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自動性之判斷——基于積極一般預(yù)防的規(guī)范性標準
本文選題:犯罪中止 + 自動性。 參考:《政法論壇》2015年04期
【摘要】:在犯罪中止自動性的判斷上,通說向來奉法蘭克公式為圭臬,但該公式所遵循的心理學標準思路不但違反心理學原理,且會導(dǎo)致不合理的結(jié)論。應(yīng)當堅持規(guī)范性標準的思路,即根據(jù)中止犯特權(quán)之規(guī)范目的來判斷自動性。中止犯特權(quán)之目的是推進積極的一般預(yù)防,即通過減免中止犯的刑罰,提倡中止動機所包含的抵御犯罪誘惑的行為選擇模式,從而強化國民相應(yīng)的守法習慣。只有違背犯罪理性策略的停止意思,才是抵御犯罪誘惑的正確的行為選擇,才是值得作示范性鼓勵的動機。因此,自動性標準須以犯罪理性策略為參考:若行為人的停止決意符合犯罪理性策略,則排除自動性;若停止決意違背犯罪理性策略,則具備自動性。
[Abstract]:On the judgment of the automaticity of the discontinuation of the crime, it is said that the French formula is regarded as the standard, but the psychological standard of this formula not only violates the psychological principle, but also leads to the unreasonable conclusion. It should adhere to the thought of standard standard, that is to judge the automaticity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the privileges of the discontinued offense. It is to promote positive general prevention, that is, by reducing the penalty of discontinuation of the criminal and advocating the mode of behavior choice to resist the temptation of the crime, thus strengthening the corresponding habit of law-abiding. Only violating the stop meaning of the rational strategy of crime is the correct choice to resist the temptation of the crime, and it is worth demonstrating. Motivation of encouragement. Therefore, the standard of automaticity must be referred to the criminal rational strategy: if the stop of the actor is determined to conform to the rational strategy of the crime, the automaticity is excluded; and if the decision is stopped against the rational strategy of the crime, it is automatic.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法學院;中山大學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研究中心;
【基金】:司法部中青年項目(編號12SFB301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青年教師培育項目(編號1209015) 廣東省高校優(yōu)秀青年創(chuàng)新人才培育項目(編號WYM10110)資助
【分類號】:D91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立眾;;中止犯減免處罰根據(jù)及其意義[J];法學研究;2008年04期
2 王錫水;是殺人未遂還是殺人中止[J];人民司法;1989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彬;;論WTO的“自給自足性”——從“自給自足體系”概念出發(fā)[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2期
2 胡萬年;王陽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與康德意志自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3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4 胡萬年;;奧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維度——兼與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5 王紅;;消費文化時代的媒體倫理精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6 方國武;;從“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論的理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王建軍;;康德自由理論的兩個前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8 王強;;道德哲學的三種悖論形態(tài)[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9 成海鷹;;波德萊爾筆下的城市巴黎、都市情感和體驗[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古玉;;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自我”[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宮睿;;作為理性的批判的“啟蒙”——對康德“啟蒙”思想的一個闡釋[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shù)前沿論叢(上)[C];2011年
