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管理論文 > 城建管理論文 >

基于顆粒離散元模型的巖石蠕變模擬試驗

發(fā)布時間:2018-04-27 23:25

  本文選題:巖石 + 不連續(xù)特征; 參考:《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10期


【摘要】:為了從巖石顆粒之間不連續(xù)特征的角度研究其永久變形行為,基于顆粒流理論,采用顆粒離散元方法對微觀顆粒之間的接觸賦予Burgers模型,進行巖石二維離散元虛擬單軸蠕變試驗。采用單因素法研究分析顆粒粒徑、摩擦因數(shù)、顆粒法向與切向剛度比對流變特性模擬值的影響。從單軸蠕變壓縮的軸向蠕變及軸向蠕變速率曲線的離散元模擬值與其解析解對比可以看出:模擬結果與解析解具有較高的吻合性;為更加明確地表示出蠕變不同階段,選用對數(shù)蠕變柔量來進行解析解與模擬值的比對,蠕變初始階段,PFC壓縮模型會低估蠕變柔量,而在穩(wěn)定蠕變階段,兩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數(shù)值模擬與解析解結果對比驗證顆粒流Burgers模型適合用于巖石蠕變試驗研究中,可為巖石蠕變的后續(xù)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permanent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rock particl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iscontinuity between particles, based on particle flow theory, the contact between microscopic particles is given Burgers model by particl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Two-dimensional discrete element virtual uniaxial creep test of rock was carried out. The effects of particle siz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ratio of normal and tangential stiffness of particles on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studied by single factor method. Fro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imulated values of axial creep and axial creep rate curve of uniaxial creep compression and its analytical solu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and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creep more clearly, Using logarithmic creep compliance to compare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with the simulated values, the PFC compression model will underestimate the creep complianc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creep, but in the stable creep stage, the two models are highly consistent.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nalytical solution verify that the particle flow Burgers model is suitable for rock creep test and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rock creep.
【作者單位】: 山東科技大學礦山災害預防控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huán)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山東科技大學山東省土木工程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279097,51379117,51479108) 山東省博士后基金資助項目(201402014)~~
【分類號】:TU4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李星星;任光明;王志紅;張建石;羅軼;;巖石單軸壓縮流變參數(shù)的確定[J];水電能源科學;2011年08期

2 孫鈞;;巖石流變力學及其工程應用研究的若干進展[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年06期

3 蔣昱州;徐衛(wèi)亞;王瑞紅;王如賓;張治亮;;拱壩壩肩巖石流變力學特性試驗研究及其長期穩(wěn)定性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S2期

4 夏熙倫,徐平,丁秀麗;巖石流變特性及高邊坡穩(wěn)定性流變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1996年04期

5 褚衛(wèi)江;徐衛(wèi)亞;楊圣奇;周維垣;;基于FLAC~(3D)巖石黏彈塑性流變模型的二次開發(fā)研究[J];巖土力學;2006年11期

6 趙旭峰;孫鈞;;海底隧道風化花崗巖流變試驗研究[J];巖土力學;2010年02期

7 王偉;呂軍;王海成;孫少銳;;砂巖流變損傷模型研究及其工程應用[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2年S2期

8 佘成學;孫輔庭;;節(jié)理巖體黏彈塑性流變破壞模型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先偉;王常明;張淑華;;軟土蠕變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的對比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蔣昱州;徐衛(wèi)亞;朱杰兵;王瑞紅;楊圣奇;;含斷續(xù)軟弱夾層巖石流變力學特性研究[J];長江科學院院報;2009年12期

3 徐平,甘軍,丁秀麗;三峽工程船閘高邊坡巖體長期變形及穩(wěn)定性有限元分析[J];長江科學院院報;1999年02期

4 樂家根;曹平;蒲成志;汪亦顯;;廣義摩爾庫侖模型及其在FLAC3D中的實現(xiàn)[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12年03期

5 施行覺;李成波;Adnan Aydin;黃建華;趙闖;;地球介質的非定常參數(shù)黏彈模型[J];地球物理學報;2009年01期

6 張堯;熊良宵;;巖石流變力學的研究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方向[J];地質力學學報;2008年03期

