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經典扎根理論思想的管理研究方法
本文關鍵詞:基于經典扎根理論思想的管理研究方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基于經典扎根理論思想的管理研究方法
2013年12月16日 10:08 來源:《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3年4期 作者:王春芝 高強 Heiko Gebauer 字號
打印 糾錯 分享 推薦 瀏覽量 231
作者簡介:王春芝,副教授,博士后,瑞士圣加侖大學技術管理學院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戰(zhàn)略管理、服務管理研究,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高強,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Heiko Gebauer,瑞士聯(lián)邦水質科技研究所-Eawag, Dübendorf, Switzerland
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GT)是一種產生于社會科學研究的定性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建構社會科學理論,近年來受到國內外管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并已經在管理研究領域有所應用。從起源與哲學思想上看,經典扎根理論受到現(xiàn)象學和符號互動論的影響,適用于對微觀的、以行動為導向的社會互動過程的研究,管理學的研究對象也具備微觀性與社會互動性的特點,因而適合采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但扎根理論起源并發(fā)展于社會科學領域,而社會科學研究從學科屬性到研究范式均與管理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管理研究中引入扎根理論方法體系時不能盲目,需從根源上了解并分析管理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的異同,在了解扎根理論思想與方法起源的基礎上,運用經典扎根理論思想形成基于扎根理論的管理研究方法體系,并予以靈活運用,以實現(xiàn)管理學研究的目的。綜觀國內外現(xiàn)有管理研究領域的扎根理論探討與應用研究,缺乏基于扎根理論起源思想與起源學科研究屬性的探討,更缺少同管理學科研究屬性與研究方法體系對比與融合的研究。本文在系統(tǒng)分析管理學科屬性及研究范式基礎上,通過對扎根理論的方法論體系與傳統(tǒng)管理研究方法論體系的對比分析,將扎根理論與傳統(tǒng)管理研究方法進行融合,以尋求更加完善、更為科學和適用的基于扎根理論思想的管理研究方法論體系。
一、扎根理論的起源、發(fā)展與思想背景
扎根理論產生并發(fā)展于社會科學領域,是一種經典的社會科學定性研究方法,雖然其概念的提出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但其形成過程融合了近百年來深厚的西方哲學思想,是一種具有深厚理論背景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20世紀60年代,哥倫比亞大學的格拉斯(Barney Glaser)和芝加哥大學的斯特勞斯(Anselm Strauss)在對死亡問題研究時基于對實證主義研究范式的批判創(chuàng)建了扎根理論的方法體系,并于1967年在他們的專著“扎根理論的發(fā)現(xiàn):質化研究策略”(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中首次提出扎根理論的概念與方法論體系,所謂扎根是指扎根于經驗資料來建立理論的方法,扎根理論實質是在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理論的一整套方法論體系。
經典扎根理論在哲學思想上起源于芝加哥大學米勒的符號互動論,米勒認為社會是通過個體行為和互動而得以繁衍,社會學研究應注重對社會行為意義的研究,強調意義是個體在與他人互動中所創(chuàng)造的。而在社會行為意義的研究中主張對符號互動過程及結果進行描述和解釋,從而達到對個人行為的理解。除融合了芝加哥大學的定性研究基因外,扎根理論還融合了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量化研究的傳統(tǒng)。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學研究以定量化的實證主義見長,強調規(guī)范的統(tǒng)計分析及解釋的邏輯性,要求研究者不僅有清晰的概念架構,而且能系統(tǒng)地將研究資料、研究假設予以編碼以及發(fā)展相應的驗證程序。所以扎根理論強調研究過程的邏輯性與嚴密性,是一種定性與定量融為一體的研究方法。
二、社會學與管理學研究屬性及范式
