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所精神重解:兼論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
本文關鍵詞: 場所精神 建筑遺產 保護 再利用 出處:《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作為建筑現象學的主要流派之一,諾伯舒茲的場所精神理論常用于指導城市規(guī)劃、公共空間開發(fā)、建筑環(huán)境設計等。我國建筑遺產保護與再利用形勢嚴峻,引入場所精神理論并加以轉化利用,可行且必要。在遵循場所精神理論淵源的前提下,場所精神可解構為情境、歸屬和文化三要素,三者之間存在辯證關系。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場所精神與場所認知的關系,可為深入研究場所精神、游客需求與建筑遺產再利用奠定基礎。桃坪羌寨的保護與再利用是場所精神理論應用的現實例證之一。
[Abstract]:As one of the major schools of architectural phenomenology, Nobshutz's theory of place spirit is often used to guide urban planning, public space development,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design, etc. The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China is grim. It is feasible and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 theory of place spirit and transform it into use. Under the premise of following the origin of place spirit theory, place spirit can be deconstructed into three elements: situation, attribution and culture. From the angle of psychology,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ce spirit and the place cognition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place spirit deeply. Th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Taoping Qiangzhai is one of the practical exampl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ce spirit.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重慶文理學院旅游發(fā)展研究中心;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西部和邊疆地區(qū)項目)“基于‘形象遮蔽’理論的亞旅游目的地開發(fā)研究”(11XJC630015)
【分類號】:TU-8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寧;壽勁秋;;淺議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歷史建筑遺產的保護[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3期
2 單霽翔;;鄉(xiāng)土建筑遺產保護理念與方法研究(上)[J];城市規(guī)劃;2008年12期
3 喬怡青;;城市設計中的場所精神[J];城市問題;2011年09期
4 馬炳堅;;中國古建筑的構造特點、損毀規(guī)律及保護修繕方法(上)[J];古建園林技術;2006年03期
5 劉容;;場所精神:中國城市工業(yè)遺產保護的核心價值選擇[J];東南文化;2013年01期
6 孫俊橋;孫超;;工業(yè)建筑遺產保護與城市文脈傳承[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7 黃有柱 ,曹起良;“東方古堡”桃坪羌寨[J];地圖;2005年04期
8 吳堯;Francisco Vizeu Pinheiro;;建筑遺產保護整體性原則的重新解讀[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2期
9 李詠華;趙寧;;生態(tài)敏感區(qū)建筑遺產群保護規(guī)劃方法探索——以浙江大學之江校區(qū)為例[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08年06期
10 喬迅翔;何謂“原狀”?——對于中國建筑遺產保護原則的探討[J];建筑師;2004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達;石云;;歷史文化村鎮(zhèn)水環(huán)境的保護研究——以湖南省靖港古鎮(zhèn)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11期
2 閻淑龍;;生態(tài)宜居的居住區(qū)環(huán)境景觀設計[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29期
3 李詠華;項亞量;;生態(tài)敏感區(qū)建筑遺產保護規(guī)劃編制的再思考——以之江大學舊址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0年04期
4 張中華;張沛;;地方理論:城市空間發(fā)展的再生理論[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2年01期
5 張中華;;地方理論在城市休閑空間研究中的應用[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2年03期
6 吳曉;陳薇;王承慧;童本勤;劉正平;;歷史文化資源評估的總體思路與案例借鑒[J];城市規(guī)劃;2012年02期
7 周鐵軍;黃一滔;王雪松;;西南地區(qū)歷史文化村鎮(zhèn)保護評價體系研究[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11年06期
8 王旭東;;土建筑遺址保護理念探索與實踐——以交河故城保護為例[J];敦煌研究;2010年06期
9 趙勇;張捷;李娜;梁莉;;歷史文化村鎮(zhèn)保護評價體系及方法研究——以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zhèn)(村)為例[J];地理科學;2006年04期
