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純正不作為犯義務來源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12 00:43
不純正不作為犯中作為義務來源的判斷,是刑法理論中的重大爭議問題。近年來由于德日刑法理論在我國的介紹和引進,我國學者開始反思過去占有通說地位的形式義務說理論所具有的缺陷,并嘗試從實質上探求作為義務的來源。從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形式義務說理論是對作為義務進行的形式列舉,具有較為明確的標準;而我國的實質義務理論則主要由國外引入,從實質方面說明作為義務的確比形式所采取的列舉方法更有優(yōu)勢。目前,形式義務理論與實質義務理論在我國都有眾多支持者,并且存在將形式義務來源與實質義務來源相結合的折中理論。理論上的爭議并不利于司法實踐正確處理不作為犯問題,故本文通過對現(xiàn)有的作為義務來源理論和相關案例的分析,并以期待可能性的角度,對作為義務理論的合理性進行判斷,以期為不純正不作為犯義務來源問題的解決提供一定助力。本文首先明確了不作為犯罪的相關基礎概念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其次對現(xiàn)有的各種作為義務來源理論進行評析,可以發(fā)現(xiàn)德日刑法理論中的作為義務來源,具有一個從形式向實質發(fā)展的過程,而我國在作為義務理論實質化運動開啟后,出現(xiàn)了將形式作為義務理論與實質作為義務理論相結合的折中理論。考慮到作為義務的確定是不純正不...
【文章來源】:昆明理工大學云南省
【文章頁數(shù)】: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不純正不作為犯基礎理論概述
(一)不作為的行為性
(二)不作為與作為的區(qū)分
(三)不純正不作為犯的處罰條件
(四)作為義務的體系定位
(五)不純正不作為犯與罪刑法定
二、中外作為義務理論考評
(一)德日刑法理論中的形式義務說
(二)我國形式作為義務理論的展開
(三)作為義務理論的實質化
(四)實質作為義務理論評述
(五)第三條道路:形式與實質相結合理論
三、形式作為義務與實質作為義務理論的進一步考問
(一)期待可能性視角下的作為義務理論
(二)作為義務理論的不足
(三)形式作為義務與實質作為義務的辯證關系
四、完善的路徑構想:形式與實質結合說
(一)形式與實質相結合的路徑提倡
(二)形式作為義務的判斷內容
(三)實質作為義務的判斷內容
結語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論文
本文編號:2911528
【文章來源】:昆明理工大學云南省
【文章頁數(shù)】: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不純正不作為犯基礎理論概述
(一)不作為的行為性
(二)不作為與作為的區(qū)分
(三)不純正不作為犯的處罰條件
(四)作為義務的體系定位
(五)不純正不作為犯與罪刑法定
二、中外作為義務理論考評
(一)德日刑法理論中的形式義務說
(二)我國形式作為義務理論的展開
(三)作為義務理論的實質化
(四)實質作為義務理論評述
(五)第三條道路:形式與實質相結合理論
三、形式作為義務與實質作為義務理論的進一步考問
(一)期待可能性視角下的作為義務理論
(二)作為義務理論的不足
(三)形式作為義務與實質作為義務的辯證關系
四、完善的路徑構想:形式與實質結合說
(一)形式與實質相結合的路徑提倡
(二)形式作為義務的判斷內容
(三)實質作為義務的判斷內容
結語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論文
本文編號:29115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291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