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EC-HMS模型的不同雨型下泥石流清水流量特征探討
本文選題:HEC-HMS + SCS。 參考:《工程地質(zhì)學報》2017年04期
【摘要】:基于HEC-HMS模型,選擇SCS及Kinematic wave理論為基礎構(gòu)建了曾達溝泥石流的流域模型,并設置不同類型的12種降雨模型進行了流量計算以探討不同降雨類型下泥石流清水流量的特征。結(jié)果顯示泥石流溝口清水流量同降雨峰值到來時間、降雨集中程度(降雨模型冪次數(shù))分別線性正相關;流量峰值延時(溝口峰值流量到來時間相較峰值雨強時間的延后值)同降雨峰值到來時間、降雨集中程度分別呈二次相關,相關關系主要為負相關,但隨著第三變量的增加,相關關系不再單調(diào);對前后兩組各3個變量進行了二元多次方程擬合,擬合效果良好;將計算結(jié)果同生產(chǎn)中常用的推理公式法的計算結(jié)果進行對比,并分析了兩者的區(qū)別及優(yōu)缺點。
[Abstract]:Based on HEC-HMS model, the basin model of Zendagou debris flow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SCS and Kinematic wave theory, and 12 kinds of rainfall models were set up to calculate the flow of debris flow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typ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ow of clear water at the gully of debris flow is linear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rrival time of peak rainfall and the degree of rainfall concentration (power number of rainfall model). The peak flow delay (the delay between the arrival time of the peak flow at the gully and the time of the peak rain intensity) has a quadratic correlation with the arrival time of the peak rainfall and the degree of rainfall concentration. The correlation is main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u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hird variable, The correlation relation is no longer monotone, the two groups of three variables are fitted with binary multiple equations,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reasoning formula method commonly used in production. The differenc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are also analyzed.
【作者單位】: 地質(zhì)災害防治與地質(zhì)環(huán)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四川大學建筑與環(huán)境學院;西藏自治區(qū)地質(zhì)環(huán)境監(jiān)測總站;
【基金】:“藏南羅布莎鉻鐵礦集中開采區(qū)地質(zhì)環(huán)境調(diào)查”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項目(DD201600338)資助
【分類號】:P642.2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洪,鐘敦倫,韋方強,李泳;泥石流信息范疇與信息收集[J];地理科學;2000年05期
2 劉興昌;陜西省秦嶺西部泥石流區(qū)域規(guī)律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0年01期
3 王協(xié)康,敖汝莊,方鐸;白龍江流域泥石流溝形態(tài)的非線性特征[J];四川水力發(fā)電;2000年S1期
4 祁龍;泥石流溝活躍程度的評價方法[J];山地學報;2000年04期
5 袁萬鐘;論泥石流流動過程中的失水現(xiàn)象[J];中國地質(zhì)災害與防治學報;2000年03期
6 徐世光,李長才,王明珠;云南小江泥石流與泥石流灘地開發(fā)[J];地學前緣;2001年02期
7 王自成,白立新,王孝明,王海港;庫池法治理泥石流的探討[J];內(nèi)蒙古公路與運輸;2001年S1期
8 魏建功;淺談我國山地環(huán)境與泥石流[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1年04期
9 ;泥石流[J];中國地理科學文摘;2001年04期
10 李吉順;滑坡、泥石流防災常識[J];中國減災;200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嚴璧玉;;成昆鐵路北段峽谷區(qū)潛在型泥石流[A];全國第三次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下卷)[C];1988年
2 田孝誠;徐勤;;對我國北方山區(qū)鐵路泥石流的初步認識與選線體會[A];全國第三次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下卷)[C];1988年
3 楊俊杰;;泥石流地區(qū)隧道位置選擇[A];全國第三次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下卷)[C];1988年
4 王宇豐;;遙感技術在成昆鐵路沙灣至瀘沽泥石流普查與動態(tài)研究中的效果[A];第四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三)[C];1992年
5 周陳生;楊曉莉;白金玉;郭會川;;近壩區(qū)泥石流(群)溝的危險性及其對電站的影響評價[A];中國地質(zhì)學會工程地質(zhì)專業(yè)委員會2007年學術年會暨“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區(qū)工程地質(zhì)”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崔鵬;莊建琦;陳興長;張建強;周小軍;;汶川地震區(qū)震后泥石流活動特征與防治對策[A];第八屆海峽兩岸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李泳;陳曉清;胡凱衡;;泥石流活動與流域特征曲線[A];第八屆海峽兩岸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崔鵬;韋方強;謝洪;鐘敦倫;楊坤;何易平;胡凱衡;;西部開發(fā)中的泥石流問題與其減災[A];中國科協(xié)2002年減輕自然災害研討會論文匯編之十[C];2002年
9 劉希林;蘇鵬程;李秀珍;;四川德昌縣紙房溝泥石流災害風險評估[A];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陳宜娟;劉希林;趙源;;四川省雅安市泥石流風險區(qū)劃[A];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一)[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舒萍;“減輕泥石流的災害,,重在防預!”[N];四川科技報;2007年
2 黃星高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學院 周金星;多措并舉 預警為先 科學防治泥石流[N];中國水利報;2009年
3 彭麗 顧華寧;要為泥石流留下一定空間[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2年
4 水電顧問集團 范俊喜;水電工程如何避免泥石流影響?[N];中國能源報;2013年
5 安集;發(fā)生泥石流怎么辦?[N];中華合作時報;2008年
6 安集;泥石流的時間周期規(guī)律和預報方法[N];中華合作時報;2008年
7 實習記者 李霞;一看二聽識別泥石流 專家教你緊急避險[N];成都日報;2010年
8 記者 段金平;旅游景區(qū)泥石流不容忽視[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10年
9 劉孝盈;日本泥石流的監(jiān)測與預報[N];中國水利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張文天;高山河谷寫課題 泥石流溝造良田[N];科技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翠容;泥石流堵塞大河判據(jù)及沿河線減災對策[D];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
2 程思;都江堰市龍溪河流域震后多溝同發(fā)泥石流危險性及易損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3 吳漢輝;泥石流預報預警先進技術及其在示范區(qū)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4 郭鵬;白龍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成因機理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5 張寧;單體泥石流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研發(fā)及其在四川地震災區(qū)應用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6 黃曉虎;泥石流降雨啟動機制及早期預警模型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7 史明遠;北京市南窖小流域泥石流災害預測預警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8 王碩楠;溝道泥石流堆積體復活啟動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5年
9 曹琛;北京市房山區(qū)西區(qū)溝小流域山洪泥石流災害預測預警研究[D];吉林大學;2017年
10 陳中學;粘土顆粒含量對蔣家溝泥石流啟動影響及成災機理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慶豐;山坡泥石流的風險性分析與評價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馬宗源;泥石流流場三維數(shù)值模擬研究[D];長安大學;2006年
3 鐘盈;特大型泥石流淤埋路段公路快速修復技術[D];重慶交通大學;2011年
4 茍印祥;泥石流動力特性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5 吳雨夫;地震對泥石流暴發(fā)的臨界降雨條件影響的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6 陳寧;泥石流發(fā)生降雨條件模擬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7 張華偉;太原西山虎峪溝泥石流流場三維數(shù)值模擬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3年
8 解琛;泥石流遠程監(jiān)測系統(tǒng)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5年
9 李果;基于GIS的泥石流危險性評價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5年
10 劉麗娜;蘆山地震區(qū)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5年
本文編號:20460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046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