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無價值論與行為無價值論之爭的中國展開
[Abstract]:The rise of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the theory of resultant non-value and the theory of behavioral non-axiology in criminal jurisprudence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theory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the theory of four elements and the theory of stratum. The theoretical consensus on the system of crime theory forms the soil for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the theory of result and the theory of behavior without value. Results the theory of non-value and the theory of non-axiology of behavior have duality to the category, which is not strictly corresponding to the theory of objective illegality and the theory of subjective illegality. Results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the theory of no value and the theory of behavior is an internal argument of objectivism in criminal law. Compared with the argument between the theory of result without value and the theory of behavior without value in German and Japanese criminal law, the argument between the theory of result without value and the theory of behavior without valu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our country, the definition of "norm" by the non-value theorists has a changeable phenomenon, which leads to the constant change of the theoretical content. Jacobs' gauge theory has the meaning beyond the category of behavioral non-value theory,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eparate it from the result non-value theory and the behavior non-value theory.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法學院;
【基金】:日本名城大學研究經費的資助
【分類號】:D91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G·雅各布斯,王世洲;刑法保護什么:法益還是規(guī)范適用?[J];比較法研究;2004年01期
2 杜文俊;陳洪兵;;二元的行為無價值論不應是中國刑法的基本立場[J];東方法學;2009年04期
3 釗作俊,李勇;結果無價值初論[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4 馮軍;刑法的規(guī)范化詮釋[J];法商研究;2005年06期
5 陳興良;;四要件:沒有構成要件的犯罪構成[J];法學家;2010年01期
6 黎宏;行為無價值論與結果無價值論:現(xiàn)狀和展望[J];法學評論;2005年06期
7 歐陽本祺;;規(guī)范違反說之批判——與周光權教授商榷[J];法學評論;2009年06期
8 勞東燕;;刑法中的客觀不法與主觀不法——由故意的體系地位說起[J];比較法研究;2014年04期
9 張明楷;新刑法與法益侵害說[J];法學研究;2000年01期
10 黎宏;;我國犯罪構成體系不必重構[J];法學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少元;;近代西方刑法新舊派理論對《欽定大清刑律》的影響[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02期
2 胡云騰;許士友;;新《刑法》施行以來我國的刑法學研究綜述[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2期
3 黃云波;;未遂犯的處罰根據(jù)——兼談犯罪的本質[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4 溫文治,陳洪兵;對重婚罪的重新解讀——兼對妨害婚姻、家庭罪整體搬遷之利弊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5 梅錦;;論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完善——以不同犯罪論體系的比較為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6 賈健;;法益還是規(guī)范:見危不助究竟侵害了什么?——以德國刑法典323條c為基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7 劉振東;;論刑法中客觀主義的合理性[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王振生;;未遂犯與不能犯界限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9 袁二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視野中的盜竊罪司法解釋[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10 劉學峰;;論不能犯的判斷[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光駿;;關于刑事和解的幾個法律問題[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呂禮華;;死刑問題探討[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劉俏;;淺析《水污染防治法》中飲用水源的保護[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黨惠娟;;試論環(huán)境犯罪客體的界定及刑法規(guī)范的相關完善[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羅慶群;;論刑事庭審證據(jù)裁定對檢察公訴權的制衡——以刑事審判認證為視點[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6 樊鵬;;環(huán)境刑法法益初論[A];2008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中卷)[C];2008年
7 姚兵;;德國犯罪論體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評[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分冊[C];2008年
8 郭勤;劉士心;張淼;;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理念之界定與比較研究[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5年
9 王牧;;論犯罪學與刑法學的科際界限[A];犯罪學論叢(第三卷)[C];2005年
10 郭勤;劉士心;張淼;;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理念之界定與比較研究[A];犯罪學論叢(第四卷)[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陳玲;背信犯罪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吳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態(tài)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許青松;間接正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劉源;論我國犯罪構成結構之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周旋;“公私財物”之內涵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李曉歐;不純正不作為犯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李貴揚;刑事訴訟中被害人權利探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白云飛;規(guī)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郭磊;量刑情節(jié)適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海霞;權利行使過程中的敲詐勒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彭慧玲;論交通肇事罪的認定[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張t,
本文編號:23888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2388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