在眾多學科研究中,學科屬性各有不同,人們求知的途徑及研究范式也各有差別。從學科屬性上看,假定科學研究處于純邏輯一端,思辨研究處于純直覺一端,社會科學與管理學科處于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
之間,而從研究范式上考查,從思維方式、研究方法到知識的形成與運用上亦可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定的位置,見圖1。
圖1 學科定位頻譜圖
1.社會學研究的屬性與范式
從起源上看,社會學的形成與發(fā)展受到自然科學的鼓舞,并脫胎于人文學科,研究范圍包括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和法律學等,其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而人類社會不僅包括客觀環(huán)境因素,還包括人類主觀意志形成的社會構件,如社會制度、社會關系、社會組織和社會機構等,因而社會科學研究很難做到研究主體與研究情境的徹底分離,研究過程也會受到研究者的階層地位、政治傾向、文化觀念、宗教信仰、知識結構和時空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從方法論上考證,社會科學研究之所以從人文學科中分化出來,主要受到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啟迪。所以社會科學研究符合科學研究的基本特征,其最主要的標志是研究對象的客體化,在研究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排除研究者的主觀價值判斷,尋求研究對象的客觀規(guī)律。但因為社會現(xiàn)象具有不確定性,人類社會中不存在永恒的、普遍適用的社會定律,社會規(guī)律只適用于一定的歷史時期和一定的社會條件,因而社會科學研究產生的理論相比于自然科學而言適用期較短,適用范圍也有限,所以社會學又被稱為“軟”科學。
2.管理學研究的屬性與范式
管理學自20世紀30年代左右開始自成學科,從學科屬性考查,它介于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但又與社會科學聯(lián)系更為緊密。管理學具備社會科學的科學性特征,又有人文學科的藝術性特征。在科學、技術、經濟、知識不斷突飛猛進的今天,社會、經濟甚至社團組織的核心不是技術,也不是信息或生產力,而是作為社會最基本單位的管理完善的組織,而管理作為特定的工具、功能和手段,能使這些組織創(chuàng)造出社會效益,而管理的范式是對影響組織績效與產出的各種因素進行管理,管理的中心與責任也在于此,不管這些因素是組織內部的還是外部的,也不管是組織能控制的還是完全控制不了的。從研究方法起源上考證,管理學與社會科學均受到自然科學研究的啟迪,具備一定的科學性,但管理研究比社會科學更接近人文學科,形象思維和思辨方法也有較多的用武之地。
三、經典扎根理論與傳統(tǒng)管理研究方法論的融合
社會學與管理學研究在研究屬性范式上有很大不同,產生于社會學研究的經典扎根理論與傳統(tǒng)管理研究在方法論體系上也各自不同。產生于符號互動論的扎根理論尤其適合于對微觀以行動為導向的社會互動過程研究,而管理學正是探討組織內人與人、人與組織以及組織萬組織的互動過程,具備對象的過程性、互動性與方法的根植性特點,因此管理學研究非常適合采用扎根理論的方法論體系。但管理研究又不同于社會科學研究,二者在學科屬性及研究范式上存在根本的不同,所以管理研究中引入扎根理論時,在研究方法論的選擇設計上可以考慮與傳統(tǒng)管理研究方法體系的融合。
圖2 基于扎根理論的管理研究論證過程
1.傳統(tǒng)管理研究方法論體系
從總體上看,傳統(tǒng)的管理研究包括兩個階段,問題辨析和主題驗證,見圖2右側路線。問題辨析或闡明(Problem Formulation)階段主要找出主題和提出假設樹,此階段要明確分析單位、研究的側重點以及時間維度等問題,在研究情境清晰后要對主題進行提煉,并從不同視角和層次去研究,形成假設樹。問題闡明階段是研究者某種設想或創(chuàng)意概念化過程(Conceptualization),為使這些概念轉化成在現(xiàn)實世界中可觀測的變量,設計出可操作的數(shù)據(jù)觀測方案,就需要進行變量設計,即操作化過程(Operationalization),變量設計需要設計操作變量,并對變量屬性及尺度進行選擇。在確定主題和假設樹并完成變量設計和抽樣方案后即可進行假設的論證,論證方法基本包括兩大類,即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實證調查階段取得的數(shù)據(jù)需進行分析和處理,即將原始觀測數(shù)據(jù)轉換成清晰規(guī)范的數(shù)字和代碼以供后續(xù)定量分析之用,數(shù)據(jù)分析需要從實際觀測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變量的特征、變化規(guī)則以及變量之間的關聯(lián)。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結果后要對已進行
的全部研究工作加以評估,視評估結果來調整或修改問題辨析或假設論證工作的內容,迭代進行,直到滿意。
