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公民政治參與冷漠現(xiàn)象分析
本文關鍵詞:當代中國公民政治參與冷漠現(xiàn)象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公民政治參與一直是公共管理理論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政治參與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是監(jiān)督和制約公權力的重要手段,是實現(xiàn)社會資源公平合理分配的重要途徑,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動力,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來源。在不同社會和同一社會的不同時期,政治參與研究的內(nèi)容和范圍是不斷變化的,如今,政治參與的作用和意義已經(jīng)得到了現(xiàn)代社會的廣泛認同,其重心也逐漸由價值討論向促進政治參與的有效性和有序性,不斷拓展政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轉移。但是,在公民政治參與率不斷攀升的表象下,也存在著政治參與冷漠的問題。本文通過發(fā)放問卷,對公民政治參與態(tài)度、政治參與行為進行了調查和了解,發(fā)現(xiàn)公民在政治參與態(tài)度和行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冷漠,主要表現(xiàn)在被動參與、形式化參與、功利化參與、政治參與效能感薄弱等冷漠現(xiàn)象。在梳理政治參與冷漠基本理論和我國政治參與冷漠現(xiàn)狀的基礎上,結合調查數(shù)據(jù)探究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深層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對策。本文共6個章節(jié),包括緒論、正文、和結語。其中,第一章為緒論,主要是對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和選題的簡單介紹。第二到第五章是正文部分,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別是關于政治參與冷漠主要理論的概述和我國公民政治參與冷漠現(xiàn)狀的調查綜述。第四章是從政府、社會以及公民三個方面來探析公民政治參與冷漠的原因。第五章則是根據(jù)第四章的原因分析,對癥下藥,探討消解公民政治參與冷漠現(xiàn)象的現(xiàn)實路徑,提出可行性對策。第六章是結語,簡要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總述了本文關于政治參與冷漠的主要觀點。
【關鍵詞】:政治參與 政治冷漠 政治參與冷漠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D621.5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緒論9-18
- 1.1 選題的緣起9
-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9-11
- 1.2.1 研究背景9-10
- 1.2.2 研究意義10-11
- 1.3 國內(nèi)外研究綜述11-15
- 1.3.1 國外研究綜述11-13
- 1.3.2 國內(nèi)研究綜述13-15
-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15-17
- 1.4.1 研究思路15-16
- 1.4.2 研究方法16-17
- 1.5 研究創(chuàng)新及難點17-18
- 1.5.1 創(chuàng)新17
- 1.5.2 難點17-18
- 第2章 政治參與冷漠的相關理論概述18-29
-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18-19
- 2.1.1 政治參與18-19
- 2.1.2 政治冷漠19
- 2.2 政治冷漠的特點19-21
- 2.2.1 普遍性19-20
- 2.2.2 嬗變性20
- 2.2.3 復雜性20-21
- 2.3 政治冷漠的分類21-22
- 2.3.1 絕對政治冷漠和相對政治冷漠21
- 2.3.2 積極政治冷漠和消極政治冷漠21-22
- 2.4 政治冷漠的價值分析22-24
- 2.4.1 政治冷漠的積極作用22-23
- 2.4.2 政治冷漠的消極作用23-24
- 2.5 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狀況的歷史梳理24-29
- 2.5.1 建國前的政治參與24-26
- 2.5.2 建國后的政治參與26-29
- 第3章 我國公民政治參與冷漠現(xiàn)狀的實證調查29-34
- 3.1 我國公民政治參與中的冷漠現(xiàn)狀調查綜述29-31
- 3.2 我國公民政治參與中的冷漠具體表現(xiàn)31-34
- 第4章 我國公民政治參與冷漠的原因探析34-46
- 4.1 政府方面原因34-37
- 4.1.1 參與渠道不暢,形式單一34-35
- 4.1.2 政府信息傳輸緩慢,回應不足35-36
- 4.1.3 政府公信力下降,缺乏信任36-37
- 4.2 社會環(huán)境因素37-41
- 4.2.1 貧富差距擴大,政治參與不均衡38-39
- 4.2.2 組織化程度低,原子化參與普遍39-40
- 4.2.3 流動人.增加,跨區(qū)域參與受阻40-41
- 4.3 公民自身方面原因41-46
- 4.3.1 公民主體意識淡薄,權利觀缺失42-43
- 4.3.2 政治參與能力不足,效能感降低43-44
- 4.3.3 利益價值觀念扭曲,責任感弱化44-46
- 第5章 當前中國公民政治參與冷漠的治理路徑選擇46-57
- 5.1 政治選擇—深化政治體制改革46-50
- 5.1.1 拓寬政治參與渠道,豐富參與形式46-47
- 5.1.2 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增強有效回應47-49
- 5.1.3 凈化政府系統(tǒng),提高政府公信力49-50
- 5.2 社會選擇—保障社會公平50-53
- 5.2.1 縮小貧富差距,促進政治參與均衡化50-51
- 5.2.2 發(fā)展社會組織,,鼓勵組織化政治參與51-52
- 5.2.3 改革流動人.參與政策,消除地域參與壁壘52-53
- 5.3 公民選擇—塑造合格的“政治人”53-57
- 5.3.1 明確主體地位,強化權利意識53-54
- 5.3.2 提高參政能力,增強政治效能感54-55
- 5.3.3 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培育政治責任感55-57
- 第6章 結語57-58
- 致謝58-59
- 參考文獻59-62
- 附錄62-6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運麟;政治權威現(xiàn)代化與政治穩(wěn)定[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郭國祥;不斷保持和發(fā)展黨的政治權威[J];探索;2003年01期
3 李景鵬;;政治發(fā)展與政治文明[J];理論參考;2003年07期
4 張體魄;保持社會穩(wěn)定必須強化黨的政治權威[J];黨建研究;2004年08期
5 丁志剛;;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需要樹立文明政治觀[J];人大研究;2007年01期
6 郭國祥;郭曙巖;;全球化視野下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權威的轉型與發(fā)展[J];理論探討;2007年03期
7 朱斌;;傳統(tǒng)中國政治權威的建構與解構[J];宜春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8 張文濤;;論法治對政治權威的約束作用[J];法制與社會;2011年10期
