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管理論文 > 管理理論論文 >

基于Rabin動機公平的激勵契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9-25 16:51
   激勵問題是經(jīng)濟學、管理學乃至心理學的一個主要問題。當目標不同而信息不對稱的成員組成一個企業(yè)時,必然產(chǎn)生激勵問題。針對激勵問題,經(jīng)濟學家發(fā)展出了一套精美的激勵契約理論,該理論假設人是純粹自利的,只追求個人物質利益。但是心理學、實驗經(jīng)濟學、人類學甚至生物學都表明了人們不僅關注自己的物質利益,而且關注別人行為背后的動機。人們會對別人的善意進行報答,對別人的敵意進行報復,即使這樣做會付出額外的成本。這種互惠動機被Rabin具體化為動機公平偏好,建立了著名的動機公平博弈模型,開創(chuàng)了行為博弈理論的新方向。 本文正是在經(jīng)典激勵契約理論的基礎上,考慮人們的動機公平偏好,植入Rabin動機公平博弈模型,實現(xiàn)對經(jīng)典激勵契約理論的修正和拓展,使經(jīng)典激勵契約理論成為新理論的一個特例,為經(jīng)典激勵契約的理論與實踐不一致的現(xiàn)象提供解釋,為我國企業(yè)的激勵機制設計提供建議。 首先,本文在Rabin動機公平博弈模型的基礎上,研究了代理人行動隱藏的激勵契約。當代理人行動隱藏的情況下,往往會產(chǎn)生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問題。本文對比分析了對稱信息(代理人行動可觀察)和不對稱信息(代理人行動隱藏)情況下基于動機公平的最優(yōu)激勵契約的結構和效率。本文在代理人采取二元努力水平的假設基礎上,證明了經(jīng)典契約理論主張的充分統(tǒng)計量原則在引入動機公平偏好后不再成立的兩種情形:一是契約的超完全性(Over-determinate);二是契約的不完全性(Incomplete)。在委托人可以完美地觀察到代理人行動的情況下,基于動機公平偏好的最優(yōu)激勵契約不僅要反映代理人的努力情況,還要反映外在隨機因素的變化,也就是說存在“運氣支付(Pay for Luck)”,表現(xiàn)出某種“超完全性(Over-determinate)”。具體而言,當外在環(huán)境好時,動機公平偏好強的代理人將比動機公平偏好弱的代理人獲得更多的正“運氣支付”;當外在環(huán)境差時,動機公平偏好強的代理人將比動機公平偏好弱的代理人獲得更多的負“運氣支付”。本文也對比了對稱信息和不對稱信息情形下的最優(yōu)契約以及代理人行動的信息租金。特別的,本文指出存在動機公平偏好時,代理人行動的信息租金可能為負。這樣即便委托人可以無成本地對代理人實現(xiàn)完全監(jiān)督,也要放棄完全監(jiān)督。這就表明了最優(yōu)激勵契約的不完全性。這也從理論上回答了為什么現(xiàn)實中大部分契約是不完全的,解釋了Fehr、Klein和Schmidt(FKS)的實驗結果。 其次,本文在Rabin動機公平博弈模型的基礎上,研究了代理人偏好隱藏的激勵契約。在代理人的公平偏好隱藏的情況下,往往會導致逆向選擇問題(AdverseSelection)。因此,委托人如何設計機制甄別代理人的公平偏好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信息對稱的情形下,委托人能夠觀察到代理人的真實偏好,因此委托人可以根據(jù)代理人的偏好制定相應的最優(yōu)契約,也就是說最優(yōu)契約是類型(偏好)依存的。在信息不對稱的情形下,委托人無法直接獲知代理人的真實偏好,只能通過設計滿足激勵相容約束的機制來甄別代理人的偏好。如果公平偏好不同的兩類代理人都被雇傭,滿足激勵相容約束的最優(yōu)契約是混同的,也就是說委托人無法將公平偏好不同的代理人區(qū)分開來。由于最優(yōu)契約混同,總有部分代理人通過隱藏自己真實的公平偏好,獲取相應的信息租金。這與Siemens基于結果公平假設下的研究結論一致。綜合Siemens的研究結論,本文得到一個“混同定理”(Pooling Theorem),即:不論代理人是追求結果公平還是動機公平,如果兩類代理人都被雇傭,那么滿足激勵相容約束的最優(yōu)契約是混同的,因此通過設計區(qū)別性的報酬機制來甄別不同公平偏好的代理人是不可能的。由于代理人類型(偏好)混同,因此最優(yōu)契約表現(xiàn)出對外在好運氣的敏感性和對外在壞運氣的不敏感性,換言之,代理人工資表現(xiàn)出一種向下的“剛性”,從而為勞動力市場的非自愿失業(yè)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同時本文提出了一個“分離定理”(Separating Theorem),即如果委托人只打算雇傭單一類型(偏好)的代理人,那么委托人是可以通過機制設計甄別和篩選不同偏好的代理人的。