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刑法論文 >

間接正犯概念之否定——單一正犯體系的視角

發(fā)布時間:2018-03-29 10:44

  本文選題:間接正犯 切入點:犯罪參與體系 出處:《法學研究》2015年06期


【摘要】:"間接正犯"是德、日刑法學為彌補限制的正犯概念與極端從屬性說所帶來的處罰漏洞,而不得不提出的"補救概念"。盡管間接正犯的正犯性無法得到合理論證,承認間接正犯概念會產生許多弊病,甚至會動搖區(qū)分正犯與共犯的區(qū)分制犯罪參與體系的根基,因而早就有學者從不同立場提出了取消間接正犯概念的觀點,但由于間接正犯概念具有彌補區(qū)分制缺陷的功能,所以,在采取區(qū)分制的德、日,還不得不保留這一概念。我國刑法在犯罪參與體系的問題上,采取不區(qū)分正犯與共犯的單一正犯體系,因此并無間接正犯概念賴以依存的法律基礎;在我國,采用間接正犯概念不僅不能合理解決相關問題,而且在處理有關案件時存在明顯的弊病;在不采用間接正犯概念的同時,運用單一正犯體系,反而能更好地解決相關問題,還有操作更為簡便、易于司法人員掌握執(zhí)行的優(yōu)點。
[Abstract]:Indirect principal is a virtue, on the criminal law to make up for the principal and extreme limit from the property that the punishment had loopholes, put forward "remedial concept". Although the indirect crime cannot be admitted to reasonable argument, indirect principal concept will produce many ills, even will shake the distinguishing distinction between perpetrator and accomplice the system of criminal participation system foundation, so scholars have long proposed to abolish the concept of indirect principal point of view from different positions, but because the concept of indirect principal has to make up for the defects of the distinguishing system function, so in the area for the take on Germany, had to retain the concept. In the criminal law of our country criminal participation system the problem, take no distinction between perpetrator and accomplice unitary system, so there is no legal basis for the concept of indirect principal offender dependency; in China, the concept of indirect principal not only cannot solve. There are obvious drawbacks in dealing with related cases. If we don't use the concept of indirect principal offender, the application of single principal offender system will solve the related problems better, and the advantages of easier operation and easier implementation of judicial officers.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
【分類號】:D91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閻二鵬;;論間接正犯概念的消解[J];法學論壇;2011年04期

2 周光權;;論身份犯的競合[J];政法論壇;2012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小麗;;論“律師偽證罪”罪質獨立性的消解——以刑事訴訟法的相應修改為進路[J];法學;2013年04期

2 陳興良;;身份犯之共犯:以比較法為視角的考察[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04期

3 陳洪兵;;共犯與身份的中國問題[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4年06期

4 李海立;;間接正犯概念之定位[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年01期

5 周光權;;行為無價值論與犯罪事實支配說[J];法學;2015年04期

6 陳洪兵;;共犯論的分則思考——以貪污賄賂罪及瀆職罪為例[J];法學家;2015年02期

7 陳洪兵;;“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再解釋——全面檢討關于共同犯罪成立條件之通說[J];當代法學;2015年04期

8 周光權;;論中止自動性判斷的規(guī)范主觀說[J];法學家;2015年05期

9 王彥強;;共同犯罪中的罪量要素認識錯誤[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年06期

10 程陽強;;婚內強制性行為構罪標準初探——兼論我國婚姻法別居制度構建[J];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4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鑫磊;幫助犯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馬驍;貸款詐騙罪認定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2 劉洋;論不同身份者共同受賄行為的性質認定[D];安徽大學;2014年

3 吳鵬輝;職務侵占、貪污案件共同犯罪的認定[D];吉林大學;2014年

4 申菲;非法分戶騙取拆遷補償款行為的罪刑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3年

5 陳楊俊;混合主體共同貪污定性研究[D];華僑大學;2014年

6 馮丹丹;共犯與身份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7 師曉梅;論間接正犯的成立范圍[D];西南政法大學;2014年

8 邱娜;不同身份者共同挪用共管資金行為的定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5年

9 蔣琴琴;論利用有故意的工具[D];西南政法大學;201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廖北海;;犯罪事實支配理論之適用范圍[J];北方法學;2011年05期

2 王昭武;;論共犯的最小從屬性說——日本共犯從屬性理論的發(fā)展與借鑒[J];法學;2007年11期

3 韓瓊;;濫用職權共同犯罪疑難問題探析[J];中國檢察官;2011年16期

4 王作富,莊勁;共同犯罪與構成身份新論[J];人民檢察;2003年11期

5 周光權;;造意不為首[J];人民檢察;2010年23期

6 陳家林;試論正犯的兩個問題[J];現代法學;2005年02期

7 蔡圣偉;;論間接正犯概念內涵的演變[J];刑事法評論;2007年02期

8 張明楷;;犯罪之間的界限與競合[J];中國法學;2008年04期

9 閻二鵬;;擴張正犯概念體系的建構——兼評對限制正犯概念的反思性檢討[J];中國法學;2009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凱;張殿軍;;間接正犯之錯誤探析[J];紅河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2 熊云武;;論間接正犯[J];法制與社會;2007年09期

3 張凱;張殿軍;;間接正犯之錯誤探析[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4 郝伏晨;;間接正犯問題研究[J];東方企業(yè)文化;2007年11期

5 嚴麗麗;;間接正犯類型研究[J];時代經貿(下旬刊);2008年01期

6 陳志剛;;論間接正犯的正犯性——以中國立法和司法為視角[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7 王振;武立松;;論間接正犯概念的擴張——正犯后正犯[J];湖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8 肖志鋒;;論利用強制動作的間接正犯[J];經營管理者;2009年05期

9 肖志鋒;;間接正犯若干問題探討[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保建明;李志民;;論間接正犯的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J];法制與社會;2009年2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馬榮春;李君蘭;;也論間接正犯[A];當代法學論壇(2007年第3輯)[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沈海平;強迫他人犯罪不等于間接正犯[N];檢察日報;2005年

2 黎宏;本案構成強奸罪的間接正犯[N];檢察日報;2005年

3 陳鵬展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輪奸是否以成立共同犯罪為前提[N];人民法院報;2006年

4 宋峰;強迫他人犯罪的行為如何定性[N];檢察日報;2005年

5 哈爾濱市道外區(qū)人民檢察院 徐丹 陳寶琨 郭鳳春;教唆未成年人盜竊家中財物是否構成犯罪[N];檢察日報;2009年

6 陳洪兵 周春榮;教唆幫助自殺是否構成犯罪[N];人民法院報;2007年

7 蔡麗明 朱鐵軍;本案該如何定性[N];人民法院報;2005年

8 徐建東;保險詐騙罪間接正犯的認定[N];江蘇經濟報;2005年

9 徐建東;保險詐騙罪間接正犯的認定[N];人民法院報;2005年

10 案例編寫人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沈言;不具特定身份人不成立保險詐騙罪的間接正犯[N];人民法院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許青松;間接正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秦洪征;間接正犯基本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2 孫曉婷;論間接正犯[D];山東大學;2009年

3 李俊;論間接正犯[D];河南大學;2010年

4 金磊;間接正犯若干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5 王茹;間接正犯若干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6 游濠;間接正犯問題初探[D];湖南大學;2010年

7 高哲琳;間接正犯的探析[D];河南大學;2011年

8 韓建祥;間接正犯若干理論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9 陳志剛;間接正犯研究[D];河南大學;2006年

10 楊豐吉;間接正犯概念之分析[D];華東政法學院;2005年

,

本文編號:168078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168078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827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