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軸壓比下密置焊接環(huán)式高強復合箍筋約束高強混凝土柱恢復力模型研究
本文關鍵詞:高軸壓比下密置焊接環(huán)式高強復合箍筋約束高強混凝土柱恢復力模型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高軸壓比 焊接環(huán)式高強復合箍筋約束高強混凝土柱 配箍率 箍筋形式 恢復力模型
【摘要】:通過對不同軸壓比、體積配箍率和箍筋形式的9個焊接環(huán)式高強復合箍筋約束高強混凝土柱的1/2模型試件和1個對比試件的抗震性能試驗研究,分析了軸壓比、配箍率、箍筋形式等因素對試件滯回曲線、骨架曲線、剛度、強度及延性等的影響,并建立了試件的彈塑性恢復力模型。試驗結果表明:隨著高軸壓比的提高,其耗能性能降低,骨架曲線的下降段較陡;隨著配箍率的減小,其耗能性能降低,骨架曲線下降段的斜率變大;對照對比試件,焊接環(huán)式復合高強箍筋比普通復合高強箍筋的約束效果好,且耗能大,延性性能好。建議的骨架曲線恢復力模型與試驗骨架曲線吻合較好,可為高軸壓比下由焊接環(huán)式高強復合箍筋約束高強混凝土柱組成的框架結構的彈塑性反應分析提供參考依據。
【作者單位】: 華僑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關鍵詞】: 高軸壓比 焊接環(huán)式高強復合箍筋約束高強混凝土柱 配箍率 箍筋形式 恢復力模型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0948036) 福建省科技計劃重點項目(2012H0028) 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計劃項目(2013J01192)
【分類號】:TU398
【正文快照】: 引言近年來,隨著建筑行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建筑結構逐步向著更高、跨度更大,結構形式多樣化方向發(fā)展,然而,低強度箍筋和普通箍筋約束混凝土產生的“肥梁胖柱”問題,一直阻礙著混凝土結構的發(fā)展。建筑結構中的構件通過高強鋼筋配以高強混凝土,已經成為建設部在建筑行業(yè)重點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孫治國;司炳君;王東升;郭迅;于德海;;高強箍筋高強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J];工程力學;2010年05期
2 王平;肖凱成;李雄威;;混凝土構件延性評價方法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10期
3 史慶軒;楊坤;白力更;張興虎;姜維山;;高強箍筋約束高強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1年1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任錚鉞;王立久;孫治國;;建筑模網混凝土矮墻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2 孫治國;司炳君;郭迅;于德海;李曉莉;;鋼筋混凝土柱地震剪切-粘結破壞試驗研究[J];工程力學;2011年03期
3 李曉莉;孫治國;王東升;;高地震烈度區(qū)含矮墩橋梁抗震設計[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4期
4 任錚鉞;王立久;孫治國;;建筑模網混凝土墻體抗震試驗研究與有限元分析[J];工程力學;2012年12期
5 葉勇;郭子雄;崔俊;黃群賢;;HRB500鋼筋搭接焊接頭抗拉性能試驗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3年02期
6 曹繼鋒;王繼福;;基于MCFT理論的鋼筋混凝土橋墩抗剪強度分析[J];中外公路;2013年05期
7 張微敬;張兵;李振寶;周宏宇;;強約束大尺寸鋼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工程力學;2013年12期
8 李遠瑛;張德生;;高軸壓比高強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4年01期
9 李進;陳鵬;魏威;李青寧;;鋼板箍螺栓連接高強復合螺旋箍裝配整體式柱抗震性能試驗[J];工業(yè)建筑;2014年07期
10 史慶軒;王朋;王秋維;;鋼筋混凝土柱剪切粘結破壞影響因素分析[J];工程力學;2013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何福;黃思凝;郭迅;李保寬;;高墩大跨混凝土橋梁抗震性能擬動力試驗研究[A];第23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馬穎;鋼筋混凝土柱地震破壞方式及性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2 陸本燕;基于性能抗震設計理論的橋梁結構性能量化指標研究[D];長安大學;2011年
3 董三升;高強混凝土加芯柱及框架結構抗震性能研究[D];長安大學;2012年
4 王曉鋒;配置高強鋼筋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研究[D];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鐘;高強箍筋約束高強混凝土柱在軸壓下的力學性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孫偉;彎剪破壞鋼筋混凝土橋墩抗震變形能力與配箍要求評價[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3 關柱良;CRB550級鋼筋約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4 班圣龍;箍筋約束混凝土性能的尺寸效應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5 竇志明;高強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研究[D];廣州大學;2012年
6 張鵬飛;基于界面粘結滑移的約束混凝土柱本構關系的研究[D];河北聯合大學;2013年
7 焦衛(wèi)麗;焊接箍筋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試驗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年
8 高德亮;焊接復合箍筋鋼筋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試驗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年
9 葛炎晨;多層地下車庫結構造價優(yōu)化的若干因素分析[D];安徽建筑大學;2014年
10 邢菲;預應力鋼骨高強混凝土梁非線性有限元分析[D];東北石油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關萍,關群;冷軋帶肋鋼筋作箍筋對高強混凝土柱延性的影響[J];大連大學學報;1999年04期
2 賈金青,趙國藩;高強混凝土框架短柱力學性能的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01年03期