簡單的說,委托人的最優(yōu)選擇是雇傭動機公平偏好強的代理人“共苦”,雇傭動機公平偏好弱的代理人“同甘”。從而為現(xiàn)實生活中“共苦不同甘”現(xiàn)象,以及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一年合伙,兩年紅火,三年散伙”的現(xiàn)象提供了一個經(jīng)濟學意義上的解釋。委托人只雇傭單一類型(偏好)的代理人,可以通過參與約束條件實現(xiàn)對不同公平偏好的代理人的甄別與篩選,而且能夠完全抽取代理人的信息租金,與兩類代理人都被雇傭相比,可以進一步提高委托人的期望利潤。 然后,本文在Rabin動機公平博弈模型的基礎上,研究了多代理情形下的團隊生產(chǎn)問題。Holmstrom經(jīng)典團隊生產(chǎn)模型假設參與人具有純粹的自利偏好,得出“在團隊生產(chǎn)中,預算平衡與帕累托最優(yōu)二者不可兼得”的定理。本文證明,當人們具有動機公平偏好時,團隊的生產(chǎn)效率要比Holmstrom的經(jīng)典模型預言的要高,因此在團隊生產(chǎn)中引入具有動機公平偏好的參與人可以實現(xiàn)團隊生產(chǎn)的帕累托改進。進一步,如果選擇恰當?shù)膭訖C公平系數(shù)以及團隊規(guī)模,還能夠實現(xiàn)團隊生產(chǎn)的帕累托最優(yōu)。因此Holmstrom關于“團隊生產(chǎn)中預算平衡與帕累托最優(yōu)二者不可兼得”的定理在引入動機公平偏好后不再成立,這為經(jīng)典契約理論與實證研究結果不一致的現(xiàn)象提供了理論上的解釋。 最后,研究了激勵契約制定過程中的討價還價問題。傳統(tǒng)的激勵契約理論通過假設委托人提供一個“要么接受,要么走人”的契約給代理人,從而擱置了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討價還價問題。這種假設下,委托人能獲得最大收入,但代理人只能獲得保留收入。這是極端不公平的。因此,具有公平偏好的代理人可能會拒絕這份契約,而向委托人提供一份反契約。如果委托人拒絕這份反契約會給自己帶來損失的話,那么委托人一開始的“要么接受,要么走人”的這種最后通牒式的威脅就是不可置信的。因此,委托人與代理人雙方往往會就激勵契約進行激烈的討價還價。在由代理人提出的反契約中,在滿足委托人的參與約束下,代理人最大化自己的確定性等價收入而委托人只能獲得自己的保留收入。如果委托人風險中性,代理人風險規(guī)避,而代理人的努力不可觀測,那么傳統(tǒng)契約不能實現(xiàn)風險的最優(yōu)分擔和最優(yōu)的努力水平。而反契約則可以同時實現(xiàn)風險的最優(yōu)分擔和最優(yōu)的努力水平。當委托人與代理人就激勵契約進行Rubinstein討價還價時,討價還價的期限長度不影響代理人分享的單位產(chǎn)出份額和努力水平,只影響代理人的固定收入部分。原因在于討價還價的期限長度只影響參與約束右邊的動態(tài)保留收入,具體而言,討價還價過程將提高參與約束中的動態(tài)保留收入。在傳統(tǒng)契約里代理人僅僅獲得保留收入,而基于多期甚至無限期討價還價的激勵契約(委托人先動)往往會提高代理人的收入,從而使委托人與代理人分享合作的剩余,顯示出更強的公平性。
【學位單位】:重慶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0
【中圖分類】:C93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緒論
    1.1 課題的研究背景
        1.1.1 心理學和行為經(jīng)濟學對人的動機的研究
        1.1.2 契約計量經(jīng)濟學的實證研究:理論與實踐的不一致
        1.1.3 神經(jīng)元經(jīng)濟學中的公平互惠:來自于生物學的證據(jù)
    1.2 問題的提出
    1.3 課題的學術和實用意義
        1.3.1 課題的學術意義
        1.3.2 課題的實用意義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和技術路線
        1.5.1 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1.5.2 研究的技術路線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
    1.8 對相關名詞的必要說明
2 文獻回顧與評論
    2.1 歷史上的公平互惠思想
    2.2 公平互惠:來自各方面的證據(jù)
        2.2.1 來自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
        2.2.2 來自心理學和行為經(jīng)濟學對內(nèi)在動機的研究
