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屬改變世界:領導-下屬互動機制的本土建構
本文選題:本土領導-下屬互動機制 + 習慣性服從。 參考:《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摘要】:基于研究者自身的成長經(jīng)歷、組織經(jīng)驗及社會觀察,建構了一個闡釋領導與下屬互動機制的本土模型,并對幾種典型的組織(社會)現(xiàn)象形成機理進行了剖析。研究認為:在中國當下的組織(社會)情境中,領導與下屬互動關系的改善,首先需要激發(fā)下屬(領導)個體自我意識效應以及對兩種認知錯誤的抑制;其次需要個體自我意識的群體化擴展,以有效抵抗領導的決策錯誤和下屬的錯誤行為;最后,長期而言,只有社會化重塑才能深層次地改變中國本土領導與下屬的信念、認知和行為,從而盡可能規(guī)避不斷反復的組織(社會)危機。
[Abstract]:Based on the growth experience of the researcher, organizational experience and social observation, a local model for explaining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leaders and subordinates is constructed, and the mechanism of several typical organizational (SOCIAL) phenomena is analyzed.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in the present organization (Society) situation in China,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 and subordinates is needed first. It is necessary to stimulate the self-consciousness effect of the subordinate (Leadership) and the suppression of the two cognitive errors; secondly, it needs the group expansion of individual self consciousness to effectively resist the mistakes of the leaders and the wrong behavior of the subordinates. Finally, in the long term, only the social reshaping can deeply change the beliefs of the Chinese local leaders and subordinates. Knowledge and behavior, so as to avoid the repeated organizational (SOCIAL) crisis as far as possible.
【作者單位】: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西交利物浦大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71032002,71232014)
【分類號】:C93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巍;學術探討中的措辭及表達——談《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管理學的基本問題之管見》[J];管理學報;2005年04期
2 韓巍;;從批判性和建設性的視角看“管理學在中國”[J];管理學報;2008年02期
3 韓巍;;珍惜學術表達的自由——對《出路與展望:直面中國管理實踐》的響應與批評[J];管理學報;2011年03期
4 韓巍;;論“實證研究神塔”的倒掉[J];管理學報;2011年07期
5 韓巍;;管理研究認識論的探索:基于“管理學在中國”專題論文的梳理及反思[J];管理學報;2011年12期
6 韓巍;席酉民;;機會型領導、幻覺型領導:兩個中國本土領導研究的關鍵構念[J];管理學報;2012年12期
7 韓巍;;管理學界應該接納思辨研究[J];管理學家(學術版);2011年07期
8 韓巍;席酉民;;自我呈現(xiàn)及反思——組織管理研究的一種補缺性方法論[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9 韓巍;席酉民;;不確定性——支配權——本土化領導理論:和諧管理理論的視角[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10 席酉民;韓巍;;中國管理學界的困境和出路:本土化領導研究思考的啟示[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文雄;;中西語言哲學“語用學轉向”新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2 趙萬法,丁增武;尋找與失落——“尋根文學”再認識[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3 曹海嬰;論中國建筑中虛形空間的意義[J];安徽建筑;2001年02期
4 陳文忠;唐人“尋隱”之冠走向現(xiàn)代之路——兼談唐人“尋隱”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5 吳麗;;關于傳統(tǒng)——對“五四”過激主義的幾點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6 張金玲;何穎;;屈原與杜甫人生悲劇的相似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7 強世功;;權力的組織網(wǎng)絡與法律的治理化——馬錫五審判方式與中國法律的新傳統(tǒng)[J];北大法律評論;2000年02期
8 張騏;法治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初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9 朱良好;;法律全球化與對話[J];北方論叢;2006年06期
10 歐陽彬;追尋意義——近代中國轉型時代的價值重建[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建軍;;從隨物婉轉到與心徘徊——論陳忠實的散文創(chuàng)作[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2 沈奕斐;;個體化與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產(chǎn)階級家庭為案例[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性別視野下的中國道路和社會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3 鄭向穎;馬艷香;;中國傳統(tǒng)行政文化的和諧價值[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提高政府執(zhí)行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09·理論?C];2009年
4 鄧正來;;全球化時代中國社會科學的“走出去”戰(zhàn)略[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2008年
5 楊志剛;;和諧社會與構建現(xiàn)代禮儀之邦[A];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紀念孔子誕辰2556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5年
6 沈傳亮;;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歷史文化心理分析[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7 蔣小波;;“道問學”與“尊德性”——胡適派學人與現(xiàn)代新儒家的“漢宋之爭”[A];2008年臺灣文學現(xiàn)代性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朱國偉;陳曉燕;;公共行政理性范式的歷史分析與三維理性范式構建——尋求作為公共利益實現(xiàn)者的公共行政[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倪培興;;論犯罪學范式的犯罪觀[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10 倪培興;;論犯罪學范式的犯罪觀[A];犯罪學論叢(第四卷)[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明生;公共服務背景下城市社會體育組織發(fā)展模式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3 楊玲;林譯小說及其影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海燕;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陳獨秀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5 李煉;張君勱的倫理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6 任相梅;張煒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于景輝;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張莉;社區(qū)參與: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D];吉林大學;2011年
9 狄金華;被困的治理[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海亮;競技武術的誕生[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楊國軍;抗戰(zhàn)后自由主義者的教育主張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徐慧娟;《唐律疏議》倫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彭湘紅;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文化抉擇[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葛X;現(xiàn)代中式家具探究與開發(fā)[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8年
6 蘇秀麗;杭州旅游紀念品再設計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
7 孟幻;用中國傳統(tǒng)藝術符號鐫刻出現(xiàn)代設計的民族印記[D];東華大學;2009年
8 韓毅勇;蔡尚思學術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范方營;龍騰吉祥 映壁生輝[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本森;急進與保守·劇變與不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巍,張含宇;組織文化研究的方法選擇[J];當代經(jīng)濟科學;2003年05期
2 王貴林;;教學學術:教學型大學教師發(fā)展的基本選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3 陳麗萍;;思辨方法和實證方法的分離與交錯——淺析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之一域[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4 郭菊娥,席酉民;我國管理科學研究的回顧與發(fā)展展望[J];管理工程學報;2004年03期
5 林娜;中日美三國企業(yè)管理差up的社會文化淵源[J];管理世界;1986年06期
6 許德音,周長輝;中國戰(zhàn)略管理學研究現(xiàn)狀評估[J];管理世界;2004年05期
7 譚勁松;;關于中國管理學科發(fā)展的討論[J];管理世界;2007年01期
8 楊棟;魏大鵬;;科學觀之演進與管理學科學屬性之爭[J];管理世界;2009年06期
9 羅紀寧;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管理學的基本問題之管見[J];管理學報;2005年01期
10 ;直面中國管理實踐 催生重大理論成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第二屆第一次專家咨詢委員會擴大會議紀要[J];管理學報;2005年02期
,本文編號:18483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lzh/1848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