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眾斗毆罪量刑實證研究
本文關鍵詞: 聚眾斗毆罪 宣告刑 量刑事實 回歸模型 出處:《政法論叢》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通過SPSS軟件對聚眾斗毆罪宣告刑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該罪量刑在總體上呈現輕刑化傾向。通過聚眾斗毆罪宣告刑回歸模型檢驗,發(fā)現該罪量刑基準刑的影響因素有持械、輕微傷和輕傷,且這三個變量與聚眾斗毆罪宣告刑之間不存在嚴謹的刑罰梯度關系;發(fā)現該罪量刑事實范圍為持械、輕微傷、輕傷、首要分子、主犯、從犯、累犯、未遂、自首、立功、賠償損失。最后結合量刑理論,對該罪量刑事實范圍、量刑影響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極其對基準刑調整幅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揭示、評議和預測。
[Abstract]:Through the description and statistics of the criminal variables of the crime of affray declared by SPSS softwar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sentencing of this crime presents a tendency of light punishment on the whole. By checking the regression model of the criminal declaration of the crime of affray, it is found tha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tandard penalty for the crime are armed. Minor injuries and minor injuries, and there is no strict penalty gradi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hree variables and the proclamation of the crime of affray; it is found that the actual range of sentencing of the crime is armed, minor injury, minor injury, ringleader, principal offender, accomplice, recidivist, attempt,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sentencing, it reveals, comments and forecast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ange of sentencing fac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entencing and the adjustment range of benchmark penalty.
【作者單位】: 山東政法學院警官學院;
【基金】:2014年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聚眾斗毆罪實證研究”(項目批準號:J14WB52)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924.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柏松;范雪旺;;聚眾斗毆罪疑難問題探析[J];人民檢察;2009年08期
2 吳國恩;;聚眾斗毆罪中的若干問題芻議[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S1期
3 汪敏;王亞明;;聚眾斗毆罪的反思及完善——從實證的視角[J];唯實;2011年05期
4 翁凱一;張李麗;;聚眾斗毆罪中“斗毆”與“械”之辨析[J];中國檢察官;2011年22期
5 鄭翼;;聚眾斗毆罪若干適用問題探討[J];法制與經濟(下旬);2012年05期
6 殷斌;趙黎;;聚眾斗毆罪的法律分析[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2年10期
7 黃曙;聚眾斗毆罪的認定[J];中國刑事法雜志;1998年06期
8 ;聚眾斗毆罪[J];農民文摘;2012年04期
9 王海江;認定聚眾斗毆罪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10 童志興;試論聚眾斗毆罪的轉化[J];人民司法;2001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沈帥;;芻議聚眾犯罪之轉化問題[A];當代法學論壇(2009年第1輯)[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房培志;聚眾斗毆罪不以雙方聚眾為必要[N];檢察日報;2000年
2 經琳;聚眾斗毆罪寬嚴的掌握[N];江蘇經濟報;2013年
3 黃生林 鄧楚開 糜方強;認定聚眾斗毆罪的幾個問題[N];檢察日報;2001年
4 張 屹;關于聚眾斗毆罪的幾點思考[N];人民法院報;2002年
5 李 瑩 許利飛;聚眾斗毆罪之“持械”淺議[N];人民法院報;2003年
6 ;黑惡勢力與聚眾斗毆罪[N];法制日報;2006年
7 裴廣川;聚眾斗毆罪懲治范圍不要過大[N];檢察日報;2007年
8 胡嶺 魯開凌 韓寧;如何理解聚眾斗毆罪中的“持械”[N];江蘇法制報;2008年
9 案例編寫人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人民法院 李正文;單方聚眾斗毆行為也可認定為聚眾斗毆罪[N];人民法院報;2010年
10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人民檢察院 黃文波;認定聚眾斗毆罪需注意四點[N];檢察日報;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平志;聚眾斗毆罪若干問題研究[D];貴州大學;2008年
2 李菲菲;聚眾斗毆罪中“聚眾”與“持械”之認定[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3 阮凱凱;聚眾斗毆罪若干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5年
4 謝文龍;聚眾斗毆罪立法完善的思考[D];西南政法大學;2013年
5 呂巖;聚眾斗毆罪轉化犯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6 王蘭平;論聚眾斗毆罪[D];河北大學;2014年
7 張玉;論聚眾斗毆罪的司法認定[D];西南科技大學;2015年
8 王子琪;聚眾斗毆罪的若干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5年
9 胡貝貝;聚眾斗毆罪轉化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5年
10 劉建;聚眾斗毆罪的認定研究[D];廣東財經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5386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1538650.html