        2.2.3 來自實驗經(jīng)濟學對公平互惠的研究
    2.3 互惠公平偏好的理論模型
        2.3.1 基于結果公平的模型
        2.3.2 基于動機公平的模型
    2.4 國內(nèi)外應用研究現(xiàn)狀
        2.4.1 國外的應用研究現(xiàn)狀
        2.4.2 國內(nèi)的應用研究現(xiàn)狀
3 基于 Rabin 動機公平的代理人行動隱藏的激勵契約研究
    3.1 引言
    3.2 Rabin 動機公平博弈模型及動機公平系數(shù)的引入
    3.3 基于Rabin 動機公平的道德風險模型
        3.3.1 代理人行動可觀察的對稱信息模型
        3.3.2 代理人行動不可觀察的不對稱信息模型
        3.3.3 對稱信息與不對稱信息的對比分析及結論
    3.4 案例研究:完全契約與不完全契約的激勵效果比較
    3.5 本章小結
4 基于 Rabin 動機公平的代理人偏好隱藏的激勵契約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假設
    4.3 代理人偏好可觀察的對稱信息模型
    4.4 代理人的偏好不可觀察的不對稱信息模型
        4.4.1 兩類代理人都被雇傭
        4.4.2 只雇傭單一類型的代理人
    4.5 一個算例
    4.6 理論應用:對工資向下剛性和“共苦不同甘”的新解釋
    4.7 案例研究:Z 集團創(chuàng)業(yè)團隊裂變的原因分析
    4.8 本章小結
5 基于 Rabin 動機公平的團隊生產(chǎn)研究
    5.1 引言
    5.2 Holmstrom 基于純粹自利偏好的經(jīng)典團隊理論
    5.3 Rabin 動機公平博弈模型及擴展
    5.4 基于Rabin 動機公平偏好的團隊生產(chǎn)模型
    5.5 一個基于離散情況的算例
    5.6 實驗研究
    5.7 本章小結
6 融入討價還價的激勵契約研究
    6.1 引言
    6.2 傳統(tǒng)激勵契約
    6.3 反契約
    6.4 有限期討價還價和無限期討價還價的均衡契約
        6.4.1 委托人先動
        6.4.2 代理人先動
    6.5 案例研究:富士康員工工資的集體談判機制
    6.6 本章小結
7 結論與后續(xù)研究設想
    7.1 本文的結論
    7.2 本文的不足
    7.3 后續(xù)研究設想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
    A. 作者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B. 作者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研究的課題
    C. 撰寫的著作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蒲勇健;;植入“公平博弈”的委托—代理模型——來自行為經(jīng)濟學的一個貢獻[J];當代財經(jīng);2007年03期

2 劉敬偉;蒲勇健;;行為經(jīng)濟學中的公平互惠——和諧社會的經(jīng)濟理論基礎[J];當代財經(jīng);2008年04期

3 萬海遠;;我國自然失業(yè)率的測量與解析——基于1978-2007年數(shù)據(jù)[J];當代財經(jīng);2009年03期

4 黃湛冰,萬迪f ;管理者時限問題的互惠解決方法[J];系統(tǒng)工程;2005年09期

5 萬迪f ;羅進輝;趙建鋒;;管理者可信行為與員工努力水平——基于兩階段的序貫互惠博弈模型分析[J];系統(tǒng)工程;2009年07期

6 魏光興;蒲勇健;;基于公平心理的報酬契約設計及代理成本分析[J];管理工程學報;2008年02期

7 李訓;;公平偏好下的團隊效率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09年02期

8 劉小兵;個人合作提供公共品的實驗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2期

9 魏光興;蒲勇健;;公平偏好與錦標激勵[J];管理科學;2006年02期

10 孫文博;;上市公司管理層報酬——績效敏感度評估[J];經(jīng)濟與管理;2006年01期



本文編號:282681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lzh/282681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c56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