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刑法論文 >

財產(chǎn)罪中重復取得行為的性質(zhì)界定

發(fā)布時間:2019-02-25 11:25
【摘要】:對于財產(chǎn)罪中的重復取得行為,我國刑法理論通常將其作為不可罰的事后行為來處理,這實際上屬于競合論解決法。由于該解決方案既無法與取得罪中所說的取得的本來含義相協(xié)調(diào),又會導致對幫助銷贓的行為定性不當,作為其理論根基的表現(xiàn)理論本身也存在著重大缺陷,因此其存在的合理性值得懷疑。與此相反,構(gòu)成要件解決法可以較為妥善地解決上述問題,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因而值得提倡。根據(jù)構(gòu)成要件解決法,重復取得行為并不具備取得罪的構(gòu)成要件符合性。當具備構(gòu)成要件符合性的取得行為由于實體或程序上的原因不能被處罰時,事后的重復取得行為不能被單獨加以處罰。
[Abstract]:The theory of criminal law in China is usually treated as a non-punishable ex-act in the case of the repetition of the property crime, which in fact belongs to the conflict resolution method. Since the solution is not in harmony with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acquisition, it can lead to the qualitative and improper conduct of the aid of the crime, and the theory of performance as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s also a major defect, and the rationality of its existence is doubtful. In contrast, the component solution method can solve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in a better way, and has greater rationality and is worth promoting. According to the constituent element solution, the repeated acquisition of the act is not in conformity with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he crime. When an act of obtaining an element of conformity can not be punished as a result of an entity or a procedure, the subsequent repeat acquisition can not be punished separately.
【作者單位】: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4M551365) 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yǎng)資助計劃(ZZHZ14010) 2014年度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刑民交叉視野中的占有問題研究”(14SFB30014)的階段性成果 上海市高校一流學科(華東政法大學刑法學)建設(shè)計劃項目資助
【分類號】:D924.3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袁忍強;;回歸法律關(guān)系根源的時效制度[J];當代法學;2011年03期

2 陳洪兵;;財產(chǎn)犯的事后行為評價問題[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6期

3 李凱;;刑法解釋方法的體系建構(gòu)——以目的論解釋之限定為視角[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4年01期

4 郭小亮;朱煒;;盜竊后處分財物行為的刑法評價——基于不可罰的事后行為之考察[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4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訓;;打開刑法之門——評刑法學家陳興良教授的學術(shù)情懷[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2 趙運鋒;;刑事政策對刑法解釋的影響及反思[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3 何承斌;;試論人權(quán)的刑法保障的若干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周銘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5 王洪坤;;期待可能性理論引入我國刑法之思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8期

6 龔紅衛(wèi);;嫖宿幼女罪應(yīng)重新置于強奸罪條款[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7 劉學峰;;論不能犯的判斷[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8 梁根林;;中國死刑控制論綱——立足于具體國情的制度設(shè)計[J];北大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9 劉士心;;不純正不作為犯罪中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wù)研究[J];北方法學;2007年06期

10 王志祥;;論結(jié)果加重犯的構(gòu)造[J];北方法學;200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望原;鄒兵;;試論民事賠償對不起訴的影響和具體適用[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孫日華;;警察如何解釋?——從“鄧玉嬌案”引發(fā)的思考[A];第四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9年

3 姚兵;;德國犯罪論體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評[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分冊[C];2008年

4 蘇明月;;不同平臺上的不同“犯罪”——刑法中的、刑法學上的、犯罪學上的犯罪概念辨析[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張秀玲;;社會弱勢群體的弱勢——犯罪未成年人的法律保護分析[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游偉;謝錫美;;法治視野下的“嚴打”刑事政策[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靳高風;;刑事學的學科構(gòu)建芻議——關(guān)于研究犯罪現(xiàn)象的學科的建設(shè)問題[A];犯罪學論叢(第三卷)[C];2005年

8 王牧;;論犯罪學與刑法學的科際界限[A];犯罪學論叢(第三卷)[C];2005年

9 高艷東;;現(xiàn)代刑法的邏輯起點:社會應(yīng)接受罪犯和容耐犯罪[A];犯罪學論叢(第四卷)[C];2006年

10 于世忠;房緒興;;刑事法治論域中的刑法目的[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陳玲;背信犯罪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許青松;間接正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劉源;論我國犯罪構(gòu)成結(jié)構(gòu)之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李曉歐;不純正不作為犯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白云飛;規(guī)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王青;核恐怖主義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張向東;基準刑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湯媛媛;保險法近因原則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劉耀彬;馬克思主義犯罪學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小強;對我國資格刑的分析與思考[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陳婧;不作為犯的理論研究與立法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宋曉龍;論不真正不作為犯的作為義務(wù)來源[D];湘潭大學;2009年