3 王全鳳;沈章春;楊勇新;黃奕輝;曾志興;;HRB400級鋼筋混凝土短柱抗震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08年02期
4 王清湘,,趙國藩,林立巖;高強混凝土柱延性的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1995年04期
5 閻石;肖瀟;張曰果;闞立新;;高強鋼筋約束混凝土矩形柱的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1期
6 王鐵成,康谷貽;高強度混凝土構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設計[J];天津大學學報;2001年05期
7 陳肇元;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的發(fā)展及應用[J];土木工程學報;1997年05期
8 徐有鄰;我國混凝土結構用鋼筋的現狀及發(fā)展[J];土木工程學報;1999年05期
9 劉伯權,白國良,張國軍;高軸壓比高強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05年01期
10 司炳君;孫治國;王東升;王清湘;;高強箍筋約束高強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綜述[J];土木工程學報;2009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子雄,楊勇;恢復力模型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J];世界地震工程;2004年04期
2 吳年超;徐一卓;;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恢復力模型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01期
3 劉佩;袁泉;魏慶朝;;概率方法在恢復力模型參數識別中的應用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9期
4 張克窮,王國周;鋼框架單元恢復力模型研究[J];建筑結構;1998年08期
5 聶建國,余洲亮,袁彥聲,米觀,林偉;鋼-混凝土組合梁恢復力模型的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06期
6 唐昌輝;葉林;趙鑄;;無粘結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恢復力模型的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14年01期
7 翟長海;謝禮立;張茂花;;恢復力模型對等延性地震抗力譜的影響分析[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06年08期
8 劉佩;袁泉;魏慶朝;;基于貝葉斯理論的恢復力模型參數識別方法[J];計算力學學報;2013年05期
9 高菲;劉文鋒;李春暉;;鋼筋混凝土壓彎構件恢復力模型的研究[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10 鄒向陽;王曉天;劉波;劉玉英;杜有龍;;磁電阻尼器恢復力模型理論推導及參數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張碩英;葉艷琦;;桿內時模型的基礎理論及其新進展[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5論文摘要集(下)[C];2005年
2 賈英杰;姚謙峰;陳平;趙冬;王建強;;密肋壁板輕框結構恢復力模型探討[A];第十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2001年
3 高向宇;張慧;杜海燕;梁峰;;組合熱軋角鋼防屈曲支撐恢復力模型[A];第17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08年
4 杜宏彪;沈聚敏;;用于空間鋼筋砼結構彈塑性分析的桿件多維恢復力模型[A];第六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二卷)[C];1997年
5 章鋼雷;曹雙寅;敬登虎;陳玉立;;低豎向壓應力水平下鋼板-磚砌體組合框架恢復力模型研究[A];建筑結構高峰論壇——復雜建筑結構彈塑性分析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6 于旭光;于長亮;鄭宏;劉志杰;;鋼板深梁填充鋼框架結構的恢復力模型研究[A];第21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12年
7 閻興華;郝國龍;;輕鋼框架結構的恢復力模型及彈塑性分析[A];鋼結構工程研究(五)——中國鋼結構協會結構穩(wěn)定與疲勞分會2004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8 趙敬義;徐亞豐;;鋼骨-鋼管混凝土柱延性與恢復力模型的研究[A];慶祝劉錫良教授八十華誕暨第八屆全國現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袁建力;;SARCF的應用與發(fā)展[A];計算機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第十屆全國工程設計計算機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劍群;鋼筋混凝土結構考慮負剛度的隨機層恢復力模型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2 李栻;無粘結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的恢復力模型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3 曾航;密肋復合墻恢復力模型及影響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4 孫希;基于遺傳算法的非線性系統(tǒng)恢復力模型識別[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5 魏緒;密肋復合墻結構恢復力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6 李亮;部分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恢復力模型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7 王學民;銹蝕鋼筋混凝土構件抗震性能試驗與恢復力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3年
8 肖峰;鋼筋混凝土深梁填充鋼框架恢復力模型及非線性行為研究[D];長安大學;2009年
9 彭偉文;考慮強震持時的結構損傷評價[D];華僑大學;2009年
10 王坤;基于損傷的鋼筋混凝土剪力墻恢復力模型試驗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9651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965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