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細管輻射空調末端傳熱及除濕效能評價研究
本文關鍵詞:毛細管輻射空調末端傳熱及除濕效能評價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毛細管網為毛細管輻射空調系統(tǒng)的主要換熱設備,其換熱過程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空調系統(tǒng)的熱經濟性。因此,對毛細管輻射空調末端進行效能評價,降低換熱過程中的不可逆耗散,提高其換熱性能,是節(jié)約能源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中國礦業(yè)大學節(jié)能減排實驗室毛細管輻射空調和重力柜為實驗平臺開展研究,獲得毛細管輻射空調系統(tǒng)穩(wěn)定運行時室內溫濕度分布規(guī)律,頂棚毛細管網不同供水溫度下空調制冷與供暖的室內中心點溫度、火積耗散率變化規(guī)律,重力柜管內外流體溫度、火積耗散率沿毛細管管長的變化情況以及供水溫度對除濕量、火積耗散率的影響,利用能耗、舒適度、火積耗散率對毛細管輻射空調末端傳熱及除濕的效能進行綜合評價。實驗研究與理論分析表明:(1)毛細管輻射空調制冷時,室內中心點O(0,0,2.08)處溫度隨供水溫度升高而升高,但仍在人體舒適感覺范圍內,火積耗散率隨毛細管網的供水溫度的升高而不斷減小;毛細管輻射空調供暖時,室內中心點O(0,0,2.08)處溫度隨供水溫度升高而升高,其升高速率逐漸減緩。供水溫度為20~25℃時,溫度由16.7℃升至20.0℃;供水溫度為25~30℃時,由20℃升至20.6℃,冬季室內溫度偏低,火積耗散率隨供水溫度的升高而不斷增大。(2)毛細管輻射空調工作時,舒適度、能耗及火積耗散率隨供水溫度在不同區(qū)間影響規(guī)律不同。毛細管輻射空調頂棚毛細管網供水溫度為20~25℃時,空調系統(tǒng)三個指標整體水平較好,為空調系統(tǒng)最佳工作范圍,舒適度反應較好,能耗較少,冷熱流體換熱火積耗散率處于較低水平。(3)重力柜管內冷水溫度沿毛細管管長升高幅度很小,管外空氣溫度沿毛細管管長不斷減小,減小速度逐漸減緩。沿管內冷水流動方向,重力柜凝結區(qū)火積耗散率不斷減小,減小速度逐漸減緩。(4)當重力柜在定流量600L/h、變供水溫度運行時,除濕量隨著供水溫度的降低而增加,但除濕量增加速率隨供水溫度降低而逐漸減小。重力柜內凝結區(qū)火積耗散率隨供水溫度的升高而減小,減小速度逐漸減緩。毛細管供水溫度對火積耗散率的影響以14℃為轉折點,10~14℃范圍內火積耗散率隨供水溫度的增加而減小,供水溫度大于14℃時火積耗散率隨供水溫度的變化不大。(5)重力柜在定流量600L/h運行時,毛細管內供水溫度14~15℃時,換熱性能較佳,換熱過程的火積耗散率較低。
【關鍵詞】:毛細管輻射空調末端 重力柜 除濕 供水溫度 火積耗散率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礦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B657.2
【目錄】:
- 致謝4-5
- 摘要5-6
- Abstract6-17
- 變量注釋表17-19
- 1 緒論19-27
- 1.1 課題背景和意義19-20
- 1.2 毛細管空調概況及工作原理20-22
-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22-25
- 1.4 研究內容25-26
- 1.5 研究方法26
- 1.6 本章小結26-27
- 2 毛細管輻射空調末端傳熱及除濕實驗27-46
- 2.1 實驗系統(tǒng)27-34
- 2.2 實驗方案34-35
- 2.3 實驗儀器35-37
- 2.4 實驗結果與分析37-45
- 2.5 本章小結45-46
- 3 毛細管輻射空調系統(tǒng)能耗及舒適度評價46-52
- 3.1 毛細管輻射空調系統(tǒng)電耗構成46-47
- 3.2 空調系統(tǒng)能耗的分項計量47-48
- 3.3 運行能耗指標48
- 3.4 空調系統(tǒng)能效指標48-49
- 3.5 室內環(huán)境評價49-51
- 3.6 本章小結51-52
- 4 火積理論在毛細管輻射空調中的計算模型52-66
- 4.1 火積理論52-54
- 4.2 火積耗散理論的應用54-56
- 4.3 輻射換熱中的火積以及火積耗散極值原理56-58
- 4.4 毛細管輻射空調末端的火積分析58-64
- 4.5 本章小結64-66
- 5 重力柜凝結區(qū)的火積耗散分析66-72
- 5.1 物理模型及計算方法66-67
- 5.2 計算及結果分析67-71
- 5.3 本章小結71-72
- 6 結論和展望72-75
- 6.1 結論72-74
- 6.2 展望74-75
- 參考文獻75-80
- 作者簡歷80-82
- 學位論文數據集8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陸利蓬,陳矛章;近壁區(qū)理論耗散率κ-ε模型的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0年04期
2 胡亞元;;從耗散率函數看黏性與塑性間的內在聯系[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09年06期
3 陳林根;田鳳紅;肖慶華;孫豐瑞;;基于恒截面流道矩形單元體的積耗散率最小傳質構形優(yōu)化[J];熱科學與技術;2012年02期
4 馮輝君;陳林根;謝志輝;孫豐瑞;;積耗散率最小的圓柱形構造體傳質構形優(yōu)化[J];工程熱物理學報;2013年05期
5 陸利蓬,陳矛章;近壁區(qū)湍能耗散率輸運方程的理論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1998年06期
6 王漢封,郭福水,柳朝輝,鄭楚光;大渦PIV方法測量水平矩形槽道內湍流耗散率[J];空氣動力學學報;2004年01期
7 馮輝君;陳林根;孫豐瑞;;基于(火積)耗散率最小的三維圓柱形單元體和微、納米尺度下矩形、三角形單元體體-點導熱構形優(yōu)化[J];中國科學:技術科學;2012年03期
8 魏曙寰;陳林根;孫豐瑞;;基于(火積)耗散率最小的離散和連續(xù)變截面導熱通道構形優(yōu)化[J];中國科學:技術科學;2010年10期
9 肖慶華;陳林根;孫豐瑞;;基于變截面單元體的(火積)耗散率最小導熱構形優(yōu)化[J];科學通報;2011年17期
10 林榮文,蘇萬華,謝輝,史紹熙;限流沿對撞壁射流近壁區(qū)混合過程影響的實驗研究(二)[J];工程熱物理學報;199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徐馳;尚曉東;黃瑞新;;全球中尺度渦旋能量生成率/耗散率的估算[A];第八屆全國實驗流體力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苗澤純;陸利蓬;;近壁區(qū)湍能耗散率輸運特性的空間模式理論模型[A];2003空氣動力學前沿研究論文集[C];2003年
3 陸利蓬;陳矛章;;近壁區(qū)理論耗散率模型[A];“力學2000”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4 溫雅婷;何宏讓;王春明;王麗瓊;焦冰;;沙漠腹地湍能耗散率和結構參數特征分析[A];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 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S10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huán)境[C];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索夏寒;印度洋區(qū)域海浪的數值模擬及涌浪傳播耗散特性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2 陳慧;毛細管輻射空調末端傳熱及除濕效能評價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本文關鍵詞:毛細管輻射空調末端傳熱及除濕效能評價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472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447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