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可持續(xù)場地評估體系SITES V2版與V1版對比分析研究
本文選題:場地 切入點:可持續(xù)評估系統(tǒng) 出處:《動感(生態(tài)城市與綠色建筑)》2014年04期
【摘要】:本文詳細介紹了美國可持續(xù)場地評估體系SITES V2版的改進和變化情況,對其價值、目標、權重設置、結構和內容變化等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對SITES V2與V1版進行了對比分析,并分析了SITES V2的主要特點,以期為國內的景觀可持續(xù)評估提供借鑒。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mprovement and change of the SITES V2 version of the sustainable site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detail, and studies its value, objective, weight setting, structure and content change, etc.
【作者單位】: 北京清華同衡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建筑與城市研究所;
【分類號】:TU984.11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熊建新;唐蘭;周孝清;;美國LEED3.0版本與LEED2.2版本的對比分析研究[J];建筑節(jié)能;2011年10期
2 張志勇;姜涌;;從生態(tài)設計的角度解讀綠色建筑評估體系——以CASBEE、LEED、GOBAS為例[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3 朱穎心;林波榮;;國內外不同類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辨析[J];暖通空調;2012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葉嘉;余琦;;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有效性的實施分析[J];北京規(guī)劃建設;2011年03期
2 劉俊穎;何溪;;房地產(chǎn)企業(yè)開發(fā)綠色建筑項目的影響因素[J];國際經(jīng)濟合作;2011年03期
3 張春子;Paolo Vincenzo Genovese;;國際低碳可持續(xù)住宅評估體系比較研究[J];工業(yè)建筑;2012年07期
4 施建剛;張浩;;中外綠色建筑標準比較研究[J];城市問題;2014年09期
5 苑翔;李本強;劉剛;;基于氣候和建筑類型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J];工程建設標準化;2014年07期
6 郭艷紅;秦旋;林格;;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節(jié)能多級模糊綜合評價[J];建筑科學;2009年08期
7 雷勇;石惠嫻;楊學軍;朱洪光;裴曉梅;;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生態(tài)建筑綜合評估模型[J];建筑學報;2010年S2期
8 朱重陽;;現(xiàn)有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綜述[J];中國建材科技;2012年04期
9 賈洪愿;喻偉;張明;李永強;李百戰(zhàn);;中國與新加坡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對比[J];暖通空調;2014年11期
10 姜涌;張志勇;宋曄皓;侯新元;;建筑師的生態(tài)設計工具[J];時代建筑;2008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羅湘蓉;基于綠色交通構建低碳樞紐[D];天津大學;2011年
2 王燕;我國建筑業(yè)生態(tài)現(xiàn)代化發(fā)展模式與評價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3 陳淑琴;基于統(tǒng)計學理論的城市住宅建筑能耗特征分析與節(jié)能評價[D];湖南大學;2009年
4 李濤;基于性能表現(xiàn)的中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傅睿;節(jié)約型園林設計策略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8年
2 曲征;我國綠色住宅評價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錢海峰;蘇州市生態(tài)住宅現(xiàn)狀及其評價[D];蘇州科技學院;2010年
4 范磊;既有建筑綜合評價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5 曾輝;浙江省居住建筑節(jié)能技術經(jīng)濟評價體系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6 王暉;烏魯木齊建筑節(jié)能現(xiàn)狀及綜合評價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年
7 季夏微;目標導向的上海奉賢區(qū)生態(tài)居住區(qū)評價[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康立秋;我國北方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評價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9 李冬;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的設計導控機制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0年
10 張靜;綠色建筑整合設計過程初探[D];山東建筑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傅巖;綠色建筑發(fā)展策略與高效益用地規(guī)劃的互動——解讀美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有關內容[J];規(guī)劃師;2003年04期
2 特約評論員;;中國需要什么樣的綠色建筑評估標準?[J];動感(生態(tài)城市與綠色建筑);2010年04期
3 李銳;;LEED對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啟示和借鑒[J];山西建筑;2010年08期
4 江億,秦佑國,朱穎心;綠色奧運建筑評估體系為“綠色”定位[J];建設科技;2003年12期
5 田蕾,秦佑國,林波榮;建筑環(huán)境性能評估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J];新建筑;2005年03期
6 江億,秦佑國,朱穎心;綠色奧運建筑評估體系研究[J];中國住宅設施;2004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常冰;斯洛伐克博胡尼斯V1反應堆的2號機組還可繼續(xù)運行10年[J];國外核新聞;2002年01期
2 張秀媚;李占雙;趙鳳廉;;火焰原子吸收法中混合表面活性劑測定Cr(V1)的增感效應[J];應用科技;1992年04期
3 戴偉川;;飛行人員T_(V1、V2)>T_(V5、V6)綜合征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09年0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岳慶范;鄭書勤;;P_(v1)終末電勢對心肌梗塞診斷價值探討[A];第二屆全國心功能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199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石林平;原發(fā)性開角型青光眼fMRI視網(wǎng)膜皮層映射分區(qū)及V1區(qū)皮層功能變化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0年
2 許靜;擬南芥葉色突變體ch42-4及v1的基因定位與功能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3 仇愛梅;基因pepc及pck對谷氨酸棒桿菌V1積累L-纈氨酸的影響分析[D];江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7104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1710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