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臨界碳化對水泥基材料性能和孔徑結構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超臨界碳化對水泥基材料性能和孔徑結構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超臨界碳化 二氧化碳 材料改性 水泥基材料 孔徑分布
【摘要】:為了考察超臨界碳化技術在水泥基材料改性方面的應用,研究超臨界碳化對水泥基材料微觀和宏觀性能的影響,基于此設計了超臨界二氧化碳碳化試驗研究水泥砂漿、水泥凈漿和混凝土試件的碳化深度、強度、孔徑分布以及二氧化碳吸收量的變化.試驗分析表明,超臨界碳化可以快速實現(xiàn)水泥基材料的碳化,大幅提高試件強度,改善材料的孔徑分布,使材料的中細徑孔大幅降低,提高材料的抗?jié)B透能力,為改善重金屬等危害廢物的水泥基固化效果提供了依據(jù).同時超臨界碳化可以將大量二氧化碳轉化在碳酸鈣中沉淀吸收,具有重要的環(huán)境保護意義.
【作者單位】: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深圳市聚硅酸鹽復合環(huán)保材料工程實驗室(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關鍵詞】: 超臨界碳化 二氧化碳 材料改性 水泥基材料 孔徑分布
【基金】:深圳市戰(zhàn)略新興產(chǎn)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CXZZ20120830150537489)
【分類號】:TU528
【正文快照】: 碳化是一種常見的影響水泥基材料性能的現(xiàn)象,其中碳化反應(以下簡稱“碳化”)產(chǎn)生的碳酸鈣在孔隙內(nèi)沉淀填充,可以使材料密實度、抗壓強度和抗?jié)B性能得到提高.水泥基材料在建筑工程和廢物固化處理中使用廣泛,研究碳化尤其是超臨界碳化對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響,具有重要的工程實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柳俊哲;混凝土碳化研究與進展(1)——碳化機理及碳化程度評價[J];混凝土;2005年1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曉東;李固華;;混凝土滲透性和耐久性關系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年06期
2 武俊曦;王艷;;混凝土碳化研究現(xiàn)狀[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6期
3 何智海;劉運華;白軻;劉江紅;;混凝土碳化研究進展[J];材料導報;2008年S1期
4 錢覺時;張琳;賈興文;黨玉棟;;基于電場作用的混凝土滲透性評價方法研究進展與展望[J];材料導報;2011年21期
5 于成龍;李勝強;;混凝土碳化機理及預測模型分析[J];重慶建筑;2009年05期
6 田正宏;白凱國;朱靜;;透水模板布改善混凝土表層質量試驗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1期
7 杜志芹;孫偉;;纖維和引氣劑對現(xiàn)代水泥基材料抗?jié)B性的影響[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3期
8 石亮;劉建忠;劉加平;;聚合物涂層對混凝土碳化的影響及作用機理[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S2期
9 殷慧;董必欽;丁鑄;邢鋒;;混凝土的滲水、吸水特性研究[J];低溫建筑技術;2009年02期
10 劉星偉;李秋義;史迪;趙鐵軍;;環(huán)境Cl~-濃度對混凝土滲透性試驗的影響[J];低溫建筑技術;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紅堯;孫高霞;徐雪峰;王伶伶;;大氣腐蝕環(huán)境下的鋼橋梁防腐蝕涂料現(xiàn)狀[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二卷)[C];2010年
2 郝挺宇;惠云玲;梅名虎;蘇波;;結構混凝土耐久性無損檢測技術[A];第五屆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曹衛(wèi)群;蘇卿;趙鐵軍;巴光忠;;海砂混凝土耐久性試驗研究[A];第19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10年
4 黃雷;錢春香;王瑞興;王輝;高桂波;;基于現(xiàn)場混凝土性能的某湖底隧道碳化耐久性評估[A];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應用——第六屆全國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5 孫志偉;任昭君;趙鐵軍;;表面能對水泥基材料抗壓強度的影響[A];“發(fā)展綠色技術,,建設節(jié)約結構”——第十四屆全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曹明莉;楊海成;;高性能混凝土氯離子滲透性的研究[A];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應用——第七屆全國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7 王立成;王吉忠;劉毅;;鋼筋混凝土結構教學中創(chuàng)新思維的滲透實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C];2009年
