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邊疆地區(qū)的刑罰思維方式研究——文化與社會人類學的考察與分析
本文選題:法律邊疆地區(qū) 切入點:刑罰思維方式 出處:《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01期
【摘要】:當前,我國法律邊疆地區(qū)的制度結構依然是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構成的二元結構,對該地區(qū)的刑罰運行構成了明顯的制約。以民族國家理論為基礎而形成的刑罰壓制思維過于強調正式制度的作用,無法在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間建立有效聯(lián)系,進而使正式制度無法有效展開,因而應當受到清理。以刑法謙抑主義為理論基礎的刑罰治理思維,強調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間的有效對接,不僅能夠有效解決刑事沖突,而且有利于增強正式制度的合法性基礎,因而應當?shù)玫教岢⑶夷軌蛲ㄟ^建立商談與妥協(xié)理論得到貫徹。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ystem structure in the legal frontier area of our country is still a dual structure composed of formal institution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 The penalty suppression thinking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the nation state is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the formal system, and can not establish an effective link between the formal system and the informal system. So that the formal system can not be carried out effectively, and should be cleaned up. The criminal punishment governance think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odesty and suppression of criminal law, emphasizing the effective docking between formal system and informal system,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solve the criminal conflict. And it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legitimacy of the formal system and should be advocated and implemented by establishing the theory of negotiation and compromise.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國家檢察官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BFX046)
【分類號】:D91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蘇永生;;中國藏區(qū)刑事和解問題研究——以青海藏區(qū)為中心的調查分析[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1年06期
2 蘇永生;;“賠命價”習慣法:從差異到契合——一個文化社會學的考察[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發(fā)民;徐光華;;罪刑法定視野下的禁止類推之解讀[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2 石國亮;;論政黨價值觀的功能[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3 梅錦;;論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完善——以不同犯罪論體系的比較為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4 高仕銀;;罪刑法定明確性原則的本土化進路——以域外明確性判斷標準考察為基礎的展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5 孫勇;劉慶豐;;科學發(fā)展觀與政治合法性多元基礎之構建[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6 黃裳裳;;理解“典型環(huán)境”觀念的理性基礎及多元視角[J];安徽文學論文集;2005年00期
7 劉雨辰;;賦權與公共部門的合法性風險及其規(guī)避——基于公共服務市場化的視角[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8 馮月季;;符號學視野下的哈貝馬斯“主體間性”思想[J];安順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9 韓春暉;;民主:一種世俗化的實踐理性——評熊彼特的民主觀兼談對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啟示[J];北大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10 黑靜潔;;反思客觀歸責[J];北大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鄒平林;杜早華;;在私人道德與制度倫理之間——“小悅悅事件”帶來的倫理反思[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2 張璐;;簡述哈貝馬斯科技批判理論的主要內容[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3 金曉晨;張紅;;組建多邊主導的中國—東亞地區(qū)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法律模式研究[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七)[C];2008年
4 龔廷泰;;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合法性的法哲學思考[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5 張靜煥;;法律邏輯視閾下的“禁止”和“允許”[A];第十六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國法律邏輯三十年)[C];2008年
6 印大雙;;中國法律推理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A];法律邏輯與法律思維——第十七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交流論文[C];2009年
7 周敏凱;;政治認同建構與和諧社會建設[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8 金曉晨;張紅;;組建多邊主導的中國——東亞地區(qū)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法律模式研究[A];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二○○七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李小蘭;;公共理性:協(xié)商、公共服務與協(xié)同善治[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李春成;;公共利益的必要性與不充分性:個案分析[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陳玲;背信犯罪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許青松;間接正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張少林;被害人行為刑法意義之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徐維余;外資并購安全審查法律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吳練達;制度、行為與經(jīng)濟發(fā)展[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9 楊芳;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及其當代意義[D];武漢大學;2010年
10 白云飛;規(guī)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丹;從組織整合到社會整合[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張雅婷;訴前調解機制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胡e,
本文編號:16821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1682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