寧;;金融發(fā)展、技術進步與區(qū)域經濟增長——基于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分析[J];經濟問題;2009年01期
2 戰(zhàn)明華;史晉川;;不同增長路徑下全要素生產率的差異性及其含義——以浙江省為例的比較研究[J];財經研究;2006年07期
3 金相郁;;中國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研究:1990~2003[J];上海經濟研究;2006年07期
4 周建鵬;趙細康;;中國全要素生產率與經濟可持續(xù)增長研究[J];新經濟雜志;2006年05期
5 李郇;徐現祥;;技術進步水平與城市學習[J];經濟地理;2006年04期
6 王艷麗;劉傳哲;;全要素生產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1952~2002[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7 徐建軍;汪浩瀚;;全要素生產率測定的數理分析和方法比較[J];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07年01期
8 符寧;;我國出口貿易技術外溢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下半月);2007年03期
9 石慧;孟令杰;;中國省際間農業(yè)全要素生產率差距影響因素分析[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10 解百臣;吳育華;鄧英芝;;基于Malmquist指數的客車企業(yè)效率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振娥;單傳寶;;我國流通業(yè)全要素生產率測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A];第五屆中國中部商業(yè)經濟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楊杰;宋馬林;;適度規(guī)模經營能否提升農業(yè)全要素生產率——基于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A];技術創(chuàng)新與現代農業(yè)發(fā)展[C];2009年
3 米健;羅其友;;城郊型馬鈴薯生產函數、全要素生產率與地區(qū)差異[A];農業(yè)經濟問題(2009年增刊)[C];2009年
4 祝志勇;羅剛平;;重慶市農業(yè)全要素生產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數方法[A];走進新農村——西南大學研究生《含弘論叢》[C];2010年
5 洪銀興;;全要素生產率和集約增長[A];論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C];1996年
6 周芳;石磊;馬中;;CO_2減排對中國省際生產率的影響[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1年
7 馬甜;;中國電力產業(yè)全要素生產率影響因素分析與金融危機背景下的結構調整對策[A];2009年全國博士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8 張慶昌;;工資上漲、出口增加與全要素生產率的相對下降——基于1952—2007年省級面板數據分析[A];2009年全國博士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冷雪峰;于英川;;利用索洛模型對中國汽車工業(yè)技術進步的實證分析[A];中國運籌學會第八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施曉麗;石愛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產率演變及分解[A];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暨“全球化與中國區(qū)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重慶三峽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楊勇;從全要素生產率看經濟發(fā)展方式轉型[N];光明日報;2010年
2 記者 蔣菡;中國步入新的用工時代[N];工人日報;2011年
3 孫喜保;“用工荒”引發(fā)的思考[N];西部法制報;2011年
4 ;蔡f :中國版雁陣模型將會形成[N];中國經營報;2011年
5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陳詩一;“低碳轉型”會導致經濟減速嗎[N];解放日報;2010年
6 記者 羅序文;做一個好的現代化后來者[N];湖北日報;2009年
7 黃范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多好[N];中國經濟導報;2009年
8 長江證券 李冒余 周金濤;影響未來中國經濟的幾個因素[N];證券時報;2009年
9 記者 龐東梅;“用工荒”再現意味著什么?[N];金融時報;2010年
10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陳詩一;“低碳轉型”不會導致經濟減速[N];西安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閆海洲;轉型期中國金融發(fā)展的生產率效應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2 李星光;中國石化產業(yè)全要素生產率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周彩云;中國區(qū)域經濟增長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4 徐杰;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1年
5 劉威;我國原料奶生產演變和全要素生產率研究[D];河南農業(yè)大學;2011年
6 李玲;中國工業(yè)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及影響因素研究[D];暨南大學;2012年
7 周立生;中國壽險業(yè)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增長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
8 張寶;中國信托公司效率及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與影響因素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9 王欣;我國裝備制造業(yè)全要素生產率測度[D];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
10 石風光;基于全要素生產率視角的中國省際經濟差距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魏海靜;我國國家級開發(fā)區(qū)全要素生產率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2 王冬;金融中介發(fā)展與全要素生產率效應[D];西北大學;2010年
3 李淼;環(huán)境管制下北京制造業(yè)全要素生產率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0年
4 唐袁;我國省際空間要素生產率分析[D];南開大學;2010年
5 高國鵬;全要素生產率與內蒙古地區(qū)增長差異:1987-2007[D];內蒙古大學;2010年
6 許小雨;長三角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及影響因素分析[D];南京大學;2011年
7 劉承宇;基于人力資本和能源因素的全要素生產率的省際比較[D];山西財經大學;2011年
8 曾菊;泛珠三角區(qū)域全要素生產率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D];湖南大學;2010年
9 孫舒榆;開放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本、R&D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段曉慶;廣東省制造業(yè)內外資企業(yè)的全要素生產率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2173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huobilw/121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