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恐慌語境下對我國刑法修正的過罪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5-13 01:53
刑事立法一向被認為是重大的國家活動之一,美國著名刑法學者道格拉斯·胡薩克認為其重要程度僅次于戰(zhàn)爭。而我國從1979《刑法》頒布至今,刑法以年均一次的頻率被修改著,從《刑法修正案(一)》到《刑法修正案(十)》,增加罪名三十余個,單向犯罪化的態(tài)勢顯著。雖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犯罪圈的擴大是大勢所趨,但是學界廣泛存在對我國刑法修正存在過罪化的擔憂。何榮功、姜敏、勞東燕等學者都分別從法哲學、系統(tǒng)論等法學觀點對當下刑事立法中的過罪化倪態(tài)進行了批判。但是對于過罪化是“何”之過的問題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復。因此筆者在章首首先解決了過罪化的基準問題,明確了過罪化不是單純地刑事立法罪名的增加,而是入刑的“罪”沒有恪守刑法的必要性和謙抑性原則。在明確了過罪化的概念和基準之后,筆者從我國刑法修正案的內容入手,通過對騙取貸款罪、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等相關罪名的分析,認為我國當下的刑事立法,不論是在立法價值還是立法技術層面都存在過罪化表征。通過對過罪化生成的社會經濟、文化心理、政治方面因素的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在過罪化的生成過程之中,社會學方面的因素發(fā)揮的作用極大。因此,筆者引入了社會學中的“道德恐慌”理論來解釋過罪化的生成...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我國研究現(xiàn)狀及水平
1.3 創(chuàng)新點及不足
第2章 我國刑法修正的過罪化危機
2.1 過罪化的概念和基準
2.2 我國刑法修正的過罪化表征
2.2.1 立法價值層面:刑法浪漫主義窠臼
2.2.2 立法技術層面:刑法處罰范圍失當擴張
第3章 我國刑法修正過罪化的生成機制分析
3.1 我國過罪化現(xiàn)狀的成因分析
3.2 道德恐慌理論的淵源及闡述
3.3 道德恐慌致過罪化的生成路徑
3.2.1 媒體夸大報道引發(fā)民眾恐慌情緒
3.2.2 “偏離放大螺旋”效應促使非理性立法的產生
第4章 道德恐慌致過罪化的反思
4.1 過罪化易引發(fā)新的社會治理危機
4.2 過罪化易加劇犯罪的產生
4.3 過罪化易對公民權利形成妨害
4.4 過罪化易對國家司法資源形成負擔
4.5 過罪化易削弱刑法的公信力
第5章 道德恐慌致過罪化的化解途徑
5.1 法律外化解途徑
5.1.1 加強媒體自律,堅持客觀報道
5.1.2 政府應重視社會信用體系的重建
5.2 法律內化解途徑
5.2.1 刑事立法應符合刑法必要性和謙抑性
5.2.2 刑事立法應在回應社情輿論中保持理性態(tài)度
5.2.3 刑事立法應注重多元立法的建設
第6章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3815059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我國研究現(xiàn)狀及水平
1.3 創(chuàng)新點及不足
第2章 我國刑法修正的過罪化危機
2.1 過罪化的概念和基準
2.2 我國刑法修正的過罪化表征
2.2.1 立法價值層面:刑法浪漫主義窠臼
2.2.2 立法技術層面:刑法處罰范圍失當擴張
第3章 我國刑法修正過罪化的生成機制分析
3.1 我國過罪化現(xiàn)狀的成因分析
3.2 道德恐慌理論的淵源及闡述
3.3 道德恐慌致過罪化的生成路徑
3.2.1 媒體夸大報道引發(fā)民眾恐慌情緒
3.2.2 “偏離放大螺旋”效應促使非理性立法的產生
第4章 道德恐慌致過罪化的反思
4.1 過罪化易引發(fā)新的社會治理危機
4.2 過罪化易加劇犯罪的產生
4.3 過罪化易對公民權利形成妨害
4.4 過罪化易對國家司法資源形成負擔
4.5 過罪化易削弱刑法的公信力
第5章 道德恐慌致過罪化的化解途徑
5.1 法律外化解途徑
5.1.1 加強媒體自律,堅持客觀報道
5.1.2 政府應重視社會信用體系的重建
5.2 法律內化解途徑
5.2.1 刑事立法應符合刑法必要性和謙抑性
5.2.2 刑事立法應在回應社情輿論中保持理性態(tài)度
5.2.3 刑事立法應注重多元立法的建設
第6章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38150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3815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