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場所中的反生產(chǎn)行為及其心理機制
本文關鍵詞:工作場所中的反生產(chǎn)行為及其心理機制 出處:《心理科學進展》2010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反生產(chǎn)行為 心理機制 壓力-情緒模型 因果推理理論
【摘要】:反生產(chǎn)行為(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CWB)是員工在工作場所中實施的蓄意傷害組織利益或與組織利益有關的其他成員的行為。本文對反生產(chǎn)行為的概念、分類、理論解釋等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和全面回顧。在整理和分析已有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反生產(chǎn)行為的發(fā)生機制模型,即反生產(chǎn)行為的發(fā)生遵循"壓力情境→認知加工→負性情緒反應→反生產(chǎn)行為"的邏輯順序。"認知加工"和"負性情緒反應"是反生產(chǎn)行為發(fā)生過程中的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具體表現(xiàn)為個體在壓力情境下的歸因過程及負性情緒的生成。在此基礎上,對與反生產(chǎn)行為有關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整合,并且對當前反生產(chǎn)行為的研究的開展進行了有針對性地評價和展望。
[Abstract]:The production behavior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 CWB)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employees in the workplace deliberately harm interests of the organization or other member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behavior. The concept of counter productive behavior classification,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and explain the theory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Based on the collation and analysi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put forward the mechanism model of counter productive behavior, which is counter productive behaviors according to the pressure situation, cognitive processing, negative emotional reaction and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 "logical order." cogn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al reaction "is the two key links of process in the production,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in the context of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attribu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and counter productive behaviors of the whole In addi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anti production behavior has been evaluated and prospected.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分類號】:B849;C93
【正文快照】: 1引言有關工作績效的探討一直是組織行為學領域的核心主題。當前,研究者在工作績效內(nèi)容構成的認識上已經(jīng)基本達成一致——工作績效不僅包括個人的工作產(chǎn)出(工作任務、目標的完成情況),即任務績效(task performance),還應包括與工作有關的行為因素,即行為績效(behavior perform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慧;;女明星偏愛嫁富豪的心理機制[J];大眾心理學;2011年06期
2 馬;;李博宇;;心理學視域下弗洛姆自由觀探析[J];華章;2011年19期
3 李海燕;;“進化心理機制”是解讀“無生物功能之用”的文化產(chǎn)品的鑰匙——論斯蒂文·平克進化心理學的文化心理觀[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2期
4 王思蓓;;4—5歲幼兒在園同伴關系的調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07期
5 郭薇;陳旭;楊楠;;安全基地啟動及其腦機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年05期
6 蔣多;徐富明;陳雪玲;劉騰飛;張軍偉;林崇德;;消費決策中羊群行為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2011年04期
7 劉倩;;羞恥心:青年健康成長的情感體驗[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0年04期
8 蒲清平;徐爽;;感恩心理及行為的認知機制[J];學術論壇;2011年06期
9 賀金波;陳艷;;自主支持:促進動機內(nèi)化的情境因素[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年03期
10 徐建平;杜艷婷;武琳;;應聘者公平知覺影響因素研究新視角[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效儀;;創(chuàng)新社會與社會心理機制[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2 李靜;郭永玉;;金錢對幸福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桂平;陳會昌;;初中生自我控制的心理機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劉建偉;胡衛(wèi)平;;中學生力學概念轉變的心理機制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高文斌;祝卓宏;陳祉妍;劉澤文;高晶;;網(wǎng)絡成癮心理機制及其綜合心理干預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高文斌;祝卓宏;陳祉妍;劉澤文;高晶;;網(wǎng)絡成癮的心理機制——“發(fā)展性失補償假說”[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胡士襄;;論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社會制約性[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8 蘇林雁;;兒童沖動行為的心理機制及干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兒童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十次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9 牛建平;;中國人的榮譽心產(chǎn)生的心理機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孫樂芩;馮江平;羅國忠;;投資者心理偏差及其深層心理機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朱本浩;老人切忌閉門思“故”[N];大眾衛(wèi)生報;2009年
2 謝明星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系;物種存在:基因替代抑或機能進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朱羿錕 暨南大學法學院;探秘心理機制 防范“董董相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自戀差點毀了她的婚姻[N];中國消費者報;2001年
5 尹傳紅;為什么要這樣了結自己?[N];大眾科技報;2009年
6 陳玉芳;關注老人的心理隱患[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7 張洪軍;語言應激與情緒短路[N];健康報;2002年
8 舒華 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jīng)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從語言障礙 探索語言認知及其神經(jīng)機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郭裕建;語感及其心理機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亞南;加工速度、工作記憶與思維發(fā)展[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石友梅;符號空間復雜信任心理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4 李j;身體鍛煉對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陳旭;中學生學業(yè)壓力、應對策略及應對的心理機制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張萌;漢語兒童反語理解的心理學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7 倪偉;兒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心理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周鐵民;復合刺激潛意識知覺及其年齡特征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9 周燕;觀察客觀性的認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晉輝;幸災樂禍的心理機制及其影響因素[D];西南大學;2007年
2 王博群;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的心理機制及干預研究述評[D];吉林大學;2008年
3 陳丹;西方閱讀障礙兒童干預研究的進展及其啟示[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劉熱生;學生抑郁癥的心理機制及其干預的個案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5 蔣思嘉;選擇可逆性對中國大學生結果滿意度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的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彭賀;股民投資預期形成的心理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殷曉莉;決策不一致性的心理機制探討[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孫婷;反生產(chǎn)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9 魏曉華;中國人的報恩心理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杜文娟;不同生存壓力條件對記憶保持的影響[D];河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3610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lzh/136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