2.經典扎根理論的方法論體系
經典扎根理論方法的主要工作體現(xiàn)在不斷的比較和理論抽樣過程中。持續(xù)比較(Constant
Comparison)要求數(shù)據(jù)收集和分析同步進行,并不斷提煉和修正理論,研究者在收集數(shù)據(jù)時不斷發(fā)現(xiàn)新問題,根據(jù)新問題尋找新的信息源,再進行數(shù)據(jù)的收集,同時將新收集的數(shù)據(jù)與前期形成的類別與范疇進行比較,當出現(xiàn)與已有范疇不同的新范疇時進行理論修正,將新范疇納入理論,如此反復進行直至達到理論飽和。經典扎根理論方法的數(shù)據(jù)分析與處理過程主要通過開放性譯碼、主軸性譯碼和選擇性譯碼過程完成,見圖2左側路線。
開放性編碼(Open Coding)是扎根理論的基礎,是對原始資料的初步探索,是經由密集地檢測資料來對現(xiàn)象加以命名與類屬化,不僅要將收集的資料打散,賦予概念,,而且要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合并予以操作化,本階段產生的理論解釋是粗淺的、簡陋的、未定型的。主軸性編碼(Axial Coding)是將分散的資料以新的方式重新組織,發(fā)現(xiàn)與建立主要概念類屬與次要概念類屬之間的各種有機聯(lián)系,從而發(fā)展出模型。在主軸式編碼中,研究者一次只能對一個類屬進行深度分析,圍繞著該類屬尋找相關關系。由于扎根理論是一種強調行動與互動取向的理論建構方法,因此,在主軸編碼階段要盡量地反映出行動主體的行動與互動策略、目標、結果、影響因素、情境條件等狀況。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是在主軸性編碼整合了復雜資料并建立了初步模型的基礎上從已發(fā)現(xiàn)的概念類屬中選擇一個核心類屬概念,在此基礎上有效地把零散的、碎片化的概念類屬整合、串聯(lián)、集中起來,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理論架構,最終達到理論的飽和性和完整性。
3.經典扎根理論與傳統(tǒng)管理研究方法的對比與融合
經典扎根理論與傳統(tǒng)的管理研究方法都具有嚴格的認知及研究邏輯、方法及規(guī)范嚴謹?shù)难芯窟^程,但二者在具體方法論體系上又有很大不同,經典扎根理論目的在于從理論層次上描述現(xiàn)象的本質和意義,從而建立一個適合于資料的理論,而傳統(tǒng)的管理研究在于發(fā)現(xiàn)并解決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二者在方法論上最大的不同在于研究邏輯上的區(qū)別。傳統(tǒng)的管理研究注重演繹式的實證研究,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論證過程,而扎根理論在進入實際調查之前并不提出理論假設,而是直接著手于調查資料,在經驗概括中提煉出反映社會現(xiàn)象的概念,進而發(fā)展范疇和范疇之間的關聯(lián),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歸納式研究,研究過程中通過強調理論取樣和持續(xù)比較來產生新的理論,并不是盯住先驗假設不放。
經典扎根理論與傳統(tǒng)管理研究都是動態(tài)的研究過程,既有規(guī)范的研究程序,又要根據(jù)研究的進展進行動態(tài)調整,傳統(tǒng)管理研究的動態(tài)性體現(xiàn)在對原設定理論模型在實證過程中進行的不斷修正,即在實證過程中若發(fā)現(xiàn)模型偏離數(shù)據(jù)所顯示的實際情況,則修正模型,然后再檢驗,不斷重復直到實現(xiàn)擬合性好、且各估計參數(shù)又能賦予合理的解釋。經典扎根理論的動態(tài)性表現(xiàn)在理論形成過程中的持續(xù)比較與取樣。作為一個科學系統(tǒng)的方法論體系,扎根理論幾乎適用于各層面各領域的管理問題研究,管理研究中融入扎根理論思想及方法是對管理研究方法論體系的補充與完善,二者在分析與論證過程中可以基于同一套資料與數(shù)據(jù),形成的階段性成果可以相互支撐,形成的研究結論可以相互協(xié)調與補充,或進行相互對比驗證,以增加研究結論的信度與效度。
作為相對比較成熟的兩套研究方法論體系,其融合需依具體研究問題及研究過程而定,但在研究設計時可以考慮在研究過程中兩個團隊兩條思路兩條腿走路,也可以一個團隊分兩線進行,或者是一個團隊一線進行。一條線進行的思路需將扎根理論與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進行混合設計;如果是兩條腿走路,那么兩線
五星文庫wxphp.com包含總結匯報、人文社科、IT計算機、資格考試、黨團工作、辦公文檔、旅游景點、文檔下載、word文檔、出國留學以及基于經典扎根理論思想的管理研究方法等內容。
本文共2頁12
本文關鍵詞:基于經典扎根理論思想的管理研究方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935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lzh/93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