7 吳立新,王金莊,孟順利;煤巖流變模型與地表二次沉陷研究[J];地質力學學報;1997年03期

8 施行覺;趙闖;李成波;溫丹;;巖石蠕變破裂過程及其響應比變化的實驗研究[J];地震學報;2010年03期

9 董樹文;李廷棟;;SinoProbe——中國深部探測實驗[J];地質學報;2009年07期

10 張明鳴;周先齊;;大型地下廠房圍巖三維粘彈塑性數(shù)值模擬[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德超;楊永杰;李玉壽;陳紹杰;;煤樣蠕變變形規(guī)律及聲發(fā)射特征試驗研究[A];2010年海峽兩岸材料破壞/斷裂學術會議暨第十屆破壞科學研討會/第八屆全國MTS材料試驗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徐平;;巖體高邊坡長期變形有限元分析[A];巖土力學的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全國青年巖土力學與工程會議論文集[C];1998年

3 盧世宗;;我國邊坡研究治理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A];第四屆全國礦山采選技術進展報告會論文集[C];2001年

4 李成波;趙闖;黃建華;施行覺;;巖石蠕變實驗數(shù)據(jù)反演的不唯一性[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施行覺;李成波;黃建華;趙闖;;地球介質的非定常參數(shù)粘彈模型[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楊映希;趙闖;李成波;施行覺;;巖石蠕變和反蠕變的實驗研究及比較[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7 趙鵬洲;印長俊;陳錫陽;;考慮土體流變特性的降雨入滲土坡穩(wěn)定性研究[A];中國流變學研究進展(2010)[C];2010年

8 王小平;;巖質邊坡分析中的流變問題[A];第一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9 蔣昱州;徐衛(wèi)亞;王瑞紅;王偉;;水電站大型地下洞室長期穩(wěn)定性數(shù)值分析[A];第二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8年

10 徐平;;高邊坡巖體長期變形有限元分析[A];面向國民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巖石力學與巖石工程——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五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199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同彬;深部巖石蠕變特性試驗及錨固圍巖變形機理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9年

2 陳紹杰;深部條帶煤柱長期穩(wěn)定性基礎實驗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9年

3 李剛;水巖耦合作用下軟巖巷道變形機理及其控制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4 郭小紅;廈門翔安海底隧道風化槽襯砌結構穩(wěn)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5 趙闖;巖石粘彈性質的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6 楊文東;復雜高壩壩區(qū)邊坡巖體的非線性損傷流變力學模型及其工程應用[D];山東大學;2011年

7 劉欽;炭質頁巖隧道軟弱破碎圍巖大變形機理與控制對策及其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王紅勝;沿空巷道窄幫蠕變特性及其穩(wěn)定性控制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9 牛雙建;深部巷道圍巖強度衰減規(guī)律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10 曾杰;深埋硬巖隧道圍巖穩(wěn)定性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杰兵;平煤十一礦軟巖破壞巷道修復治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陳云娟;類巖石材料蠕變本構試驗研究及基于FLAC~(3D)實現(xiàn)[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張仰強;石膏蠕變特性及礦房礦柱長期穩(wěn)定性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劉心廣;濟二煤礦深部巷道支護技術及應用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李永永;小凈距軟弱圍巖隧道二襯支護參數(shù)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6 王建國;石灰?guī)r巖體質量分類與抗剪強度取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7 陳晉;綜放采場“O”形圈內瓦斯運移規(guī)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1年

8 李文樺;佛嶺隧道襯砌結構耐久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9 葉自釗;基于蠕變特性土質邊坡穩(wěn)定性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10 余鐸;軟巖隧道施工時空效應研究[D];長安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石振明;張力;;錦屏綠片巖分級卸荷流變規(guī)律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0年04期

2 劉保國,孫鈞;巖體流變本構模型的辨識及其應用[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3 徐平 ,夏熙倫;三峽樞紐巖體結構面蠕變模型初步研究[J];長江科學院院報;1992年01期

4 趙法鎖,張伯友,盧全中,宋飛;某工程邊坡軟巖三軸試驗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4期