9 G.阿爾蒙德 ,李黎;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國外社會科學;1988年08期
10 顧國泉;;考古材料與政治權威[J];讀書;1989年Z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嚴勵;;政治文明與政治穩(wěn)定[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2 郭國祥;郭曙巖;;全球化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權威的發(fā)展[A];政黨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研究——“中國政黨與近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周光輝;彭斌;;認真對待共和國——關于和諧社會的政治基礎的思考[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4 侯風云;;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增強黨的政治凝聚力的思考[A];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型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5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組織過程[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6 程竹汝;;政治文明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動力[A];和諧社會 價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6年
7 施雪華;;改革開放30年中國共產(chǎn)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理論探索[A];改革開放與理論創(chuàng)新——第二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8年
8 蔡小平;;政治與道德[A];“傳承人文奧運精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9 魏星河;;建國以來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變化與發(fā)展[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張緊跟;;試論當代中國民主建設的基本條件[A];公共管理研究(2)———“黨的十六大與中國政治發(fā)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管振國;政治權威與民主、法制[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4年
2 李景鵬;政治發(fā)展與政治文明[N];學習時報;2002年
3 吳毅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權威民主化: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經(jīng)驗[N];中國改革報;2008年
4 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 蕭功秦;駁中國經(jīng)濟崩潰論[N];社會科學報;2002年
5 趙虎吉;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特性[N];學習時報;2005年
6 齊三平;為什么要堅決抵制“軍隊非政治化”[N];解放軍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吳銘;烏克蘭轉型中的憲政權威[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4年
8 梁瑩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發(fā)展中的政治學新興交叉學科(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9 李喬;《歷史決議》既是政治權威,又是理論權威[N];北京日報;2006年
10 市委黨校 匡永瓊;培育公民參與型政治文化[N];惠州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紅光;政治權威與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雷振文;轉型期中國政治秩序調適路徑探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3 李剛;道治主義政治文化及實踐[D];西北大學;2001年
4 鞠健;新時期中國政治穩(wěn)定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5 梅祖蓉;歷史,文化與人格[D];武漢大學;2010年
6 王超;蘇格蘭啟蒙政治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7 劉波;拉丁美洲政治發(fā)展進程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年
8 王星;從“分配政治”到“生產(chǎn)政治”[D];吉林大學;2008年
9 袁柏順;尋求權威與自由的平衡[D];天津師范大學;2002年
10 王安華;學而優(yōu)則“仕”[D];復旦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明奇;論我國社會轉型期政治發(fā)展與政治穩(wěn)定的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2 許麗英;提高黨的政治權威的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鵬;中國公民非傳統(tǒng)型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4 向東;當代中國微博政治參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5 曹帥;轉型社會視閾下中國的政治情緒排解機制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6 張倩楠;亨廷頓政治穩(wěn)定理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D];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15年
7 菅茂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政治文明建設的環(huán)境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5年
8 和瑞云;當代中國公民政治參與冷漠現(xiàn)象分析[D];南昌大學;2015年
9 有理想;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與政治穩(wěn)定關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10 王紅光;政治權威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強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關鍵詞:當代中國公民政治參與冷漠現(xiàn)象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64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36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