10 張中華;張沛;;地方理論活化與城市空間再生[J];發(fā)展研究;2011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沈夢岑;;中國元素與場所精神的“博弈”——從蘇州城市公共設施到蘇州博物館到拙政園[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2 石志高;張媛媛;;AHP分析法下的柳州歷史建筑評價體系建構[A];城鄉(xiāng)治理與規(guī)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3-城市規(guī)劃歷史與理論)[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順興;數字公共藝術的“場”性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2 張政偉;鄉(xiāng)土建筑遺產自治保護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3 張艷玲;歷史文化村鎮(zhèn)評價體系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4 趙寧;基于GI理念的非贏利城市公共空間規(guī)劃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5 張帆;近代歷史建筑保護修復技術與評價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6 王芳;歷史文化視角下的內陸傳統城市近現代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7 成帥;近代歷史性建筑維護與維修的技術支撐[D];天津大學;2011年
8 陳蔚;我國建筑遺產保護理論和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6年
9 李宏利;城市更新中歷史環(huán)境的管治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10 王雪亮;歷史建筑木結構基于可靠度理論的剩余壽命評估方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力國;城市地段空間生態(tài)設計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2 張莉;南昌市經濟適用房住宅區(qū)公共空間設計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3 孫傳菲;現代高校學生公寓優(yōu)化設計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4 汪婷;歷史文化村鎮(zhèn)的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5 馮乃乙;上海商住密集區(qū)過渡性街道的設計研究[D];東華大學;2010年
6 劉洋;歷史街區(qū)保護與更新中的場所精神研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1年
7 王彪;科技園的場所精神探析[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1年
8 高國棟;徽州傳統聚落中外部空間的保護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9 隋曉冬;哈爾濱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1年
10 陳紅妍;哈爾濱城市水景設計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明,由揚;城市設計的內容與主要指標[J];安徽建筑;1999年01期
2 單霽翔;;關注新型文化遺產——工業(yè)遺產的保護[J];中國文化遺產;2006年04期
3 張柔然;;建立世界遺產價值評估與監(jiān)測體系的探討[J];城市規(guī)劃;2011年S1期
4 許健;;時空中的色彩變幻——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工業(yè)遺產改造[J];城市環(huán)境設計;2007年05期
5 張中華;張沛;王興中;余侃華;;國外可持續(xù)性城市空間研究的進展[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09年03期
6 章立源;見物見人 有風有貌——愛護歷史文物 保護古都風貌[J];北京規(guī)劃建設;2001年01期
7 李先逵;許東風;;工業(yè)遺產價值取向的評析[J];工業(yè)建筑;2011年10期
8 劉鳳凌;褚冬竹;;三線建設時期重慶工業(yè)遺產價值評估體系與方法初探[J];工業(yè)建筑;2011年11期
9 ;單霽翔:近現代建筑遺產保護存在不能回避的技術難題[J];中華建設;2010年08期
10 蘇煒,汪菁,吳小柏,李旭;應用層次分析法確定現有建筑價值評估中影響因素的權重[J];河南科學;1999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孫俊橋;走向新文脈主義[D];重慶大學;2010年
2 沈海虹;“集體選擇”視野下的城市遺產保護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石;;從技術的層面看建筑遺產保護[J];建筑與文化;2006年06期
2 ;專家學者談建筑遺產保護[J];建筑與文化;2006年06期
3 ;建筑遺產保護 保護我們的歷史[J];城市環(huán)境設計;2009年09期
4 韓冰;羅智星;;建筑遺產價值評價方法研究[J];華中建筑;2010年06期
5 ;單霽翔:近現代建筑遺產保護存在不能回避的技術難題[J];中華建設;2010年08期
6 J.Bayasgalan;王璐;;蒙古的建筑遺產與保護[J];建筑與文化;2010年11期
7 劉東旭;張勃;孫立偉;;淺談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的保護[J];江蘇建筑;2011年01期
8 許昊皓;黃子云;;世界建筑遺產的保護[J];中外建筑;2012年08期
9 王一丁;吳曉紅;;談建筑遺產保護的基本方法[J];山西建筑;2012年20期
10 王一丁;吳曉紅;;建筑遺產的價值與保護原則體系探討[J];建筑與文化;2012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林源;;中國建筑遺產保護發(fā)展簡史[A];城市規(guī)劃面對面——2005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下)[C];2005年
