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角度調整中國能源結構
本文關鍵詞:從全球角度調整中國能源結構 出處:《國際融資》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可再生能源 非化石能源 中國能源結構 能源革命 全球角度 低碳發(fā)展 海上風電 氣候變化 石定寰 能源結構調整
【摘要】:正在中國國際能源峰會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發(fā)表了主題演講,他認為:"應對中國可再生能源所面臨的挑戰(zhàn),實現中國能源革命的發(fā)展目標,一是要全行業(yè)達成共識;二是解決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問題;三是大力加強創(chuàng)新;四是加大實踐力度;五是加強行業(yè)協(xié)作與國際合作。"他這樣說經過短短幾十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有了很大發(fā)展。全球可持續(xù)、綠色低碳發(fā)展的大趨勢表明,全球能源正在向非化石能源領域轉化,以化石能源為主體逐漸向非化石能源為主體的時代過渡。其中,主要因素是由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在此影響下,中國2005年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有法律依據的事情做起來才能持久,無論是對于業(yè)內、業(yè)外的投資者都有長期效應,立法說明要長期做,這對推動整個可再生能源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稍偕茉捶ǔ雠_至今10年間,也是中國可再生能源發(fā)展取得巨大變
[Abstract]:Is China International Energy Summit, China Renewable Energy Association Shi Dinghuan delivered a keynote speech, he said: "with renewable energy China challenges, achieve the goal of development of China energy revolution, one is to industry wide consensus; the two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uge system engineering; the three is to strengthen innovation; the four is to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practice; five is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industry." he said after a few decades, renewable energy China has developed greatly. The trend of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low-carbon development shows that global energy is being transformed into non fossil energy, using fossil fuels as the era of transition gradually to the subject non fossil energy as the main body. The main factor is due to th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a, 2005 by the renewable energy law, a legal basis to do It can be sustained, whether it is for industry, industry and foreign investors have long-term effect, legislation to do a long time, it has tremendous effec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Renewable energy law has been 10 years,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Chinese made great change
【作者單位】: 國際融資;
【分類號】:F426.61
【正文快照】: 經過短短幾十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有了很大發(fā)展。全球可持續(xù)、綠色低碳發(fā)展的大趨勢表明,全球能源正在向非化石能源領域轉化,以化石能源為主體逐漸向非化石能源為主體的時代過渡。其中,主要因素是由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在此影響下,中國2005年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有法律依據的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金煌;福建省農村可再生能源“十五”發(fā)展思路[J];福建能源開發(fā)與節(jié)約;2000年01期
2 周光明;中美可再生能源研討會在美國舉行[J];能源工程;2000年03期
3 ;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的三類扶持政策[J];能源工程;2000年06期
4 朱俊生;加速中國可再生能源商業(yè)化能力建設項目[J];太陽能;2000年03期
5 ;農村可再生能源國際研討會在桂林召開[J];小水電;2000年04期
6 叢德奇,劉慧,楊義鵬;吉林省可再生能源現狀、潛力及發(fā)展對策探討[J];延邊黨校學報;2000年03期
7 ;我國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yè)發(fā)展[J];領導決策信息;2000年49期
8 黎大爵;歐洲可再生能源會議[J];世界農業(yè);2001年03期
9 白衫;水電是廉價的可再生能源,極具獲利能力[J];江西電力;2001年03期
10 ;國家有關部門已出臺支持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的政策[J];中國石油和化工;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青島市可再生能源協(xié)會成立[A];福建省科協(xié)第七屆學術年會能源分會專刊[C];2007年
2 趙剛;;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計劃[A];2008中國生物質能源技術路線標準體系建設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關于印發(fā)鄭州市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實施意見的通知[A];地溫資源與地源熱泵技術應用論文集(第三集)[C];2009年
4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fā)宿遷市全面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實施意見的通知(宿政辦發(fā)[2009]184號)[A];地溫資源與地源熱泵技術應用論文集(第四集)[C];2011年
5 周鳳起;;中國可再生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A];江蘇省能源研究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第十屆學術年會熱電專委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4年
6 胡檜;鐘挺;鄭戈;;可再生能源系統(tǒng)的常見利用形式分析[A];中國農村能源行業(yè)協(xié)會第四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新農村、新能源、新產業(yè)論壇生物質開發(fā)與利用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俞善慶;;上?稍偕茉窗l(fā)展回顧與展望[A];上海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xié)會一、二、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2006年
8 連璞;曹海霞;;完善政策體系 助推山西可再生能源產業(yè)發(fā)展[A];可再生能源開發(fā)利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洪磊;賈峰;吳克;;德國可再生能源現狀及其配套法規(guī)建設[A];安徽新能源技術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發(fā)展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C];2010年
10 ;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啟動[A];節(jié)能減排論壇——福建省科協(xié)第八屆學術年會衛(wèi)星會議論文專刊[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欣憶;部分國家和組織的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目標[N];中國電力報;2005年
2 徐清軍;英國明確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目標[N];中國經濟導報;2005年
3 ;胡錦濤主席給2005北京國際可再生能源大會的致辭[N];人民日報;2005年
4 雅俊;我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發(fā)展尚需解決一些問題[N];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報;2001年
5 張楠;財稅政策如何助推可再生能源[N];中國財經報;2006年
6 董克偉;發(fā)展可再生能源避免唱“獨角戲”[N];中國改革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錢敏;可再生能源:石油和化工企業(yè)商機何在[N];中國化工報;2006年
8 田春 李月;加快發(fā)展可再生能源產業(yè)[N];中國環(huán)境報;2007年
9 劉純銀;科學推動可再生能源發(fā)展[N];中國環(huán)境報;2007年
10 記者 劉榮慧;發(fā)展可再生能源有關政策細則有待完善[N];中國建材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栗寶卿;促進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的財稅政策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0年
2 宋輝;我國可再生能源供給的市場特征與激勵機制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3 曹衛(wèi)兵;可再生能源產業(yè)技術評價與選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4 高新宇;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綜合規(guī)劃模型與政策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1年
5 胡麗霞;北京農村可再生能源產業(yè)化發(fā)展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08年
6 李璐;可再生能源發(fā)展政策影響的分析模型及實證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5年
7 陳軍;中國非可再生能源戰(zhàn)略評價模型與實證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8年
8 黃s,
本文編號:13946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ongshangguanlilunwen/1394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