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力路徑試驗前后不同黃土的孔隙分形特征
本文關鍵詞:應力路徑試驗前后不同黃土的孔隙分形特征
更多相關文章: 黃土 應力路徑 孔隙形狀 分形維數(shù) 熱力學模型
【摘要】:為了解不同黃土孔隙形狀復雜程度的差異和應力路徑對孔隙形狀復雜程度的影響,對兩種黃土應力路徑前后孔隙分形特征進行了研究。首先比較了3種分維模型所得孔隙分形維數(shù)的可靠性,然后選用熱力學關系模型,由進汞、退汞試驗得到地裂縫區(qū)黃土、充填黃土初始樣和三軸應力路徑試驗后的孔隙分布,據(jù)此分析了兩種土體進汞孔隙和退汞孔隙分形維數(shù)的差異和受載后的分形維數(shù)變化,根據(jù)退汞過程僅管形孔內(nèi)的汞流出及孔隙由管形孔和球形孔組成的假定,得到了應力路徑試驗前后孔隙形狀的改變。結果表明,熱力學關系模型得到的孔隙分形維數(shù)合理、可靠。初始狀態(tài),原狀和重塑充填黃土的孔隙形狀比原狀和重塑黃土復雜;常規(guī)三軸試驗后試樣孔隙比減少,孔隙分形維數(shù)增加,球形孔向管形孔轉變;相對于常規(guī)三軸壓縮試驗,減圍壓三軸壓縮試驗后試樣的孔隙分形維數(shù)較小,管形孔占總孔隙的體積比例較少;總體上管形孔的分形維數(shù)比球形孔大,且基本不受應力路徑的影響,其占總孔隙的體積比例隨著試樣宏觀孔隙比的減少而增加。
【作者單位】: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同濟大學地下建筑與工程系;長安大學西部礦產(chǎn)資源與地質工程教育部重點試驗室;
【關鍵詞】: 黃土 應力路徑 孔隙形狀 分形維數(shù) 熱力學模型
【基金】: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No.2013BSJJ097)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No.2014YB049) 國土資源大調(diào)查項目(No.1212010914013)
【分類號】:TU444
【正文快照】: 1引言目前,已有較多試驗得到不同區(qū)域土體的孔隙 分布[1-4]和不同外部條件(如固結壓力[4-5]、動載循環(huán)應力[6]、壓實含水率[7]、壓實密度[8-9]、吸力作用[9]、應力路徑[10])下試樣內(nèi)的孔隙組成變化,并 基于此分析了宏觀物理力學特性的微觀機制。除用大約2 m),裂縫周圍的土體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麗慧,王清,王劍平,王年香;真空排水預壓下土體變形的應力路徑分析[J];工程地質學報;2001年02期
2 董建國;張問清;趙錫宏;;土的三軸試驗強度指標的應力路徑分析法[J];工程勘察;1986年05期
3 李強,王靖濤;砂土數(shù)值建模和有限元分析[J];土工基礎;2004年03期
4 高正中,張青云;考慮應力路徑影響的土坡穩(wěn)定分析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年04期
5 余錦州;軟基橋臺傾倒原因及防治[J];廣東公路交通;1998年03期
6 曾靜,王靖濤;飽和粘土本構關系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3期
7 徐建平,謝偉平;典型動力荷載作用下的應力路徑及土動力分析方法[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2年02期
8 王靖濤;巖土本構關系的特殊性和統(tǒng)一性[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4年04期
9 石堅;賀建飛;李敏;;應力路徑對黃土應力應變關系的影響[J];路基工程;2006年01期
10 高正中,胡德金,張青云;復雜應力路徑下土的本構模型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199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文慧;王保田;張福海;;應力路徑和固結應力比對土體變形特性的影響[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九屆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3年
2 漢京禮;姜耀東;趙毅鑫;;立方體煤巖試樣三向變應力路徑受載變形特征數(shù)值模擬[A];北京力學會第17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謝永濤;張鴻儒;姜海鵬;;不同應力路徑下飽和破土的動力學特性[A];第九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2000年
4 姚仰平;羅汀;;巖土硬化的應力路徑相關性及硬化參數(shù)的構造方法[A];巖石力學新進展與西部開發(fā)中的巖土工程問題——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七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2年
5 杜文山;劉祖德;李柏喬;;顆粒材料應力路徑計算模型及在變形計算中的應用[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九屆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3年
6 秦紅玉;高玉峰;劉漢龍;;YS-30型應力路徑大型三軸儀及其在粗粒土試驗研究中的應用[A];土石壩與巖土力學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夏志高;金豐年;杜廣義;浦奎源;;關于Fairhurst破壞接近度隱含應力路徑的討論[A];新世紀巖石力學與工程的開拓和發(fā)展——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六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8 盧廷浩;錢玉林;殷宗澤;;寬級配土應力路徑試驗研究[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七屆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4年
9 李金鳳;楊啟貴;徐衛(wèi)亞;;應力路徑對堆石體變形的影響[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shù)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張振剛;齊國紅;;隧道開挖作用對地層工程性質的影響[A];第十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卷[C];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谷川;基于變圍壓應力路徑的飽和軟粘土動力特性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2 任青陽;膨脹土和砂土彈塑性本構關系數(shù)值建模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3 路德春;基于廣義非線性強度理論的土的應力路徑本構模型[D];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年
4 問延煦;雙層地基承載與變形特性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5 程濤;粘土的數(shù)值建模與固結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6 周葆春;黏土本構建模理論與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7 丁江澍;城市地下結構施工對鄰近構筑物影響的研究[D];長安大學;2013年
8 胡琦;超深基坑水、土與圍護結構相互作用及設計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9 王勇;淺層儲氣砂土的工程效應演化特征與災變機理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9年
10 牛雙建;深部巷道圍巖強度衰減規(guī)律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琦;不同應力路徑吹填軟土結構性力學特性研究[D];天津城市建設學院;2012年
2 胡恒東;考慮加載速率與應力路徑影響的海積軟土力學特性試驗研究[D];天津城建大學;2014年
3 江美英;應力路徑對飽和黃土強度變形及孔壓特性影響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0年
4 秦鵬飛;不同應力路徑下土體強度特性試驗研究與現(xiàn)場監(jiān)測分析[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季亮亮;不同應力路徑及顆粒級配下青島海砂力學性質試驗及PFC數(shù)值模擬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2年
6 賴勇;砂土在小應變下考慮應力路徑影響的本構模型的研究[D];河海大學;2005年
7 汪清靜;不等向固結條件下砂土動力特性及強度歸一化表征[D];浙江大學;2012年
8 任金來;紅透山深部采場片麻巖力學行為的應力路徑依賴性研究[D];東北大學;2013年
9 趙曼;不同應力路徑下大理巖的力學特性及破裂面的孕育機制[D];青島理工大學;2013年
10 常銀生;粘性土應力路徑的試驗研究與分析[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7843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784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