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動態(tài)復合成長模式——基于美國生物技術企業(yè)的案例研究
本文選題:企業(yè)成長模式 + 資源基礎觀。 參考:《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17年03期
【摘要】:在整合資源基礎觀和資源依賴理論的基礎上,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對美國生物技術企業(yè)的成長模式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結果表明:(1)企業(yè)在長期成長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一種動態(tài)復合的成長模式,即在不同的成長階段,企業(yè)不同程度地組合三種成長模式(內生成長、并購成長、網(wǎng)絡化成長),且這種組合是動態(tài)變化的;(2)樣本企業(yè)都經(jīng)歷了種子期、開始期和成長期三個階段;(3)內部資源基礎和對外部資源的需求推動了企業(yè)對三種成長模式的組合。在不同成長階段,企業(yè)需要對這三種成長模式進行必要的平衡,以獲取長期成長的成功。本文提出了企業(yè)成長的動態(tài)復合成長模式,將內生成長、并購成長和網(wǎng)絡化成長三種成長模式納入同一研究框架,拓展了企業(yè)成長理論。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integrating the theory of resource base and resource depend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rowth model of American biotechnology enterprises by case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he long-term growth process, enterprises present a dynamic compound growth model, that is,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enterprises combine three growth models (endogenous growth, merger and acquisition growth). Network growth), and this combination is dynamic; (2) the sample enterprises have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seed period, beginning stage and growth stage; (3) the internal resource base and the demand for external resources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growth modes.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enterprises need to balance these three growth models to achieve long-term success.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compound growth model of enterprise growth is put forward. Three growth models, endogenous growth, merger growth and network growth, are brought into the sam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the theory of enterprise growth is expanded.
【作者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生物技術及其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法律保障機制研究”(11&ZD170)
【分類號】:F416.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王長根;;3M公司:員工主導成長模式[J];企業(yè)管理;2010年11期
2 蔣寒迪;;兩類茶業(yè)企業(yè)的成長模式比較[J];消費導刊;2006年12期
3 尹生;中國服裝業(yè)七大成長模式 條條道路通巴黎[J];CO.公司;2004年03期
4 柴文靜;;“道法自然”的成長模式[J];21世紀商業(yè)評論;2009年02期
5 ;[J];;年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名宇;航空公司成長模式能否突破做大這一條路?[N];中國民航報;2014年
2 蘇安;經(jīng)濟轉型的關鍵 并非是成長模式的轉換[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2年
3 吳曉燕;反思成長模式中國企業(yè)的現(xiàn)在命題[N];中國經(jīng)營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祁俊;探尋綠色成長模式[N];黃山日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許愿;中國企業(yè)轉換成長模式:獲取商業(yè)價值的最大化[N];機電商報;2008年
6 周慶;“員工自我成長模式”需要升級[N];工人日報;2012年
7 朱小兵;另一種網(wǎng)絡成長模式[N];計算機世界;2006年
8 張冰歌;成長模式正確,才能靠近目標[N];華夏酒報;2011年
9 楊建華;思路引領出路 思路決定出路[N];西藏日報;2004年
10 沈東坡;左右逢源:逸仙園的成長模式[N];北方經(jīng)濟時報;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李通;初創(chuàng)SAAS服務商成長模式研究[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15年
2 鐘幼茶;中小企業(yè)成長模式、主要障礙與提升途徑[D];浙江工業(yè)大學;2008年
3 王華;中國異地商會成長模式與行為策略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武鵬;基于動力能力理論的企業(yè)漸進成長模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4年
5 謝小玲;中外種子企業(yè)商業(yè)成長模式比較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6 張軼;浙江省企業(yè)集群成長模式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03年
7 尹志勇;創(chuàng)業(yè)機會的識別與把握——遠景興業(yè)公司成長模式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8 王曉嶺;行走的軌跡,,生存的隱喻[D];山東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1061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ongshangguanlilunwen/2106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