4 余勝;認罪從寬制度芻議[D];湘潭大學;2009年

5 范登殿;合同詐騙罪中“合同”概念之解析[D];湘潭大學;2010年

6 王鋼;故意殺人罪立法的完善[D];湘潭大學;2010年

7 汪曼喬;刑事被害人過錯責任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8 王靜;試論刑事司法中的形式合理性與實質(zhì)合理性[D];蘇州大學;2010年

9 張傳偉;犯罪構(gòu)成及要素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10 謝yN青;刑事被害人過錯初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凱;;醉酒駕車肇事案件定性問題之思考[J];法商研究;2009年06期

2 張馳;論訴訟時效客體[J];法學;2001年03期

3 吳允鋒;;也論搶劫信用卡并使用行為之定性——與劉明祥教授商榷[J];法學;2011年03期

4 鄧子濱;;如何看待國家官員的超法規(guī)免責事由[J];法學;2012年08期

5 翟志勇;;歷史法學的政治成熟[J];讀書;2013年06期

6 李永軍;;物權(quán)與債權(quán)的二元劃分對民法內(nèi)在與外在體系的影響[J];法學研究;2008年05期

7 陰建峰;曹云;;盜竊信用卡并使用行為定性解析[J];刑法論叢;2011年01期

8 王立,王作富,楊敦先,張明楷,陳勇;在取款機上拾卡后惡意取款、轉(zhuǎn)賬如何定性[J];人民檢察;2005年08期

9 張文江;從權(quán)利到時效[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2年S1期

10 霍海紅;;對我國訴訟時效期間的多維反思[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8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鎖文;侵占罪的認定[J];市場經(jīng)濟導報;2000年12期

2 馬新文;侵占罪之侵犯對象芻議[J];鐵道部鄭州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3 張春霞;論侵占罪[J];天府新論;2000年01期

4 張國明;關(guān)于侵占罪的幾個問題探析[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0年S1期

5 單民;簡論侵占罪的立法完善[J];檢察實踐;2000年02期

6 劉柏霖;侵占罪的立法不足與完善[J];檢察實踐;2000年06期

7 杜國強;論我國刑法中侵占罪的重構(gòu)[J];新疆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8 楊柳;論《刑法》新增設(shè)的侵占罪[J];銅仁師專學報(綜合版);2000年04期

9 陳u&;侵占罪辨析[J];法律適用(國家法官學院學報);2001年09期

10 趙俊新,何懿甫;個人信用缺失的刑法對策——試論欠債不還可以構(gòu)成侵占罪[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胡玉林;;關(guān)于承運人“偷梁換柱”占有貨物之行為性質(zhì)的論證[A];貴州法學(2014年第9期)[C];201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新;芻議侵占罪的立法缺陷[N];江蘇法制報;2005年

2 東文;非法財物能否成為侵占罪的對象[N];江蘇經(jīng)濟報;2004年

3 北京市行政學院、上海市檢察院一分院 王菲邋曹堅;從實質(zhì)角度理解侵占罪的對象范圍[N];檢察日報;2007年

4 曹堅;如何更好地把握侵占罪認定范圍[N];上海金融報;2008年

5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 張劍 北京市房山區(qū)人民檢察院 甄卓;隱藏自家院中錢物是否屬于侵占罪對象[N];人民法院報;2009年

6 江西省定南縣人民檢察院 羅立華 林華;侵占罪在特定情形下應(yīng)納入公訴范疇[N];檢察日報;2010年

7 肖中華;侵占罪的司法適用[N];檢察日報;2001年

8 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qū)檢察院 李新;侵占罪的立法缺陷[N];今日信息報;2005年

9 李惠平;對侵占罪的司法認定[N];江蘇經(jīng)濟報;2001年

10 逄錦溫;侵占罪中拒不退還或交出的司法認定[N];人民法院報;200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偉;侵占罪若干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2 胡華艷;論侵占罪[D];黑龍江大學;2009年

3 杜道泉;論侵占罪[D];鄭州大學;2001年

4 董應(yīng)平;侵占罪研究[D];安徽大學;2004年

5 朱華;侵占罪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6 曲曉娟;侵占罪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7 來媛媛;論侵占罪[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8 黃亦飛;論侵占罪[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暉;侵占罪爭議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10 徐小東;論侵占罪[D];黑龍江大學;2005年

,

本文編號:243011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243011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2736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