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行為實施后取財行為研究
[Abstract]:There is no dispute as to the behavior of the perpetrator who acquires the property of others by means of violence, coercion, etc., whether in judicial practice or in theory, But when the victim is killed after the perpetrator takes money or in other violent crimes after the temporary decision to obtain the victim property but there is a greater controversy. There are theories of robbery, larceny, embezzlement and robbery in the theoretical circle, 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ing.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has made the relevant judicial explanation, confirmed the act of obtaining other people's property temporarily after the violent act, settled the dispute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but whether it is reasonable or not is open to question. From the angle of explana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rimes of robbery, larceny and embezzlement in essence, and clarifies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which must be possessed as each charge and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On this ba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unwritten elements of the unwritten elements constituting the purpose of illegal possession of the crime of robbery must be produced before the end of the violent act, when the perpetrator's violent act is over,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laces, it should be regarded as larceny, embezzlement, or snatch.
【學位授予單位】:黑龍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D92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史衛(wèi)忠;;論我國刑法中行為犯的概念[J];法學家;2000年03期
2 李希慧,童偉華;論行為犯的構造[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2年06期
3 張明楷;論短縮的二行為犯[J];中國法學;2004年03期
4 任海濤;;單一行為犯之承繼共同正犯研究[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5 魏修臣;;行為犯概念探討[J];法制與社會;2009年28期
6 劉權坤;;行為犯研究[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劉曉莉;計拓;;生產、銷售假藥罪作為行為犯的刑法經濟評析[J];吉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6期
8 劉紅艷;;論短縮二行為犯及其共犯形態(tài)[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9 劉紅艷;;短縮二行為犯犯罪形態(tài)研究[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06期
10 ;女鄰居的行為犯不犯法?[J];農村天地;1994年08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政法大學刑法學博士研究生 李懷勝;生產、銷售不符合衛(wèi)生標準的食品罪也應改為行為犯[N];檢察日報;2011年
2 上海市檢察院 包健;如何認定瀆職罪中行為犯未遂[N];檢察日報;2007年
3 韓城市檢察院公訴科科長 劉朝陽;從方法行為犯如何定罪引發(fā)的探討[N];西部法制報;2010年
4 尚召生 談 強;抗拒檢查逃跑劫車的行為如何定罪?[N];人民法院報;2002年
5 本報記者 孫銘;“行為犯”模式核定騙貸罪[N];21世紀經濟報道;2006年
6 戴娟;對介紹賣淫罪的幾點思考[N];江蘇法制報;2005年
7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秉志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法學博士 肖中華;如何確定隔地犯的行為和結果[N];人民法院報;2003年
8 武漢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覃劍峰邋山東政法學院講師 安軍;認定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應注意的兩個問題[N];人民法院報;2008年
9 彭陽春;他的行為不應構成誹謗錯誤[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2年
10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 孫穎菲;運輸毒品罪形態(tài)的認定[N];人民法院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霜;刑法中的行為概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建軍;盜竊罪新增行為類型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2 張雅梅;論盜竊罪中扒竊行為的認定[D];山東大學;2015年
3 鄭瑋;刑法中居間介紹行為的定位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5年
4 田新;暴力行為實施后取財行為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年
5 姚順坡;復合行為犯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6 韓士隊;行為犯若干問題探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7 魏修臣;行為犯的概念及其未完成形態(tài)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8 劉紅艷;論短縮的二行為犯[D];湘潭大學;2009年
9 陳睿;試論連續(xù)行為犯[D];吉林大學;2007年
10 楊曦;復合行為犯犯罪形態(tài)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1881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2188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