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入射角度等對銀納米粒子增強硅薄膜光吸收效率的研究
本文選題:等離子體共振效應 切入點:有限時域差分法 出處:《長春理工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能源技術(shù)的發(fā)展是推動人類科技進步的重要組成,現(xiàn)階段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傳統(tǒng)能源已逐漸無法滿足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人類對新型能源技術(shù)的探索從未止步。太陽能作為一種環(huán)保、可再生利用能源,從其誕生開始就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的焦點。本文主要針對薄膜型太陽能硅基板進行研究,采用銀納米顆粒對其進行增強,論述了光入射角度等條件對其結(jié)構(gòu)光吸收效率的影響。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針對金屬納米顆粒等離子體共振效應的產(chǎn)生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理論分析,重點闡述了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及局域等離子體共振對結(jié)構(gòu)光吸收增強的方式機理,為后文模擬分析提供理論支撐。采用FDTD solution有限時域差分法模擬分析軟件對當前問題進行了模型化求解,模擬中首先對不同形狀銀納米顆粒結(jié)構(gòu)的等離子體共振及消光特性影響進行求解計算;其次對銀納米顆粒不同粒子大小的光吸收效率進行了模擬分析,通過這兩部分初步確定了當前模型中銀納米顆粒的最佳參數(shù),為后續(xù)研究光入射角度條件對結(jié)構(gòu)吸收率的影響做準備。最后通過建立不同偏振狀態(tài)下入射角度對銀納米顆粒增強硅基薄膜光吸收率的模擬實驗,分析了對于不同偏振光的斜入射對當前結(jié)構(gòu)吸收率的影響,并對其結(jié)果進行了理論化分析研究。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hum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presen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ditional energy has gradually failed to mee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nkind. As a kin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solar energy has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ers since its birth.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in film solar silicon substrate. Silver nanoparticles were used to enhance it. The influence of the incident angle of light on the light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the structure is discussed. The research is mainly carried out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the generation of plasmon resonance effect of metal nanoparticl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nalyzed theoretically. The mechanism of the enhancement of structural light absorption by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and local plasmon resonance is described in detail.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later, the FDTD solution finite difference time-domain method is used to model and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simulation, the effects of plasmon resonance and extin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shapes are calculated, and the optical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sizes is analyzed. Through these two parts, the optimum parameter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in the current model were preliminarily determin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ight incidence angle condition on the structure absorptivity, a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enhanced photoabsorption of silicon based thin films was carried out at different incident angles under different polarization states. The influence of oblique incidence of different polarized light on the absorptivity of the current structure is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are theoretically studied.
【學位授予單位】:長春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O484.41;TM914.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安明;礦物壓致光吸收效應研究的綜述[J];長安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1993年01期
2 楊林;錢盛友;胡愛明;胡繼文;;蒙特卡羅模擬多束光輻照下生物組織中的光吸收分布[J];激光生物學報;2007年01期
3 曾華,白鳳翔,廖寧放,楊衛(wèi)平,余鴻飛,尚鶴嶺,肖建剛;一種有效獲取染料光吸收和散射系數(shù)的新方法[J];光學學報;1996年07期