5 劉保國,孫鈞;巖體粘彈性本構模型辨識的一種方法[J];工程力學;1999年01期

6 李良權;徐衛(wèi)亞;王偉;郭云強;趙海斌;;基于流變試驗的向家壩砂巖長期強度評價[J];工程力學;2010年11期

7 張振華;葉飛;毛青峰;王德詠;;修正的廣義開爾文粘彈塑性巖石本構模型變形參數(shù)特性研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10期

8 金豐年,范華林;巖石的非線性流變損傷模型及其應用研究[J];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3期

9 陳有亮;巖石蠕變斷裂特性的試驗研究[J];力學學報;2003年04期

10 彭蘇萍,王希良,劉咸衛(wèi),趙森林;“三軟”煤層巷道圍巖流變特性試驗研究[J];煤炭學報;2001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圣奇;巖石流變力學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應用[D];河海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云亮;顏偉;馬洪嶺;;細觀非均質巖石蠕變特征的物理元胞自動機模擬[J];巖土力學;2006年S1期

2 范慶忠;;巖石蠕變及其擾動效應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年01期

3 馬珂;宛新林;賈偉風;宛傳虎;;巖石蠕變模型研究進展及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煤炭地質;2011年10期

4 趙阿興;巖石蠕變破壞實驗研究及其對地震預報的意義[J];地震地質;1992年01期

5 吳秀儀;劉長武;沈榮喜;楊旭;;水壓與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巖石蠕變模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7年06期

6 羅潤林;阮懷寧;孫運強;朱昌星;;一種非定常參數(shù)的巖石蠕變本構模型[J];桂林工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7 劉傳孝;黃東辰;王龍;劉志浩;張秀麗;;巖石蠕變破壞實驗曲線的微觀階段特征研究[J];煤炭學報;2011年S2期

8 曹文貴;袁靖周;王江營;翟友成;;考慮加速蠕變的巖石蠕變過程損傷模擬方法[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2期

9 羅潤林;阮懷寧;朱昌星;;基于塑性強化和粘性弱化的巖石蠕變模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10 陳云娟;;類巖石蠕變本構試驗的探究[J];工程與試驗;2010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梅升華;;脆性狀態(tài)下巖石蠕變的實驗研究[A];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十年(1950-1990)[C];1990年

2 梅升華;;高溫下巖石蠕變的結構理論和形式理論[A];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十年(1950-1990)[C];1990年

3 孫強;胡秀宏;冶小平;;巖石蠕變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A];第十屆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4 孫強;秦四清;馬平;;巖石蠕變的應力-應變比分析[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論文匯編(第七卷)[C];2008年

5 黃玉靈;陳明祥;;巖石蠕變對邊坡穩(wěn)定性影響的數(shù)值分析[A];巖土力學數(shù)值方法的工程應用——第二屆全國巖石力學數(shù)值計算與模型實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0年

6 陳新萬;;巖石蠕變特性的試驗研究[A];全國首屆巖石錨固與注漿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5年

7 王芝銀;唐明明;孫毅力;王怡;;巖石蠕變全過程與三軸應力應變曲線的關系研究[A];中國化學會、中國力學學會第九屆全國流變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8年

8 李成波;趙闖;黃建華;施行覺;;巖石蠕變實驗數(shù)據(jù)反演的不唯一性[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榮耀;許錫賓;靖洪文;趙明階;;不同含水巖石蠕變試驗電磁輻射頻譜分析[A];東北巖石力學與工程分會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金豐年;范華林;浦奎源;;巖石蠕變損傷模型研究[A];第九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卷[C];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劉文彬;巖石蠕變本構模型的辨識及應用[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2 何峰;巖石蠕變—滲流耦合作用規(guī)律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0年

3 范慶忠;巖石蠕變及其擾動效應試驗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6年

4 付志亮;巖石蠕變擾動效應與損傷特征理論與試驗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7年

5 李成波;巖石蠕變實驗及非定常參數(shù)粘彈模型[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袁靖周;巖石蠕變全過程損傷模擬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2 翟有經(jīng);高應力巖石蠕變與細觀試驗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3年

3 顏偉;巖石蠕變的FEM和PCA模擬算法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5年

4 鄭欣平;金川二礦區(qū)深部巖石蠕變與松弛特性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181279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181279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6c3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