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輕元素對若干典型金屬薄膜的力學性能調(diào)控
【學位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TB383.2;TG174.4
【部分圖文】:
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度(強度/重量比)的限制。雖然有些金屬(如過渡族金屬)具有相對度和剛度,但是因為它們的密度較大(如鋼的密度幾倍高于陶瓷和聚合其強度/重量比(剛度/重量比)明顯低于其他材料(圖 1.1)?紤]到重對于飛機和體育器材等應用也很重要,這導致了在一些特殊用材方面取代了金屬。有些金屬如 Al 和 Mg 的重量很輕,但它們太軟,以至于多需要高強度的應用場合。除此之外,考慮到結(jié)構(gòu)材料在應用過程中摩擦和磨損現(xiàn)象,金屬相比于陶瓷材料,具有本征低的硬度,因而極過程中發(fā)生磨損。而基于摩擦過程中生成的金屬氧化物又極易導致高數(shù),這些都將增加設備運行的能耗,無形中增加生產(chǎn)成本。以上種種成為限制金屬材料更廣泛應用的主要瓶頸。
圖 1.2 典型的載荷-位移曲線[4]Figure 1.2 Typical load displacement curve[4].化機制的提高往往是通過向結(jié)構(gòu)中引入阻礙位錯及晶界運動的屬樣品來說,目前提出的主要的強化機制可分為以下強化材料的塑性變形往往產(chǎn)生于位錯的萌生和運動,而位錯位錯源。在外加應力作用下,這種位錯會在晶體內(nèi)部發(fā)阻礙位錯運動的障礙物才會停止。而在晶體內(nèi)部,晶界是存在錯配度大的原子排列,能夠形成一定的應力場阻礙久之,晶界處便會塞積大量的位錯,稱為位錯的釘扎效
圖 1.3 金屬 Cu 的強度隨晶粒尺寸變化的文獻數(shù)據(jù)匯總[17]igure 1.3 Summary of literature data of the Cu strength variationfollowing grain size[17].ll-Petch 強化機制早在 1950 年就被提出來了[18]。對于該強化機制,用于軟質(zhì)的金屬材料中,如圖 1.3 所示,Dao 等人[17]匯總了關于金屬拉伸屈服強度,σy)隨晶粒尺寸d變化的文獻數(shù)據(jù),而擬合出了Hall-,事實證明,Cu 材料的強度基本上隨著晶粒尺寸的減小而呈現(xiàn)逐漸。該強化效應同樣出現(xiàn)在其他的金屬材料體系,如 Al 合金[19, 20]、MTiAlV 合金[23]和 CoCrFeMnNi 合金[24]等。界強化管 Hall-Petch 效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強度,但有證明,該定理只能夠在較粗晶粒的材料(晶粒尺寸>~30 nm)中發(fā)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日本開發(fā)出粘接建材的新技術(shù)[J];水利水電工程造價;2002年04期
2 金哲民,胡建雄,陳海倫;建筑用金屬薄膜的光學性質(zhì)[J];自然雜志;1986年12期
3 胡仕玉;曾愛軍;谷利元;黃惠杰;胡國行;賀洪波;;基于橢偏成像光路和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效應的金屬薄膜參數(shù)測量方法研究[J];中國激光;2015年11期
4 賈正根;金屬薄膜光刻精度的提高[J];微細加工技術(shù);1987年Z1期
5 王百戰(zhàn);劉黎;;金屬薄膜變形延性表征研究取得進展[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7年07期
6 顏廷志;王瑞豐;;貯氚金屬薄膜源的優(yōu)化與制備[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7年04期
7 盧進軍;李向陽;孫雪平;;膜層厚度對金屬薄膜光學常數(shù)的影響[J];光學技術(shù);2012年05期
8 ;金屬薄膜成形新技術(shù)[J];金屬功能材料;1999年01期
9 任德斌;李芳;苑宏利;王經(jīng)緯;;金屬薄膜力學性能壓痕法的有限元分析[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唐素華;;多層金屬薄膜制造裝置[J];儀器制造;197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谷利元;曾愛軍;胡國行;賀洪波;黃惠杰;;基于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效應的金屬薄膜參數(shù)測量技術(shù)[A];第十六屆全國光學測試學術(shù)交流會摘要集[C];2016年
2 干ng;;超快速激光照射下金屬薄膜的熱應力響應研究[A];中國計算力學大會'2010(CCCM2010)暨第八屆南方計算力學學術(shù)會議(SCCM8)論文集[C];2010年
3 高黨忠;;自支撐金屬薄膜厚度測量技術(shù)[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9年版)[C];2010年
