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管理論文 > 工程管理論文 >

堆積層-基巖接觸面滑坡的形成機理——以祖師廟滑坡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8-04-24 23:24

  本文選題:堆積層-基巖接觸面 + 滑坡 ; 參考:《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7年05期


【摘要】:為了研究堆積層-基巖接觸面滑坡的形成機理,以陜西省嵐皋縣廣泛分布的堆積層-基巖接觸面滑坡為研究對象,采用野外調(diào)查和數(shù)理統(tǒng)計的方法,總結了該類型滑坡的基本特征,并以祖師廟滑坡為例,借助室內(nèi)試驗和數(shù)值模擬手段,研究了堆積層-基巖接觸面滑坡的形成機理。結果表明:1)堆積層-基巖接觸面滑坡主要發(fā)育在坡度為20°~40°、下伏基巖為碎裂狀結構的斜坡,多為淺表層滑坡;2)碎石土和堆積層-基巖接觸面的內(nèi)摩擦角隨含水量增大而降低,堆積層-基巖接觸面是斜坡變形破壞的軟弱結構面;3)細顆粒物質(zhì)的增加降低了堆積層-基巖接觸面的內(nèi)摩擦角,且細顆粒粒徑越小,內(nèi)摩擦角也越小,在飽和狀態(tài)下降幅度越大;4)因細顆粒物質(zhì)在堆積層-基巖接觸面處聚集造成的強度降低和因水文地質(zhì)條件改變造成的滑帶土飽和是祖師廟滑坡主要的誘發(fā)因素。研究結果對揭示堆積層-基巖接觸面滑坡的形成機理和地質(zhì)災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interfacial landslide of accumulation layer and bedrock, taking the widely distributed interfacial landslide of accumulation layer and bedrock in Langao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re adopte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ype of landslide and studi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landslide on the interface of accumulation layer and bedrock with the help of laboratory tes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ith the example of Zushimiao landsli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facial landslide i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slope of 20 擄~ 40 擄, the lower bedrock is a clastic slope, and the shallow surface landslide (2))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water content. The increase of fine particle material decreases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accumulation layer and bedrock, and the smaller the particle size, the smaller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The decrease of intensity caus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fine particle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accumulation layer and bedrock and the saturation of sliding zone soil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the main inducing factors of Zushimiao landslide. The results are helpful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landslide formation and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作者單位】: 長安大學地質(zhì)工程與測繪學院;國土資源部巖土工程開放研究實驗室;國土資源部黃土地質(zhì)災害重點實驗室;中煤西安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項目(310826151048) 國土資源部黃土地質(zhì)災害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KLGLAMLR201506) 四川交通建設科技項目(2015A1-3)~~
【分類號】:P642.2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輝;王建智;魏雄斌;;有限元強度折減法在堆積層滑坡中的應用[J];西安工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2 賀可強,周敦云,王思敬;降雨型堆積層滑坡的加卸載響應比特征及其預測作用與意義[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年16期

3 賀可強,白建業(yè),王思敬;降雨誘發(fā)型堆積層滑坡的位移動力學特征分析[J];巖土力學;2005年05期

4 鄭書彥,李占斌,李甲平,茍建忠;大型堆積層滑坡侵蝕彈塑性有限元分析[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5 周中;傅鶴林;劉寶琛;譚捍華;羅強;龍萬學;;堆積層滑坡野外模擬試驗方案設計[J];公路;2006年01期

6 賀可強;孫林娜;郭宗河;;堆積層滑坡加卸載響應比動力學參數(shù)及其應用[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7 李新志;賀可強;;地下水在三峽庫區(qū)堆積層滑坡中的作用[J];山西建筑;2008年30期

8 賈圣君;賀可強;孫林娜;吳紀修;;堆積層滑坡地震動力響應規(guī)律研究[J];價值工程;2011年02期

9 張娟;賀可強;陳為公;;堆積層滑坡卸加載響應比基本原理及其應用[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10 王建智;朱有祿;;秦嶺山區(qū)堆積層滑坡災害易損性評價方法及應用[J];山西建筑;201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張文;巨能攀;鄭達;趙建軍;;基于動力響應時程特征的堆積層滑坡失穩(wěn)概率分析[A];2010年全國工程地質(zhì)學術年會暨“工程地質(zhì)與海西建設”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賀俊征;賀可強;閆勇山;劉健康;;降雨作用下堆積層滑坡動力失穩(wěn)的尖點突變模型研究[A];2010年全國工程地質(zhì)學術年會暨“工程地質(zhì)與海西建設”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黃康鑫;郝明輝;徐富剛;侯天興;周家文;;水位驟變觸發(fā)庫岸堆積層滑坡的物理模型試驗及機理分析[A];2014年全國工程地質(zhì)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4年

4 張旭;;豐都縣長江沿岸三期滑坡(搬遷避讓)災害特征淺析[A];第七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集[C];2004年

5 夏其發(fā);陸家佑;;天生橋滑坡[A];中國典型滑坡[C];198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袁西龍 付云霞;堆積層滑坡預警成功率可大幅提升[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趙瑞欣;三峽工程庫水變動下堆積層滑坡成災風險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6年

2 朱大鵬;三峽庫區(qū)典型堆積層滑坡復活機理及變形預測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0年

3 何暉;微型樁加固淺層堆積層膨脹土滑坡機理與應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3年

4 張華;堆積層斜坡的地震誘導行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博融;秦巴山區(qū)堆積層滑坡發(fā)育規(guī)律及危險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2年

2 李棟棟;微型樁加固淺層堆積層滑坡樁身應力分布規(guī)律試驗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鄒升偉;微型樁加固淺層堆積層滑坡的設計技術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6年

4 王波;微型樁加固淺層堆積層滑坡破壞模式試驗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6年

5 馬馳;堆積層—基巖接觸面滑坡特征及形成機理研究[D];長安大學;2016年

6 何健保;堆積層滑坡臨界位移預警判據(jù)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7 羅威;堆積層滑坡變形破壞機制分析及支擋結構數(shù)值模擬[D];西南交通大學;2017年

8 李新志;降雨誘發(fā)堆積層滑坡加卸載響應比規(guī)律的物理模型試驗及其破壞機理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08年

9 賈圣君;地震動力條件下水庫型堆積層滑坡穩(wěn)定性與位移響應規(guī)律及其防治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0年

10 劉輝;堆積層滑坡機理及其穩(wěn)定性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179873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79873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df2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