2 劉月嶺;;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趙祥祿;;“仁”與“絕對命令”——孔子與康德的道德人生觀比較研究[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馬建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gòu)建下的刑罰執(zhí)行——論強化服刑人員的思想教育[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5 馬永慶;;公共文明建設(shè)中的榮辱觀教育[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6 陳永慧;;文明秩序助推和諧社會構(gòu)建進程——淺議“排隊推動日”活動在社會秩序建設(shè)中的作用[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7 李金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精神文明建設(shè)新趨向[A];“傳承人文奧運精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shè)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8 高劍平;;追問技術(shù)與倫理[A];“科技高速發(fā)展對倫理道德底線的沖擊及其化解”主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趙華;;兩種文化的理性解讀[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徐衛(wèi)紅;;從康德的角度看現(xiàn)代道德教育的一個誤區(qū)[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2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9 李振;延安《解放日報》中的性別與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孫經(jīng)國;從理想性政治哲學到現(xiàn)實性政治哲學[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琰;組織與個體互為塑造關(guān)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zhuǎn)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笛;論道德義務(wù)不能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wù)來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劉昌頂;以人為本的哲學視角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萬波;科學發(fā)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學;2010年
6 王輝;科學發(fā)展觀的生態(tài)價值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彬;慈善意識:我國慈善事業(yè)的倫理困境[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唐杰;大學生誠信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糜澤敏;新形勢下加強高校輔導(dǎo)員隊伍建設(shè)的思考[D];蘇州大學;2010年
10 呂武;轉(zhuǎn)基因農(nóng)產(chǎn)品推廣的倫理審視[D];河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梁晟源;周偉良;;中止犯減免處罰的根據(jù)[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2 魏東,李運才;中止犯的處罰根據(jù)檢討[J];江西公安?茖W校學報;2005年03期
3 袁彬,李旭;中止犯處罰若干問題研究[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朝陽;論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J];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2 林亞剛;論犯罪中止的若干爭議問題[J];法學評論;2003年06期
3 ;綁架后因害怕又將人質(zhì)送回,是否屬于犯罪中止?[J];人民檢察;2003年12期
4 廖瓊;簡議犯罪中止[J];新疆社科論壇;2003年04期
5 袁彬,馮景旭;論我國共同犯罪中止理論及其完善[J];法律適用;2004年03期
6 龍在飛,彭娟;試論共犯的犯罪中止[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03期
7 丁華宇;中國與俄羅斯犯罪中止問題比較研究[J];新鄉(xiāng)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8 繆樹權(quán);談?wù)劜糠止卜阜缸镏兄沟恼J定[J];檢察實踐;2005年05期
9 黨惠娟;;中國內(nèi)地和澳門刑法中犯罪中止若干問題之比較[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0 于同志;陳伶俐;;共同犯罪中止新論[J];人民司法;2007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楊曉麗;毛守銳;;淺析部分共同犯罪中止的認定標準[A];當代法學論壇(2008年第4輯)[C];2008年
2 趙鵬宇;;淺析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3輯)[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之倉;放棄重復(fù)侵害能否認定犯罪中止[N];檢察日報;2001年
2 于書峰 王子英;共同犯罪中對個別共犯認定犯罪中止不宜過嚴[N];檢察日報;2004年
3 彭貴良;部分共犯退出共犯關(guān)系可成立犯罪中止[N];人民法院報;2005年
4 張加林;該案從犯行為是否構(gòu)成犯罪中止?[N];江蘇法制報;2006年
5 吳小強;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如何認定[N];江蘇法制報;2007年
6 重慶市大足縣檢察院 羅洪亮;投毒后報警是否成立犯罪中止[N];檢察日報;2008年
7 ;敲詐信發(fā)出后未去取款是犯罪中止還是未遂?[N];天津政法報;2008年
8 常州市武進區(qū)檢察院 戎東寶;如何認定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N];江蘇法制報;2010年
9 孫躍君;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成立[N];江蘇經(jīng)濟報;2011年
10 清華大學法學院 劉艷燕;行為沒能有效阻止結(jié)果發(fā)生的仍有可能成立犯罪中止[N];人民法院報;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游國戰(zhàn);論犯罪中止[D];河南大學;2009年
2 彭伶俐;犯罪中止的博弈分析[D];湖南大學;2010年
3 霍穎;犯罪中止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4 袁彬;犯罪中止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5 張傳奇;論犯罪中止[D];河南大學;2013年
6 謝星;犯罪中止若干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7 宋佳棋;犯罪中止若干問題的思考[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8 姚遠;論我國刑法中的犯罪中止[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9 閆永紅;共同犯罪中止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10 邵勇;犯罪中止研究[D];安徽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781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1878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