4 宋晶如;魏悅廣;;金屬薄膜沿陶瓷基撕裂的界面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研究[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5 王瑞;吳敢;楊建平;陳學康;;高低溫循環(huán)過程中復合材料表面金屬薄膜微裂紋抑制技術(shù)研究[A];第三屆空間材料及其應用技術(shù)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6 唐武;徐可為;;集成電路中金屬薄膜力學性能的研究進展[A];TFC'05全國薄膜技術(shù)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戴廣乾;黃平;王飛;徐可為;;金屬薄膜中晶粒尺寸與膜厚強化機制的研究[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shù)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陳安民;姜遠飛;隋來志;劉航;金明星;丁大軍;;飛秒激光照射雙層金屬薄膜的熱分析[A];第十六屆全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9 馬鋒;羅崇泰;王多書;陳燾;葉自煜;劉宏開;李錦磊;熊玉卿;;用于激光直寫灰度掩模的二元金屬薄膜的制備及光學性質(zhì)[A];中國真空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10 亓東鋒;劉翰輝;陳松巖;Costas.P.Grigoropoulos;;納秒脈沖激光與金屬薄膜材料相互作用的瞬態(tài)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硅基光電子材料及器件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1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王文;日本新技術(shù)可循環(huán)使用建材[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04年
2 記者 馮衛(wèi)東;新方法制作金屬薄膜便宜到令你想不到[N];科技日報;2015年
3 ;鍍金屬薄膜緊逼鋁箔地位[N];中國包裝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胡坤;基于柔性襯底的金屬薄膜力學性能的尺寸效應[D];南京大學;2013年
2 顧江華;金屬薄膜厚度和光學常數(shù)測量及對稱金屬包覆波導振蕩場傳感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3 俞曉正;微顆粒表面磁控濺射鍍膜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4 胡曉;亞波長結(jié)構(gòu)金屬薄膜中光的異常傳輸現(xiàn)象及應用[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5 馬增勝;納米壓痕法表征金屬薄膜材料的力學性能[D];湘潭大學;2011年
6 謝建平;原子力和磁力顯微鏡對液相基底表面金屬薄膜微觀結(jié)構(gòu)和磁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麗娜;微量輕元素對若干典型金屬薄膜的力學性能調(diào)控[D];吉林大學;2019年
2 李中林;孔洞化柔性基底對金屬薄膜力學性能的研究[D];重慶大學;2017年
3 張世杰;納米尺度金屬薄膜拉伸分叉問題數(shù)值分析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4 陳媛;金屬薄膜中亞波長分形結(jié)構(gòu)異常光傳輸現(xiàn)象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5 羅飛;用激光沉積法在金剛石顆粒表面制備金屬薄膜[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6 賀力誠;紫外臭氧提高金屬薄膜與聚合物結(jié)合強度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7年
7 殷立濤;金屬薄膜的電沉積工藝及力學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09年
8 許燕;納米金屬薄膜介電函數(shù)及吸波性能的研究[D];東北大學;2008年
9 孫可為;納米金屬薄膜的光學性質(zhì)[D];蘭州大學;2006年
10 曹玲;微—納結(jié)構(gòu)金屬薄膜的制備與仿生超疏水性能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8213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82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