8 胡駿;郭淼江;江映;陳金友;;地下工程防水抗?jié)B要求與混凝土抗?jié)B[A];地下空間工程防水與滲漏治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9 蔣正武;黃青云;;混凝土結構劣化與表面防護新技術[A];地下空間工程防水與滲漏治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10 汪中;吳瑾;宋永吉;;單摻礦物摻合料混凝土氯離子擴散系數(shù)試驗研究[A];第八屆全國混凝土耐久性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傅軍;新型墻體抗裂抗?jié)B性能及工程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2 劉燕;缺陷混凝土抗氯離子滲透性能及對結構可靠度影響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1年
3 王四巍;單軸和三軸應力下塑性混凝土性能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4 高潤東;復雜環(huán)境下混凝土硫酸鹽侵蝕微—宏觀劣化規(guī)律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5 王強;鋼渣的膠凝性能及在復合膠凝材料水化硬化過程中的作用[D];清華大學;2010年
6 肖前慧;凍融環(huán)境多因素耦合作用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年
7 孫叢濤;基于氯離子侵蝕的混凝土耐久性與壽命預測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8 萬小梅;力學荷載及環(huán)境復合因素作用下混凝土結構劣化機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9 王艷;一般大氣環(huán)境多因素作用下鋼纖維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10 何娟;堿礦渣水泥石碳化行為及機理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湯俊杰;塑性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2 楊明林;塑性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指標試驗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3 胡英澤;氧化物組成對無機礦物聚合物混凝土耐久性的影響[D];沈陽建筑大學;2011年
4 付志恒;偏高嶺土對混凝土體積穩(wěn)定性及顯微結構的影響[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5 徐文冰;補償收縮混凝土的碳化性能與微結構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6 謝春磊;機制山砂的制備、性能及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7 劉偉;摻廢舊輪胎橡膠粉混凝土抗凍耐久性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8 龍玉鳳;莫高窟棧道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李帥;納米材料與粉煤灰復摻對混凝土滲透性能影響的試驗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1年
10 王平;基于性能的水泥基滲透結晶防水材料研究[D];安徽工業(yè)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柳俊哲,呂麗華,左紅軍;混凝土碳化腐蝕時亞硝酸鈉保護鋼筋作用的研究[J];混凝土;2003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伍建平;姚武;劉小艷;;導電水泥基材料的制備及其電阻率測試方法研究[J];材料導報;2004年12期
2 ;《青藏高原嚴酷環(huán)境中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研究與應用》進展順利[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5期
3 閻培渝;鄭峰;;水泥基材料的水化動力學模型[J];硅酸鹽學報;2006年05期
4 馬一平;;常溫可逆溫致變色水泥基材料的研制[J];建筑材料學報;2006年06期
5 ;前言[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6 張士萍;胡平淳;;水泥基材料的結晶壓機理研究[J];硅酸鹽通報;2011年05期
7 趙寶輝;鄒建龍;劉愛萍;徐鵬;;水泥基材料微裂縫自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鉆井液與完井液;2011年S1期
8 劉數(shù)華;徐志惠;孫永波;劉顯軍;張潔;;廢棄玻璃粉在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中的應用研究[J];混凝土與水泥制品;2012年11期
9 王信剛;陳方斌;章未琴;葉栩娜;;發(fā)光透光水泥基材料的力學性能與光學特性[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3年02期
10 王復生;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及其精細制品的發(fā)展[J];硅酸鹽通報;199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武;吳科如;;水泥基材料損傷自愈合的理論與方法[A];2000年材料科學與工程新進展(下)——2000年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2 吳中偉;;特高強纖維水泥基材料[A];纖維水泥制品行業(yè)纖維增強水泥及其制品論文選集(1)(1960~2009)[C];2009年
3 趙順增;劉立;吳勇;曹淑萍;;電磁功能水泥基材料性能初探[A];中國硅酸鹽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4 趙順增;劉立;吳勇;曹淑萍;;電磁功能水泥基材料性能初探[A];中國硅酸鹽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水泥基材料論文集(下冊)[C];2003年