2 劉松茯;陳思;;文化產業(yè)下哈爾濱建筑遺產的獨特性與保護模式研究[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一輯(2011年中國建筑史學學術年會論文集-蘭州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C];2011年
3 劉愛河;;建筑遺產保護,公眾作用如何發(fā)揮[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一輯(2011年中國建筑史學學術年會論文集-蘭州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C];2011年
4 朱向東;薛磊;;歷史建筑遺產保護中的科學技術價值評定初探[A];古建筑施工修繕與維護加固技術交流集錦[C];2008年
5 馬志韜;王俊;;景觀重構——淺析傳統建筑遺產的歷史價值保護[A];首屆中國民族聚居區(qū)建筑文化遺產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王鶴;劉奔騰;董衛(wèi);;人文視野下的建筑遺產保護——以木蘭陂為例[A];生態(tài)文明視角下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2008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李揚;;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保護民族建筑遺產[A];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學術年會暨第二屆民族建筑(文物)保護與發(fā)展高峰論壇會議文件[C];2008年
8 刁建新;;城市的環(huán)境改造與建筑遺產保護問題探討[A];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諧——河北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8年
9 侯幼彬;;正式建筑與雜式建筑——兼論建筑遺產的文本闡釋[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五輯[C];1993年
10 車震宇;王海濤;;世界建筑遺產沙溪寺登村保護的經驗與啟示[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輯(首屆中國建筑史學全國青年學者優(yōu)秀學術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李兆汝;建筑遺產保護:政府該當何責[N];中國建設報;2010年
2 李玉雪 重慶社會科學院;以發(fā)展的文化遺產觀看待建筑遺產保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3 演講人 單霽翔 故宮博物院院長;活著的20世紀建筑遺產[N];光明日報;2012年
4 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 單霽翔;20世紀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上)[N];中國建設報;2012年
5 單霽翔;活著的20世紀建筑遺產[N];科學導報;2012年
6 記者 李佳霖;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qū)代表研討建筑遺產再利用[N];中國文化報;2013年
7 本報記者 李韻;“再利用”讓建筑遺產惠及民生[N];光明日報;2013年
8 本報記者 趙君利;齊獻策 傳承中華建筑瑰寶[N];中國建設報;2013年
9 金磊;應建立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的國家制度[N];中國建設報;2013年
10 北京市人民政府顧問、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建筑文化遺產》雜志社總編輯 金磊;二十世紀建筑遺產保護已迫在眉睫[N];中國藝術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狄雅靜;中國建筑遺產記錄規(guī)范化初探[D];天津大學;2009年
2 林源;中國建筑遺產保護基礎理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3 陳蔚;我國建筑遺產保護理論和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6年
4 王紅軍;美國建筑遺產保護歷程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5 劉敏;天津建筑遺產保護公眾參與機制與實踐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6 張凱莉;建筑遺產的環(huán)境設計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6年
7 王筱倩;揚州老城區(qū)建筑遺產形態(tài)特征的整體性研究[D];江南大學;2012年
8 祝筍;文化線路視野下的茶葉之路(湖北段)建筑遺產調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宇寧;當前中國建筑遺產記錄工作中的問題與對策[D];天津大學;2007年
2 吳凡;功能置換—論產業(yè)建筑遺產的改造再利用[D];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3 王珍;衙署建筑遺產展示設計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3年
4 宋雪;英國建筑遺產記錄及其規(guī)范化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5 閆峻;丹東地區(qū)建筑遺產保護與再生的設計策略[D];江南大學;2009年
6 謝姝;建筑遺產周邊環(huán)境整治模式探析[D];太原理工大學;2010年
7 傅欒;創(chuàng)意產業(yè)與工業(yè)建筑遺產開發(fā)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8 翟紅杰;基于數字化理念與方法的建筑遺產保護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9 張英琦;建筑遺產保護中幾個重要概念考辨[D];天津大學;2010年
10 楊智超;長沙市西北區(qū)工業(yè)建筑遺產保護與更新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5270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152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