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文化對公共政治討論話語的影響——以立法聽證會為例
本文選題:話語政治 切入點:政治討論 出處:《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從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政治行為者并非"純理性人",而是"情況中的主體"(situated agency)。在立法聽證會上,代表們從自身政治身份的合法性、論點論據(jù)的合理性、話語方式的合情性等方面來構(gòu)建自己的政治話語;诖,筆者通過對兩個立法聽證會上41個代表發(fā)言中的545個論證點進行文本分析,以考察當前中國公共政治討論中精英與民眾代表的話語特征,探討這些特征的中國政治文化根源。在聽證過程中,聽證代表對政府以及自身政治身份的認知、論證的"實用理性"特質(zhì)、政治文化中"言路"對代表論證的"塑形"作用、聽證代表們對"民生"這一價值觀的運用是本文的四項基本假設(shè)。分析顯示,聽證會代表們緊密圍繞聽證事項進行論證,積極運用職業(yè)經(jīng)驗和相關(guān)事實與知識,主動調(diào)動民生、平等等核心價值觀,以維護自身合法性、鞏固觀點、增強論證的理性程度。精英和民眾代表與政府對話的話語形態(tài)明顯不同,體現(xiàn)出"理性輔政"和"理性傾訴"兩種中國公共政治討論的雛型。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olitical culture, the political actors are not "pure rational people", but "the subject of the situation" in situ. At the legislative hearing, the representatives considered the legitimacy of their own political identity and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ir arguments.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makes a textual analysis of 545 argumentation points of 41 delegates' speeches in two legislative hearing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ite and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eople in the current Chinese public political discussion, and to explore the root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e hearing representatives' cogni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ir own political identity during the hearing proc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rationality", the role of "speech" in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valu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by hearing representatives are four basic hypotheses of this paper. The hearing representatives closely demonstrated the hearing matters, actively applied thei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nd relevant facts and knowledge, and actively mobilized the core valu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equality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ir own legitimacy and consolidate their views. The discourse form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elite and the public and the government is obviously different, which embodies the two kinds of rudiments of "rational auxiliary politics" and "rational talk" in Chinese public political discussion.
【作者單位】: Department
【分類號】:D920.0;D62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盧亮亮;楊竣凱;;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制度化的邏輯和價值[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2 傅雪蓓;;參與民主: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新面向——以協(xié)商民主與選舉民主之融合現(xiàn)象為觀察對象[J];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3 葉娟麗;;協(xié)商民主在中國:從理論走向?qū)嵺`[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4 吳輝;袁為海;;落實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制度的思考[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5 齊衛(wèi)平;陳朋;;協(xié)商民主研究在中國:現(xiàn)實景觀與理論拓展[J];學術(shù)月刊;2008年05期
6 燕繼榮;;協(xié)商民主的價值和意義[J];科學社會主義;2006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善若;;中國政治文化對公共政治討論話語的影響——以立法聽證會為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2期
2 林雪霏;;當?shù)胤街卫眢w制遇到協(xié)商民主——基于溫嶺“民主懇談”制度的長時段演化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7年01期
3 匡亞林;馬健;;網(wǎng)絡公共空間的“凈化”與秩序建構(gòu)[J];科學社會主義;2016年06期
4 岳經(jīng)綸;劉璐;;協(xié)商民主與治理創(chuàng)新:珠三角公共服務政策的公眾評議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06期
5 馬思遠;;利益訴求與力量博弈:鄉(xiāng)村社會協(xié)商民主的運行邏輯——基于浙江省嵊州市村級協(xié)商和網(wǎng)絡協(xié)商的調(diào)查分析[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6年06期
6 唐鳴;魏來;;協(xié)商民主的生長邏輯——中國經(jīng)驗的整體性視角和理論研究的整合性表述[J];江蘇社會科學;2016年05期
7 于濤;;協(xié)商民主制度化發(fā)展中的秩序性問題[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6年10期
8 孔衛(wèi)拿;郭淑云;;作為嵌入式治理的基層協(xié)商民主創(chuàng)新——以蕪湖S社區(qū)為例[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07期
9 蕭鳴政;郭晟豪;;當前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實踐及其完善建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03期
10 陳朋親;廖祖峰;;我國農(nóng)村基層協(xié)商民主發(fā)展對策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慶林;;健全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制度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泛凝聚智慧和力量[J];求是;2012年23期
2 鄭慧;;參與民主與協(xié)商民主之辨[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3 莫岳云;張青紅;;中國共產(chǎn)黨協(xié)商民主思想的歷史演進[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年07期
4 張等文;劉彤;;西方學者視域中的協(xié)商民主:理念、價值與限度[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5 鄭慧;;中國的協(xié)商民主[J];社會科學研究;2012年01期
6 焦德武;;試論網(wǎng)絡傳播中的群體極化現(xiàn)象[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7 徐s,
本文編號:16222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622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