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過度勞動的法律治理
本文選題:過度勞動 切入點:“過勞死” 出處:《法商研究》2017年03期
【摘要】:過度勞動的法律治理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應有之義,理應超越醫(yī)學對工作傷害或工作猝死的解釋,從社會規(guī)范角度來加強風險治理并謀求法律預防與救濟。故不宜僅滿足于把"過勞死"認定為職業(yè)病、以救濟為導向的治理手段,而應當構建以預防為主、事前預防和事后救濟相結合的、標本兼治的過度勞動法律治理機制:以工作時間過長規(guī)制、勞動定額規(guī)制、職場精神健康保護等為突破口,以用人單位責任為前提,以社會支持為原則,以勞動者自我保護為基石。為此,應當將過度勞動預防納入強制性法規(guī)之中,健全工時、勞動定額管理、職業(yè)安全健康保護等勞動基準法制,制定勞動者疲勞積蓄度監(jiān)察規(guī)范和過度勞動工傷認定標準,并將"過勞死"等列為職業(yè)病給予工傷補償。
[Abstract]:The legal management of excessive labor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which should transcend the medical explanation of work injury or sudden death at work.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norm, we should strengthen risk management and seek legal prevention and remedy. The legal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excessive labor, which combines prevention in advance and relief after the event, is based on excessive working hours regulation, labor quota regulation, protection of mental health in the workplace, etc., and on the premise of employing unit responsibility. Regarding social support as the principle, taking the laborer's self-protection as the foundation stone. To this end, we should include the prevention of excessive labor into the compulsory laws and regulations, perfect the labor standard legal system, such as working hours, labor quota management,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protection, etc. To establish the supervision standard of worker's fatigue accumulation degree and the standard of identifying excessive labor injury, and to make "overwork death" as occupational disease to give industrial injury compensation.
【作者單位】: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13SFB503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4YJC82004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4CJY078)
【分類號】:D922.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喜盈 ,端木正陽;國內首例“過勞死”案紀實[J];政府法制;2001年03期
2 呂律;試論“過勞死”的法律定位[J];中國司法;2003年10期
3 羅財喜;論知識分子過勞死的法律性質及勞動法的完善[J];經紀人學報;2005年01期
4 黃雄;;“過勞死”奪命何時休?[J];工友;2006年01期
5 張問;;過勞死,誰之過[J];檢察風云;2006年14期
6 羅財喜;;對中國“過勞死”問題的法律思考[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年19期
7 羅財喜;;論“過勞死”的概念及法律特征[J];消費導刊;2008年19期
8 羅財喜;;“過勞死”問題研究現(xiàn)狀述評及研究意義[J];法制與社會;2008年29期
9 羅財喜;;中國“過勞死”的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J];現(xiàn)代商業(yè);2008年33期
10 吳義太;肖贛萍;;我國“過勞死”立法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1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仲青;“過勞死”:生命與金錢博弈[N];中國改革報;2007年
2 康勁;日本立法干預“過勞死”[N];中國改革報;2007年
3 李紅軍;立法干預 善待生命[N];中國改革報;2007年
4 王旭東;預防“過勞死”,法律才是“急救藥”[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5 本報記者 沈衍琪;普華永道女碩士“過勞死”難界定[N];北京日報;2011年
6 胡橋;“過勞死”的法律規(guī)制[N];天津政法報;2012年
7 本報記者 陳亮;過勞死,,誰之過?[N];福建日報;2013年
8 北京市懷柔區(qū)人民法院 吳成臣;拿什么來防止過勞死[N];人民法院報;2013年
9 俞飛;網(wǎng)絡寫手猝死敲響“過勞死”警鐘[N];法制日報;2013年
10 本報記者 劉長發(fā) 商宇;立法預防“過勞死”[N];重慶日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艾海燕;過勞死制度反思和法律機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2 羅雨晴;論“過勞死”的法律規(guī)制[D];內蒙古大學;2012年
3 李曉嵐;我國過勞死法律問題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5年
4 汪飛;“過勞死”的法律規(guī)制研究[D];貴州大學;2008年
5 劉金漢;我國“過勞死”問題的立法研究[D];南昌大學;2009年
6 石玉;“過勞死”問題的法律調整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7年
7 韓茹;“過勞死”的法律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4年
8 彭學鋒;我國加班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6830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68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