4 黃長河,俞振中,湯定元;P型閃鋅礦半導體帶內(nèi)光吸收的計算[J];紅外研究;1990年05期
5 李延根;楊海濱;胡小穎;;CdS/TiO_2納米管復合薄膜的制備和可見光吸收性質(zhì)的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09年08期
6 王巍;蘭中文;吳志剛;;Ce:YIG薄膜中氧空位對光吸收性能的影響[J];紅外與激光工程;2006年04期
7 丁文革;苑靜;李文博;楊彥斌;于威;傅廣生;;納米硅結(jié)構(gòu)薄膜光吸收的溫度依賴特性[J];光學學報;2011年05期
8 吳錦雷,張琦鋒,許北雪,吳全德;Ag-BaO薄膜在垂直表面電場作用下的光吸收增強[J];發(fā)光學報;2001年02期
9 馮逸平;離子注入SiO_2玻璃的光吸收研究[J];光學學報;1989年11期
10 鄭永真,Tondell G,Micheal Xie;激光激發(fā)等離子體中的光吸收實驗(英文)[J];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200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玉程;程繼貴;解挺;李廣海;張立德;;Ni/SiO_2介孔復合體的組裝與光吸收性質(zhì)研究[A];第五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Ⅱ[C];2004年
2 黎達;王曙;趙星;袁小聰;;光吸收調(diào)制微加工技術(shù)中偶氮材料光吸收率的時間變化特性[A];中國光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大會摘要集[C];2011年
3 戴俊峰;趙子強;翟錦;江雷;;MeV碳及碳團簇離子C_2~+注入PC膜的光吸收譜的研究[A];2004全國荷電粒子源、粒子束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牛文成;李貴安;林雪;;光催化下的Ag摻雜TiO2的制備表征與吸收特性[A];2011西部光子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5 王青;楊文娟;羊小海;王柯敏;;生物合成的高穩(wěn)定性銀納米顆粒及其表征[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shù)年會第04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6 曹淑妍;吳雪梅;馬士禹;張云艷;陳邦林;;銀納米顆粒表面覆蓋度對葡萄糖氧化酶活性的影響[A];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第4分會:膠體分散與多組分體系[C];2013年
7 洪俊;聶秋華;王公平;徐鍵;戴世勛;;金銀納米顆粒的制備和表征及其摻雜玻璃三階非線性研究進展[A];中國硅酸鹽學會特種玻璃分會第三屆全國特種玻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8 江秀梅;王黎明;陳春英;;銀納米顆粒對中國倉鼠卵巢細胞的細胞毒性機制研究-持續(xù)的細胞攝入及胞內(nèi)降解和轉(zhuǎn)化[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shù)年會摘要集——第35分會:納米生物醫(yī)學中的化學問題[C];2014年
9 胡波;王侃;俞書宏;;微波輔助“綠色”合成銀納米顆粒[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shù)年會無機與配位化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10 陳斌斌;劉海;王健;黃承志;;果汁制備的穩(wěn)定的銀納米顆粒及其應用[A];化學與創(chuàng)新藥物——2013年中國化學會產(chǎn)學研合作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禎宇;北京市水溶性有機碳來源與光吸收特征研究[D];清華大學;2014年
2 韓苗苗;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缺陷和光電性質(zhì)的理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7年
3 盧仁;硅納米線表面外延生長銀納米顆粒的研究及應用[D];浙江大學;2015年
4 唐耀;銀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與其在印制電子中的應用[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5 郭俊;銀納米顆!鞍踪|(zhì)量圈吸附性質(zhì)及光譜特性的研究[D];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
6 王成;銀基復合納米材料的構(gòu)筑及其光學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6年
7 趙國辰;一步電鍍鎳復合納米層改善低碳鋼表面性能及相關(guān)技術(shù)的拓展研究[D];上海大學;2016年
8 林毅;氧化鋅/金屬復合納米結(jié)構(gòu)的制備及其光學性質(zhì)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9 賈光一;SiO_2中金屬納米顆粒的離子束合成與改性的實驗及理論研究[D];天津大學;2015年
10 戴菡;貴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等離激元調(diào)控及應用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榮融;光入射角度等對銀納米粒子增強硅薄膜光吸收效率的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7年
2 韓琦;基于納光子結(jié)構(gòu)的完美光吸收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3 尹雪飛;脈沖激光輻照納米Au復合含能材料光吸收和熱傳導理論研究[D];渤海大學;2012年
4 高燕林;TiO_2納米管吸附銅、銀、金團簇體系的電子結(jié)構(gòu)和光吸收性質(zhì)[D];太原理工大學;2014年
5 吳旭;化學法制備黑硅薄膜及性能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3年
6 孫珊珊;金銀納米顆粒與碘作用的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光散射成像研究[D];西南大學;2017年
7 李寧;銀納米顆粒的制備及特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8 李蔚;含銀納米顆粒玻璃的光學性能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9 顏廷芳;銀納米顆粒等離子體共振增強熒光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5年
10 張飛飛;二氧化硅納米顆粒的功能化改性及應用研究[D];濟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6344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634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