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線路理論的世遺澳門歷史城區(qū)軍事建筑遺存的整體性保護與再利用策略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深圳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U984.114
【圖文】:
立一個動態(tài)、立體的四維線路空間模型。以整體性性文化遺產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采用疏經通絡的方期在兼顧歷史文化傳承和現(xiàn)代文化發(fā)展的雙重需求的整體性保護和再利用。
緒 論澳門作為南中國海岸線邊緣的一處“孤島”,由澳門半島、l9仔島[1]和路環(huán)島[2]三部分組成(圖 1-1)。澳門半島是澳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澳門歷史發(fā)展的起源。古時澳門是一處與大陸僅有一徑相連的小島,其島形如一朵蓮花,長約 2公里、寬約 10 余米的沙堤恰似蓮花的葉莖,沙堤的南端有座名為“蓮花山”的小山,沙堤便因此得名“蓮花莖”,故有“濠鏡直臨大海岸,蟠根一莖如仙花”[3](圖 1-2)。除了蓮花山,半島上矗立著東望洋山、西望洋山等高度不過百米的小山。在半島的東、南、西三個方向是浩渺的碧波,海道林立。
澳門歷史城區(qū)的軍事防御線路、文化交流線路、宗教傳播線路等進行整體性保護與再生利用研究,并最終構成一個線性的網(wǎng)狀的遺產組群保護體系。軍事建筑是澳門歷史建筑中較為獨特的一種類型,其大小炮臺曾遍布澳門城區(qū),同時歷史上連續(xù)的城墻與炮臺相互補足并串聯(lián)而形成了一種保護澳門城區(qū)居民安全和海上貿易的防御路線,形成了區(qū)域城防(圖 1-3)。澳門軍事防御體系也促進了澳門城市幾百年來的穩(wěn)定發(fā)展,同時也是澳門 400 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互動的見證者。其現(xiàn)今建筑形態(tài)和特征歷經時代發(fā)展而與其最初發(fā)生了巨大演變,很多建筑遺址也遭到嚴重破壞或消失而造成了一些歷史線索的缺失與斷裂;谏鲜霰尘翱梢钥闯霭拈T軍事建筑不僅滿足文化線路理論的特點,同時由于其防御體系只為遺存碎片,且隨著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對遺存的本體和依存環(huán)境起到了破壞作用,所以應急需針對該軍事防御線路進行顯性文化線路與隱形文化線路相結合的整體性的保護與再生利用研究,并提出相應的保護策略。因此本選題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積極意義和一定的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李國友;徐洪澎;劉大平;;文化線路視野下的中東鐵路建筑文化傳播解讀[J];建筑學報;2014年S1期
2 劉慶余;;國外線性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經驗借鑒[J];東南文化;2013年02期
3 蘇明明;Geoffrey Wall;;遺產旅游與社區(qū)參與——以北京慕田峪長城為例[J];旅游學刊;2012年07期
4 王建波;阮儀三;;作為遺產類型的文化線路——《文化線路憲章》解讀[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09年04期
5 楊雪松;趙逵;;潛在的文化線路——“川鹽古道”[J];華中建筑;2009年03期
6 楊雪松;趙逵;;“川鹽古道”文化線路的特征解析[J];華中建筑;2008年10期
7 單霽翔;;大型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初論:突破與壓力[J];南方文物;2006年03期
8 劉先覺,趙淑紅;1900年以前澳門的民用與軍事建筑[J];華中建筑;2002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劉怡;非物質文化視野下絲綢之路(陜西段)整體性保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年
2 莫fx;文化線路視域下的清江流域商路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3 邢榮發(fā);明清澳門城市建筑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4 吳堯;澳門近代晚期建筑轉型研究[D];東南大學;2004年
5 張廷茂;16—18世紀中期澳門海上貿易研究[D];暨南大學;199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趙一諾;文化線路視角下京杭運河沿岸古鎮(zhèn)保護發(fā)展探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7年
2 曹勝威;文化線路的保護與開發(fā)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3 孫昱晨;南京和記洋行的歷史及保護策略研究[D];東南大學;2016年
4 楊浩祥;文化線路視野下井陘古道遺產保護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5 賈超;文化線路視角下膠濟鐵路建筑遺產的研究與保護[D];山東建筑大學;2014年
6 范磊;既有建筑綜合評價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7737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2773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