5 馮奇;巴恒靜;梁傳棟;;二級界面對水泥基材料孔結構和性能的影響[A];中國硅酸鹽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水泥基材料論文集(上冊)[C];2003年
6 姚武;劉小艷;伍建平;;碳纖維水泥基材料溫-阻效應研究[A];先進纖維混凝土 試驗·理論·實踐——第十屆全國纖維混凝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7 余小燕;賈治龍;于良;陳宜亨;;短切纖維在不同環(huán)境下對水泥基材料斷裂韌性的影響[A];《硅酸鹽學報》創(chuàng)刊50周年暨中國硅酸鹽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崔素萍;徐西奎;汪瀾;;水化環(huán)境對水泥基材料吸附重金屬離子性能的影響[A];第十屆全國水泥和混凝土化學及應用技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謝友均;馬昆林;龍廣成;;硫酸鹽對水泥基材料物理侵蝕的試驗研究[A];第七屆全國混凝土耐久性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10 于利剛;余其俊;劉嵐;;雜化改性廢橡膠粉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水化作用[A];2011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莉;顯微鏡下看水泥[N];科技日報;2007年
2 樊躋宇;拉法基探討水泥基材料可持續(xù)發(fā)展[N];中華建筑報;2011年
3 駐江蘇記者杜小衛(wèi);江蘇水泥基材料創(chuàng)新成果累累[N];中國建材報;2011年
4 賀元棟;肥城米山公司攜手同濟大學建立水泥基材料研發(fā)實踐基地[N];中國建材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周芳燕;水泥基礎研究緣何受寵[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2年
6 本報記者 胡春明;水泥基材料應用技術成室內(nèi)防水發(fā)展趨勢[N];中國建設報;2006年
7 王驊;法國高泰集團與同濟大學簽署合作協(xié)議[N];中國建材報;2010年
8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yè)規(guī)劃研究院;應對產(chǎn)能過剩關鍵在于轉變發(fā)展方式[N];中國建材報;2012年
9 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院長 姚燕;低碳技術引領水泥混凝土行業(yè)科學發(fā)展[N];中國建材報;2011年
10 駐天津記者 郭關朝 特約記者 王寶芬;天津建材科研所取得良好業(yè)績[N];中國建材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竟竟;水泥基材料高溫微細觀劣化與損傷過程的試驗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09年
2 李清海;硬化水泥基材料熱膨脹性能的研究[D];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2007年
3 韓嶸;水泥基壓電智能器件特性分析[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4 朱明;水泥基材料礦相粉磨機械力化學效應與分形理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5 沈春華;水泥基材料水分傳輸?shù)难芯縖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6 管學茂;水泥基材料在氯鹽環(huán)境中的服役行為及機理研究[D];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2005年
7 何富強;硝酸銀顯色法測量水泥基材料中氯離子遷移[D];中南大學;2010年
8 錢匡亮;納米CaCO_3對水泥基材料的作用、機理及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李響;復合水泥基材料水化性能與漿體微觀結構穩(wěn)定性[D];清華大學;2010年
10 國愛麗;高強水泥基復合材料雷達波吸收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明軍;水泥基材料單一裂縫表面流體流動規(guī)律研究[D];清華大學;2009年
2 張軍學;水泥基材料的自愈合特性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3 陳方斌;發(fā)光透光水泥基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D];南昌大學;2012年
4 李昕;基于電性法研究水泥基材料毛細吸收特性及液體傳輸特征[D];浙江大學;2014年
5 劉振;抗蝕水泥的組成設計與機理研究[D];濟南大學;2011年
6 肖婷;水泥基材料的若干耐久性問題及機理研究[D];河海大學;2005年
7 侯曉燕;模擬酸雨侵蝕條件下水泥基材料性能、組成、孔結構變化分析[D];中南大學;2007年
8 張立華;多組分水泥基材料水化特征與產(chǎn)物性質的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
9 李銘;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材料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2年
10 王曉梅;水泥基材料開裂界面物質傳輸與交換過程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1009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1100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